《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二章



系列专题:《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

第2章 选择快乐享受危机

——现在交易未来的原因何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认识到提高身体素质能够减少医疗开支,所以他们一有闲暇就利用公共体育设施锻炼,如图2-1所示。2-1上午锻炼◎正如许多常识本身就是谬误一样,打包并不一定是节俭的表现。

●坚持长期锻炼还会形成一种自律习惯,从而大大提高日常事务的处理效率。◎增强体质的旅游不是去著名的景点。

●无法改变不良习惯,则必定发生无形资产方面的损失,也会发生有形的损失。◎面对危机,交易者之间合作的愿望加强,信息就更加对称,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

2.1爱打包的就节俭吗既然交易就是没完没了的选择,既然生活就是充满选择的过程,许多人可能会产生厌倦,但是每个人又不得不尽力做好每一次交易。比如,何先生虽然在股市上赔得一塌糊涂,他还是要请朋友吃饭,消费档次还是不能太“跌份儿”了。为了显得郑重其事,他还带上了太太。他对这个饭局充满了期待,因为朋友刘先生可能有一个投资小、返本快、赚头大的生意要介绍给他。问题是,何先生订了一大桌子菜,朋友们没吃多少,饭局散时打不打包呢?这又是一个自我交易问题。何太太在老公客气地送客时,一个人留下来,看看哪样剩菜可以带回去。“这多半条鱼该带回去,回家喂小猫咪。还有,红烧羊排也可以带回去,放在冰箱里,用微波炉一加热,还可以吃。”何太太比较节俭,用俗话说是“会过日子”。就算在经济繁荣时期,小资乃至中产阶层也以打包为时尚。可惜的是,正如许多常识本身就是谬误一样,打包并不一定是节俭的表现。因为,在请客之前,完全可以简单地考虑一下客人的身份与食量的关系——常有应酬的人吃不多。

何氏夫妇的订菜量完全可以缩减三分之一,而没必要事后打包。如果一定要面子,就不如“鱼与熊掌”兼得,点上两样上好的菜品,其余的一般就可以了。当然,其他可选择的方案还有几种,只是说,人们受既定思维方式的局限,而难以作出更合乎理性的选择。鱼和熊掌是替代品,这在一段古文里说得非常清楚,是孟子说的。没有孟子,哪有“孔孟之道”?所以,孟子说鱼和熊掌不能一块吃,要“舍鱼而取熊掌”,后来的人们都这么认为了。从本质上讲,正如那对“70后”夫妇“买房投资,买车炫耀”一样,绝对的替代是不存在的,而互补关系则无所不在。不过,用打包食品与家庭烹饪互补,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何太太在微波炉里加热剩羊排,不仅费电,而且冰箱里其他该消耗的食品也要继续冷藏。一个不错的互补选择造成了不必要的替代。不必要的替代,不只是有形的浪费,如冰箱冷藏与微波炉加热的双重费电,而且真的计算起来没有人会在乎冰箱的耗电量,重要的是:吃反复加热的食物对健康有害;家庭中会出现更多的剩余饭菜,主妇时常要作出“扔掉哪些”的判断。简单地说,有形的节俭会带来无形的浪费。有一个“总吃剩馒头”的故事能典型地说明无形浪费的本质。一位家庭主妇总怕家人吃不饱,也怕男主人因为家里饭菜少,会到外面下馆子。于是,她每次蒸馒头总是尽可能地多蒸,当这次馒头还没吃完时,她又蒸了下一锅。为了表示自己“会过日子”,每次她都不吃新蒸出的馒头,而吃上一次剩下的。后来,她的胃出了毛病,家里为此支付了一笔不小的医药费。后来呢?她变了,决定每次做饭尽量刚好够。如果家人真的吃得不算饱,饭后就吃些水果。尤其是晚上,她还会做少量的可口消夜给家人吃。当然,为了调节气氛,一家人也会一起下馆子,但从来不多点菜,5个人最多点三菜一汤,有时是两菜一汤。抉择给家庭主妇带来了乐趣,她认为:平民去饭馆吃,无非等于饭馆的人替顾客刷盆洗碗了;不能多点菜,要改变过去“照顾眼睛,不照顾肚子”的习惯。人们习惯于把最后一瓶啤酒喝完,习惯于把价格较高的菜品强吃下去,结果呢,造成了胃的额外负担。“花钱买别扭”,就是这么一个状况。行为经济学家作过调查,发现顾客经常为了追求最大的处理差价而买不适用的商品。

比如,按尺码的大小,原价70元的大号床单、60元的中号床单、50元的小号床单,现在一律35元一件。允许随便挑选,但不允许退货。为了追求35元而不是25元与15元的差价,几乎90%的女顾客选择了大号床单。接下来,这90%的女顾客中,又有70%家里的床与所买床单并不配套。更有趣的是,一些自认为“会过日子”的中年顾客,回家后对大号床单进行裁剪,再用缝纫机扦边。然后,将裁下来的那部分整齐地叠起来,放在一边,以备某时之用。有趣的是,“会过日子”的中年主妇很快就忘了还有那么一块布。即便真的偶然用上了,她会过分地夸张自己的“先见之明”。总的来看,大多数的被裁下的布会躺在旧衣箱里,直到儿女们将它扔掉。聪明的顾客将作什么样的选择呢?第一,用手机拨通家里的电话,让家人量一下床的尺寸,而后决定购买的尺码;第二,问售货员这样的降价销售会持续几天,或者下一次降价是什么时间。最笨的选择是什么呢?为了一个便宜了35元的床单,换掉卧室的双人床,买一张大的床。结果是,不但浪费了金钱,也浪费了空间。不要以为这是个笑话。行为经济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叫“认知失谐”,通俗地说,就是“死不认账”。

文明一点的说法,是“我没错的时候”。比较中性的说法,则是“用后一个错误来掩盖前一个错误”。为什么人类会产生这种不可理喻的错误呢?原因就在于人类具有复杂的思维,又处于无所不在的交易、无时不作的选择中。人们总想把自己的货物(包括观点与行为)最好的一方面展示给别人,以图在交易中获得较好的收益。同时,为了压制竞争对手,往往又会夸大对方的缺点,以使其收益降低。在俗语中,盲目自大的人或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往往被批评为“自知自己长处,不知别人的苦处”。这个俗谚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认知失谐”问题的有趣性。可怕的是,人们常常用自己的长处衡量别人的短处,因此就出现了自己“一贯正确”的情形。比如,一位不算富裕的女士,必须开一部二手的普款桑塔纳,而不是一款稍微好一点的QQ,她会说:“还是老桑塔纳大气。”而不是说QQ比较适合女士。一位爱好文学但一生没能写出一部作品的“文雅之士”,他会说:“我要不是公务缠身,一定能写两本不错的书来。”事实上,许多公务缠身的人写出了不少作品,哪怕是随笔结集。再说,公务缠身的人总会退休,退休之后的写作时间不更充裕吗?

|!---page split---|

2.2去球馆还是去医院,这是个问题人们在自我交易中往往太注重有形的收益,结果造成了无形的损失,比如“总吃剩馒头”问题,再比如“公务缠身”而无法写作的借口,等等。比较起来,改变“总吃剩馒头”的情况较容易,而用退休后的闲余时间写一本书则困难一些。后者困难的原因是,人们不善于积累无形资产,不善于用今天与未来做交易。用今天和未来做交易是聪明人的选择,而用今天和未来做交易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规律地锻炼,从而减少了未来的医疗成本。形象地说,这是一个现在去球馆还是未来去医院的选择。只要一个人安排更多的时间、支出一定的现金去球馆锻炼,那么他离医院就越远。去球馆锻炼与到医院就医是近期互补、远期替代的关系。

 《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二章

(1)站在近期的角度看,体质增强了,可以减少得病的概率,同样是得病(比如流感),身体素质好可以少吃药,相对于不锻炼的人所用的恢复时间要少。也就是说,好的身体素质的近期效用,与药品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

(2)站在远期的角度看,体质增强,积累下抵抗重大疾病的素质,消除了重大疾病的隐患,因此可以免于未来住进医院。当然,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锻炼者均能免于重大疾病,但是,即便重大疾病发生了,锻炼积累下的抵抗素质同样能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也能为家庭节省医疗方面的开支。也许当下的100元的体育锻炼投入,在未来可能因为通货膨胀因素变成了1000元。假定陆续投入到锻炼上的金钱,恰恰等于不锻炼而发生重大疾病的治疗成本,比较而言,锻炼带来的当下快乐还是能折合成更多的金钱的。比如,强健的身体使夫妻生活更加和谐,因此提高了夫妻在日常家务中的合作效率,减少了摩擦。实质上等于省了一大笔钱。更细一点说,家务效率的提高使家庭饭菜更加可口,这样就会减少下馆子的次数;还有,夫妻闹别扭的概率小了,大大减少了摔砸家庭器具的概率。再比如,进行长期锻炼会改变交往的圈子。新的圈子,有助于一个人更真实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坚持长期锻炼还会形成一种自律习惯,从而大大提高日常事务的处理效率。

2.3旅游一定花一堆钱吗坚持锻炼是增强身体素质的一种选择,但它不是唯一的。在旅游方面投入一些金钱也是增强身体素质的途径之一。不过,增强体质的旅游不是去著名的景点。这样旅游的好处是:旅游者的密度相对较小,空气质量与环境安逸程度较高;成本相对较小;选择空间较大,即避免被旅游团强行安排。特色旅游是多元化的,至少存在以下3种选择:

(1)在100千米的距离内,全家人去看一些相对于全国著名景点来说名声很小的景点。

(2)骑单车到乡下去,看看田野、树林,亦不失为惬意之旅。其中的条件选择是:一大清早出发(避免公路车流高峰),能穿梭乡村小路而不走公路更好。在实施计划前,要进行适当的锻炼,比如出发前的一周的每天早晨骑车锻炼5千米。

(3)在特殊的天气里,享受自然之美。比如大雪纷飞的冬季早晨,不是站在阳台上看银色的世界,而是穿好防寒服到城市郊边跑一圈、转一番。这样的选择是中小(三四线)城市小资的专利,而大(一二线)城市的城中小资们则要受到限制。

2.4富和尚取不到经,股市上赚不到钱人要进行自我交易、实现个人选择,首先要对付的是自己的不良习惯。比如,此前说到的“公务缠身”的那位先生,他的不良习惯是喝酒比较多,第二天出现宿醉,即便时间很充裕也无法提笔写作,双休日或许就在麻将桌边度过了。久之,就不得不为自己不好的习惯找借口,所谓公务缠身,云云。再比如,进行长期锻炼,是对不良习惯的革命,第一个问题是能否早起或抽出傍晚的时间。无法改变不良习惯,必定发生无形资产方面的损失,也会发生有形的损失。比如,一个急需现金的人,手中有两只股票,一只赚钱不多但能赚点,一只不赚钱但赔钱不算多。

一般情况下,他会卖出稍赚点钱的那只股票来换取现金,而不是卖出那只赔得不多的股票。掩盖自己以往的决策错误(仍如此前所讲的“认知失谐”现象),也是具体到卖出不赚钱股票换取现金的真实动机。卖掉赚钱的那只股票,等于丧失了更多的赚钱的机会;等待不赚钱的那只股票升值,等于为未来承担更大的风险。人们要改变习惯,何其难也!不过,天下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即便不是外力强迫,如果在某个时点上信息量忽然增大,也会使人改变不良习惯。清朝末年,湘军将领、桐城派文人刘蓉(1816—1873)写过一篇名叫《习惯说》的短文。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室之不扫,何以扫天下”励志用语就化自这篇短文,其原话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刘蓉在《习惯说》中讲了他少年读书时的感悟。他读书的屋子里有一个直径一尺的小坑,天长日久,坑变大了;他读书思考时,要在屋里踱步,踱步就得绕着大坑走;起初,不太适应,后来也就习惯了。

有一天,他父亲来视察他的读书情况,见他绕坑而行,就笑说:“一间屋子还收拾不利落,怎么会对天下国家作出贡献呢?”并命童仆取土平整,平整后,刘蓉往上面走,总觉得平平的地面起了个大土包。过了好一段时间,就又适应了,感到地上没有大土包而是平坦无碍。刘蓉在文章中一方面推销他父亲“一室之不治,何以治天下”的观点,一方面得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治学之初就要养成好习惯。人们能改变不良习惯是自我交易获利的重要手段。彭端淑(1699—1779)的《为学示子侄》短文所讲的故事,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短文说:四川西部偏远地区的一穷一富两个和尚,一直希望到浙江普陀去取经,富和尚准备了好几年,还没备够买船的钱,没法实现计划;穷和尚根本没法买船,就自己步行,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取经计划。

穷和尚的作为令富和尚十分羞愧,而穷和尚因此名声大振,获得了巨大的无形资产。究竟故事中的两个和尚姓甚名谁,已经无法考证。故事是否为彭端淑教育晚辈而虚设,亦不得而知。重要的是,短文告诉人们:改变过分依赖外部条件的习惯,在有限的资源下去积极地实现自我交易,就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无论刘蓉面对大坑的习惯,还是富和尚攒钱买船的计划,背后都有一个拖延心理。拖延心理,是行为经济学关注的对象,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拖延心理能够产生“麻醉”作用,即人用小小的自我欺骗的方法,来暂时摆脱麻烦或琐碎的事情。人们总希望未来会出现奇迹,这也是彩票行业能够吸引人的道理所在——明明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中奖,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耐心地等待中奖时刻的到来。往往那些最不关心是否中奖的“极少数里的极少数”反而能中大奖。如果不是这个道理存在,也就不会出现银行管金库的几个职员私自动用几千万元现金去买彩票的事情了。人们不仅在重要的事情上等待奇迹,就是在打扫家庭卫生、整理旧衣服等琐碎的小事上,也会出现拖延心理。不过,该做的事情总是要做的。

中国谚语讽刺拖延心理严重的人说,“懒汉子压死”、“懒汉子盼明年”,就是如此。懒汉子不愿有序地、分批地做事,在拖延之后,想一下子干完。比如,不愿做假期作业的学生,在开学之前就要拼命地写,好像很勤奋,但差错率很高。更有趣的是搬砖现象:一组人平均一天分别搬完5000块的任务,勤快的人每次搬的量大体一样,还能在额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懒散的人或是一开始多搬,弄得任务完成三分之一前,就出现了严重的疲劳感,或者是别人开始干活了他还不动,等到后来干了,要加大一次搬砖的数量,等到别人已经干完时还没看到希望。“懒汉子盼明年”则是放弃目前能够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机会,试图在下一轮工作中得到较高的收益。中国小农社会时的“草淹庄稼”现象,最经典地说明了其中的道理:雨水比较丰沛的夏季,是秋季收割庄稼(如玉米)较好生长的季节,同时地里的野草一样迅速增长,而雨后几天的时间里,太阳很毒,地里的潮气蒸人,在地里除草是件极为艰苦的事情。懒汉子一类的人就借口保护身体,不认真除草,结果疯长的野草淹没了庄稼。最后是什么局面呢?多数勤快的人家靠丰沛雨水带来的便利,收获了比平常年景更多的粮食,而懒汉子一类的人比平常年景的收入还少。更糟糕的情况是,来年可能是一个旱情较重的年头,勤快的人家收获也会下降,懒汉子们亦不能幸免。多数勤快的人家能够靠上年收入的节余度过旱年,而懒汉子们不是挨饿就是借贷。“懒汉子盼明年”的机理在不成熟的股市上,发生得最多,所以像本书开头所讲的“何先生案例”,他一般会借钱往里砸,试图在下一轮上涨中获得大赚的机会。

事实上,“何先生”们所预期的“明年会好起来”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凡是高投机的股市,经过一波强劲上涨之后,总会出现长期的低迷,即便有所恢复,也不会出现“傻子都能赚钱”的黄金时代了。确切地说,上证A股从6000点一直下挫到1800点之后,只可能出现最高3500点的状况,绝对不会上到4000点,更有可能再度急挫,跌破1800点,在1200点上逐渐回升,达到3000点就十分不错了。2.5咋回事:给工人涨工资,还是老板主动的正如经济学家们常常认为替代与互补截然相反一样,心理学家时常认为直觉和理性也是截然相反的。直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心理现象,而是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形成的一种理性能力。个体经验的积累程度、方向与“形状”千差万别,因此,只有在自我交易转化为外部效果时,外界才能确认。

比如,我们现在已经习惯的展示橱窗,它是19世纪70年代一个叫伍尔沃思的美国人靠直觉创作的。伍尔沃思认为引起人们直觉上的注意,是个成本低、见效快的经营策略。他用零星的红布头布置了一个商品陈列橱窗,其效果奇特地好,他的老板在其创意的基础上,开办了“五分钱柜台”,使之成为今日“两元店”与“五元店”的鼻祖。随着厚玻璃板的出现,商品橱窗成为都市化的一大标志。何以是伍尔沃思靠直觉赢得了商业奇迹?这完全在于他有从事销售的丰富经验,并且失败的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过去的经历中,他曾在一家杂货铺工作,因经营过失而被老板处罚,周工资从10美元降到5美元。伍尔沃思的小商店销售模式,也表现了自我交易的经济收益。他决定连锁的“五分店”不雇用熟练的售货员,因熟练售货员的工资比较高。到20世纪初,伍尔沃思的生意已经达到年销售额千万美元的水平。他的顾客群体不仅包含了人数众多的平民,也包含了中产阶层。比伍尔沃思在实业方面更能影响美国人,也更能影响全世界的人是福特。福特的名字后来成为一种著名轿车的名称。福特最初造汽车的直觉要求并不是自己发大财,而是力求“制造出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更好的家庭马车”。这种“马车”有什么作用?福特说,“我的工作一旦完成,所有马车将从公路上消失。”有一款称为“T型汽车”的品牌,从1908年生产开始到1927年5月26日进行全面统计,共生产了1500万辆,其中1100多万辆到那时仍奔跑在公路上。福特所有的商业创举,不在于他的公司生产与销售了多少汽车,而在于他于1914年1月宣布“工人工资提高到每天5美元”。按当时美国的新闻报道说,“福特宣布工人工资每天5美元,使全国大吃一惊”。

是呀!资本家自己决定来给工人涨工资而不是工人罢工、工会谈判的结果,放到今天也是一件新鲜事。福特借助自我交易,完成了与他人的交易,可谓是对旧习惯的革命。凭着杰出的直觉,他判定工人增加工资后会购买汽车,他的“T型汽车”也会增加销量。福特公司给工人涨了工资,也带动了其他公司给工人涨工资,由此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按福特自己的说法是:“每天5美元工资既不是施舍,也不是提高工资水平,而是劳资双方利益均沾,是效率工程。”2.6都是危机送来的福分由丰富经验而形成的个人直觉,固然是增加了自我交易的收益,提高了个人决策的效率,而外部危机亦起着类似的作用。这是因为外部危机带来以往所没有的大量新信息,能够为自我交易提供有益的参照;面对危机,交易者之间合作的愿望加强,信息就更加对称,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源自《孟子·告子》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就是危机给个体带来的益处。不过,中国古代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特别是缺乏通俗经济学资源,没有任何一位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经济学解释。当然,即便在经济学很发达的西方,也很少有人写有关通俗经济学的文章。

自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家政学》开启了经济学源头后,经济学也越来越成为政治学的一个附庸。比如,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1632—1687)把经济学说成是“政治算术”。在配第的《政治算术》一书40多年之后,才出现了美国人富兰克林写的《穷人理查德的历书》。这本书作者用了26年的时间才完成,它是一系列年鉴文章的结集。《穷人理查德的历书》是世界上第一本通俗的经济著作,而且是写给穷人看的。放下这段关于通俗经济学的史话不说,回到主题上来讲,看一下危机促使个人决策高效化,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就在富兰克林《穷人理查德的历书》陆续发表完一年后,25岁的美国青年海德于1859年3月12日遭遇了重大危机。海德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农民工”,从16岁起就离开农村到纽约给美国共同人寿保险公司打工。他认为自己凭近10年的工作经验,完全可以为公司出谋划策。3月12日(星期六)晚上,海德向总经理建议:开设一家分公司,专门承揽别的公司不愿接的10000美元以上的保单。总经理大怒,当时将他解雇并命令他星期一交出钥匙,结算账目。对于一般的职员这也许是一场灭顶之灾,但是海德历经10个年头的职业生涯,积累了对付危机的经验。他决定在共同人寿保险公司所在的同一栋大楼上,开办一家新的人寿保险公司,专做共同人寿保险公司不愿承担的业务。他的公司起名为“美国公平人寿保险社”。

到公司成立10周年时,它的业绩正以每年增加5000万美元保险额的速度增长,又过了20年,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即有效保单的金额居世界第一位。在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之际,海德不是没有压力。平时不抽烟的海德买了一盒雪茄,放在壁炉上最显眼的位置,以便随时拿到,抽上几口来缓解心-爱华网-理压力。海德的效率是非凡的,他在被解雇一周之后,1859年3月21日,就挂出了新公司的牌子。公平人寿对世界的杰出贡献不仅仅在于该公司的有效保单金额,更在于它为全球商业界提供了12项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工作;动机高尚;全心全意;活跃勤勉;勇敢果断;随机应变;语无虚诳;保持声誉;态度和蔼;专心本职;忠于公司;慎择对象。这12项职业道德标准写在公平人寿发行的《推销员手册》中。现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观念很流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真实原型就是海德。公平人寿的12项职业道德标准直到今日,还被全球商界奉行,尽管它以许多不同的提法、称谓出现。比如“语无虚诳”可以说成“诚实至上”,又比如“态度和蔼”可以用“顾客就是上帝”来表达,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公平人寿成立20年之后,美国的商界又出现了一个危机提高个人决策效率的重大案例。今天我们在超市出口处必见的收款机,其原型就出现在1879年。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许多表面看起来生意红火的店铺,月底或年底算账时并不赚钱。其原因是员工们不时要从钱盒子中拿些“小钱儿”,用于自己的开支,而老板又没法“抓现行”。一位叫里迪的咖啡馆老板深受其害,几乎精神分裂。为了避免自-爱华网-己疯掉,他扔下咖啡馆去欧洲旅行。在船上,他见一台仪器可把螺旋桨的每一次转动记录下来,决心模仿它造一台现金出纳机。制造成功之后,他将现金出纳机命名为“廉洁的出纳员”。从此以后,老板再也不用向员工无数次地重申信条——“哪怕房子着了火,也要把每一笔生意记录下来”。员工们也没机会再当“三只手”,无奈地廉洁起来。危机带来个人决策效率的提高,提升了自我交易的质量,也带来了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改变了不良习惯,也大大降低了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交易成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9997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不衰老的活法》第二章(傅茂恒) 活法第二章读后的领悟

原文地址:《不衰老的活法》第二章(傅茂恒)作者:猫猫儿  武当养生调息法门  调吸是整个道家养生修炼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  武当内功的精髓之一就是调息法。当年,杨永恩师在传授我朱砂掌修炼秘诀的时候,总是强调要“息息归

孙红云著《真实的游戏》 权力的游戏原著小说

孙红云著《真实的游戏》——相关连结《单万里:西方新纪录电影》……单万里博客:阅古往今来,读天上人间(2014年12月15日周一)孙红云著《真实的游戏:西方新纪录电影》(@京东)……孙红云著《真实的游戏》《孙红云著《真实的游戏》》:孙红云著《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 幸福的鸭子读后感

龙岩九中 曹颖很惭愧,断断续续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才把书友会的第一期推荐书目《真实的幸福》给看完。看完后,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了解什么是幸福。它与我以前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我一直都觉得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幸福就

《创新力:成就卓越的思维方式》第二章

第二章继往才能开来经理人自问:我是否想到通过检视过去的事例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我对过去的资料及各种案例是否进行了保存?怎样才能从“革故”入手实现创新?我是否只愿意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判断?第一节保存过去的经验价值创新不是凭

声明:《《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二章》为网友剑鎮山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