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市委宣传部、市工商联在“2009·读书周”期间正式启动建设学习型城市名家讲座。13日上午,著名财经作家、东方早报社副社长胡宏伟先生受邀来我市开讲。这是名家讲座的第一讲,胡宏伟解读了浙江是如何从既无资源优势又无政策优惠的贫困落后地区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人民幸福感最强的省份,以及我省一个个“农民”是如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个到群体,一举成为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风云浙商的。
来一场“人的解放”
“七山二水一分田”,这是用来形容浙江的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
改革开放之初,全省人均耕地0.68亩,不足全国人均量的一半,交通极为不便,各类矿产资源更是十分匮乏。据官方统计,如果以全国平均指数为100计,浙江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仅为11.5,居倒数第三位。
然而,改革开放30年,浙江却创造了令许多学者大跌眼镜的“零资源经济”奇迹。有数据显示,在浙江的500多个傲视全国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中,至少有80%完全没有当地资源的依托,属于彻头彻尾的“无中生有”。
从无到有、点石成金的惟一答案,是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奔走着一大群无拘无束的被解放的人。他们,才是浙江最为稀缺、难以复制的宝贵资源。
温州打开“潘多拉盒”
温州模式横空出世,无疑是浙江30年改革开放中最重大的标志性事件。
没有一个改革典型,曾像温州那样引起过如此剧烈且持久的激辩。
谁也说不清确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许多地方——无论是泱泱都市还是穷乡僻壤——冒出了一批批神秘人物。他们操着奇怪的方言,喜欢聚居,行色匆匆。在他们身后浩浩荡荡尾随而至的,是铺天盖地、五光十色的各类小商品。至今人们尚深感紧缺、当时更为稀缺的货币,一点一滴地装入了这伙人的囊中。
顺着歪歪扭扭的行进路线,好奇的目光聚集到了同一地方——温州。
温州的“奇迹”,几乎总是与“奇迹”般的温州人联系在一起。肯吃苦,也是许多人谈论温州人时最容易得出的结论。
浙江"三问"
展望下一个改革开放30年,浙江能否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关于浙江的悬念,其实质仍是关于浙江人的悬念。
至少在当下,我们能给出的,是谨慎的乐观。悬念,依然存在。
一问浙江:“四千精神”的红旗还能抗多久?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浙江民营企业主群体的“四千精神”一定程度的退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创业二代换季中尤其如此。
二问浙江:现代经济的文化竞争力从哪里来?从基本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域经济大抵将会经历三个阶段:政策竞争力阶段;资源竞争力阶段;文化竞争力阶段。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三问浙江:“黄灯意识”带来了什么?黄灯的含义就是加速冲刺——机会成本最低,当然引发严重事故的几率也最大。“黄灯意识”一是用于抢抓机遇;二是善于利用模糊的灰色地带顺势变通。
而惟有实现第二步跨越,浙江经济才会是真正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