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
第4章 改变模式心态创富
——商业成本何以优于人情成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羡慕都市生活,但是在都市里,商业成本远远低于人情成本,因此创业概率更高,生活方式更自由,如图4-1所示。图4-1都市奔波◎对于小业主,时间成本远比融资成本要重要。或者说,在其广义融资成本中时间成本占的比重较大。
●只要其比率不算太高,付出人情成本的一方总还是容忍的;对于收入一方,则积累了一定的个人抗风险基金。◎可以设想,掮客们越是活跃,市场上的信息对称程度就越高。
●我们往往要到外面去寻找支持力量,其实力量就在我们的内心。◎主动道歉,不会损害自己的尊严,反而会赢得周围人的尊重,从而大大降低了未来的交易成本。
●改变圈子,也改变心态,是一项以自我交易为基础的重大博弈。
4.1小业主宁愿借高利贷小规模的商业运行需要一定量的资本支持,更需要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如此,才能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获得扩大规模的机会。简单地说,对于小业主,时间成本远比融资成本要重要。或者说,在其广义融资成本中时间成本占的比重较大。比如,北京南郊的一个经营时尚服装的店铺,全部资本为70万元,每月房租及水电等杂项开支为3000元,月均纯利润为7000元。店主每年4月中旬都要进一批换季服装,准备在“五一”期间销售(并向所能涉及的河北廊坊、沧州、保定等同行批发)。他准备贷款30万元,加上自己手头的20万元现金,完成换季购销业务。他必须在3月初就向店铺所在地的信用社或银行申请贷款。按自有资本状况、经营业绩,他有资格借到这笔钱。
但现实问题是:(1)他要事先付出一定的人情成本,通过与信用社或银行有熟悉关系的人向对方表达申请意向。中间人或许让他预付一个5%的“活动经费”(约15000元)。(2)仅仅这点人情费用,不算什么,关键的是对方的审核程序复杂,也很可能被资格更好的贷款者挤掉。也就是说,他面临的不确定性太多,没准到4月中旬还拿不到贷款。经过权衡,他认为还是借民间的高利贷为好:(1)高利贷的月息率为3%(最便宜者),不算太高,30万元用3个月(再短了,对方不放),支出利息27000元。(2)信用社或银行那边利率低,3个月下来,利息支出在4300~5200元之间,加上人情成本15000元,不到20000元。(3)虽然说借高利贷要比通过人情关系从信用社或银行申请贷款,多7000元左右的利息,但是高利贷的时间成本小得多。更重要的是,借高利贷不用欠人情。(4)由于使用高利贷能节省时间成本,多出的7000元利息支出很快可以通过加速周转赚回来。普通的季节里,等于白干一个月,而在旺季里多走上两批批发货就赚了回来。上面这个模拟案例是高利贷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现实因素,它与银行信贷形成了互补关系。所以说,国家正在努力规范民间借贷的行为,准备让其合法化,如全国人大正在审查《民间借贷条例》。同时,一些大型国企也开始介入高利贷市场——它们把国有银行贷给的便宜贷款(6个月的基准利率为4.86%,一年的为5.31%)转贷给它们熟悉的中小企业。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不必费劲去银行或信用社“排队”,国企不必非用贷款扩大产能而稳赚3倍利息。以小额公司面目出现的该类融资机构,最高利率可为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在2009年7月已经正式申请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对此,有批评意见,认为它一是用国家廉价贷款赚钱弥补主业亏损,二是压缩了原有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空间。这样的议论当然有道理,但现实问题是:
(1)他要事先付出一定的人情成本,通过与信用社或银行有熟悉关系的人向对方表达申请意向。中间人或许让他预付一个5%的“活动经费”(约15000元)。
(2)仅仅这点人情费用,不算什么,关键的是对方的审核程序复杂,也很可能被资格更好的贷款者挤掉。也就是说,他面临的不确定性太多,没准到4月中旬还拿不到贷款。经过权衡,他认为还是借民间的高利贷为好:(1)高利贷的月息率为3%(最便宜者),不算太高,30万元用3个月(再短了,对方不放),支出利息27000元。(2)信用社或银行那边利率低,3个月下来,利息支出在4300~5200元之间,加上人情成本15000元,不到20000元。
(3)虽然说借高利贷要比通过人情关系从信用社或银行申请贷款,多7000元左右的利息,但是高利贷的时间成本小得多。更重要的是,借高利贷不用欠人情。
|!---page split---|
(4)由于使用高利贷能节省时间成本,多出的7000元利息支出很快可以通过加速周转赚回来。普通的季节里,等于白干一个月,而在旺季里多走上两批批发货就赚了回来。上面这个模拟案例是高利贷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现实因素,它与银行信贷形成了互补关系。所以说,国家正在努力规范民间借贷的行为,准备让其合法化,如全国人大正在审查《民间借贷条例》。同时,一些大型国企也开始介入高利贷市场——它们把国有银行贷给的便宜贷款(6个月的基准利率为4.86%,一年的为5.31%)转贷给它们熟悉的中小企业。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不必费劲去银行或信用社“排队”,国企不必非用贷款扩大产能而稳赚3倍-爱华网-利息。以小额公司面目出现的该类融资机构,最高利率可为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在2009年7月已经正式申请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对此,有批评意见,认为它一是用国家廉价贷款赚钱弥补主业亏损,二是压缩了原有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空间。这样的议论当然有道理,然而问题是:
《经济观察报》第20版,2009年8月10日。
(1)专业公司更具优势的信息掌控能力。简单地说,对业内贷款对象选择得更准。
(2)专业公司做小额贷款的主要放贷对象是同行中的中小企业,能够降低后者的融资成本。
(3)压缩未登记的民间高利贷公司的生存空间,迫使其走合法化道路,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利率水平。不妨我们将刚才模拟的服装店模式再进一步分析,并设想有一个类似包头钢铁小额贷款公司-爱华网-的上游同业合作者向其提供贷款,那么:(1)由于长期合作关系——该店主要从上游的大国企(某服装集团)进货,再加上自己的业绩较好,大国企下属的小额贷款公司肯定不会把贷款利率定到基准利率4倍的水平上。假设3个月(按半年利率)的贷款,利率确定在4.86%的3倍上。4.86%的半年利率折合为月息率为0.81%,贷款30万元(3个月),利息为7290元。上涨两倍,总支出为21870元。(2)总计21870元的利息支出,比最便宜的高利贷节省5130元利息。(3)超乎交易利润计算,他根本不用负担上面所指的15000元的人情成本,尽管他认为在有限信贷条件下是必需的。4.2人情也有不同价位人情成本是现代商业社会暨市场经济的一个反向力量,但它又不是一无是处。在市场底端,人情成本对高昂的商业成本是一个巨大的替代。比如,在农副产品收购过程中,处于商业链条最底端的“地头收购商”,可以凭着邻里、亲戚关系赊购产品,而不用直接付给现金。这样,“地头收购商”就不用费力地筹集一批前期资本,仅凭自己与农户的“脸熟”,就能完成收购业务。类似的情况还有,乡村本地工厂可以对前后三里五村的农民工实行有限度的工资拖欠,或是每月开70%,季末总结,或是拖欠三四个月,而到一批货款收回时集中开一次工资。许多诚实且机遇好的农村商人借着低廉的人情成本做成了自己的事业,或者说低廉的人情成本是促使他们商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随着家庭核算观念的强化,农民们会对人情网络作出经济性反映。比如,生产水果的农民愿意向付部分现金(货款的30%~50%,不会再高了)的“地头收购商”销售水果,哪怕价格低一点,相应地,仅靠低廉的人情成本收购而不付部分现金的“地头收购商”就要付出相对高一点的价格。再比如,乡村工厂财力雄厚的厂主容易雇到技术水平较高的三里五村的农民工,因为这类厂主以不拖欠工资为竞争手段。由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民工向这类乡村工厂集中,其生产成本无形中就下降了。
那么,如何看待人与他人交易时产生的最直观的人情成本呢?比如,“手续费”、“跑路费”等,就是不可避免的贿赂成本。避开法律问题不谈,仅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此类成本是交易中无法避免的。只要其比率不算太高,付出人情成本的一方总还是容忍的;对于收入一方,则积累了一定的个人抗风险基金。比如,前面讲的时尚服装店店主要拿出利息之外的15000元,它是正常利息支出的3倍,而店主并不认为昂贵。因为它只占交易总额的5%,相对于该店最低的纯利润率(7000元纯收入/70万元资本)是高了许多,但毕竟它又在五一旺季利润率的“圈内”。后者可以达到40%左右。假定他能从信用社或银行贷到30万元,且15000元的“手续费”给了办理该业务的信贷员,那么信贷员的这笔收入,实质上是由人情成本折算来的商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