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空气拿来卖钱,这听上去像是一个传说。
只是现在,一群温州人已经做起了这样的盘算:通过植树造林,把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作为指标卖给需要的人。
这就是传说中的碳交易。在中国,专业种树吸收二氧化碳的机构——中国绿色碳基金,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2008年的11月,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在温州成立,随后温州诞生了全国第一个“零排放”的低碳专业市场和低碳小区。
这时,人们纷纷猜测,难道精明的温州人又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商机,而另一部分人则怀疑,这会不会是一个大忽悠。
A 谁在参与温州碳汇林项目?
在2008年,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成立的时候,发起的企业共有5家,他们一共捐了520万元资金。分别是温州木材集团公司200万元、苍南振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60万元、浙江顺泰木业有限公司100万元、永嘉县原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50万元、温州市中碳林业建设开发有限公司10万元。
同时,温州市政府也拨出1000万财政资金,作为碳基金温州专项的启动资金。目前加上个人捐资,这个温州专项资金已经超过了1600万元。
温州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的运作方式大致是:
林业局先做好符合碳汇林标准的项目选址及前期工作,然后根据项目的规模,去动员企业、组织捐款。在获得募集资金之后,林业局再挑选林业企业去完成项目,同时和国家绿色碳基金一起,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
这其中,产生的碳汇指标归捐资企业所有,造林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则归造林企业,同时,造林企业还能获得基金补助。其中生态公益林造林补助700元/亩、速生工业原料林补助800元/亩、油料林(油茶)补助500元/亩。
捐资企业(个人):他们为什么要捐资?
1.实现自我价值
美国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马斯洛,他提出了一个层次需求理论,是现在研究行为学的重要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来自于自身的需求,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需求。
碳汇林项目中,捐资企业和个人的动机,主要是源于“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一点,得到了温州林业局有关人士的认同。“我们去企业那边介绍这个事情,他们首先都觉得这个是好事情。”
在富人扎堆的温州,一个比较明显的社会现象是,很多老板经常会抱怨,自己在赚取了千万甚至上亿资产后,依然会觉得很失落,甚至没有成就感。
“有的老板就说,‘我现在赚的钱堆起来都有一人多高了,我再怎么花,也只能花掉上面那几张’。很明显,钱对他们来说有时候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了。”
而这个时候,作为现在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环保内容,如果能出现自己的身影,显然能给这些老板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同时,作为公益基金的捐款,还能给这些老板免掉一部分的个人所得税。
这或许能成为新产业
李星涛是温州永嘉县原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永嘉县政协委员。作为一个热心碳汇林事业的老板,他的企业成为碳基金温州专项的发起企业之一,还在当年捐资50万元。这一数目,相当于他经营的园林工程企业一年的营业收入。
在去年,李星涛还说服了温州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把温州当地一个高档小区“中瑞曼哈顿”建设成一个低碳小区。“我们通过种植能产生大量负氧离子的乔木,代替以往小区中常见的草坪,基本实现小区内二氧化碳的自行消化,为此开发商还追加了500多万资金。”
“碳汇林是个公益事业,但也可以当做一个产业来看。”在温州专项的几个发起人中,李星涛是口才最好的一个。“我从来不讳言,今后可以通过碳汇指标的交易,赚取经济效益。”
李星涛还特意起草了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政协议案,内容就是把永嘉的花卉苗木产业和碳汇林项目结合起来。“碳汇交易的收入只要是合法的,为什么不去赚呢?”
李星涛对于林业的产业发展眼光看得很远。“可能有一天,‘碳汇’就会像石油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来,我们躺在那里就有钱赚了。”李星涛不无憧憬地说。
林业企业:他们能获得什么?
“这些造林企业,他们本身就根据市场需求,在造林种树的。”温州林业局造林处陈余钊处长说,“现在他们加入碳汇林项目后,还得到了政府的一部分补贴,这对他们来说,当然是个划算的买卖。”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几个发起的企业中,几乎都是和林业产业有关。如温州木材集团公司,他们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木材。而苍南振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更是获得了温州第一期碳汇林项目的建设权。
根据碳基金的运作模式,工业林、油料林最后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归项目实施方所有。显然,林业企业都很乐意让自己手中的项目,成为碳汇林项目。
不过,陈余钊处长也表示,有关参与碳汇林项目的企业,都是按照严格的要求,挑选过的,并且还需要得到中国绿色碳基金的考核。
温州林业局:为什么是温州来建碳汇林?
温州建碳汇林一个最具优势的条件是,他们拥有大片符合碳汇林标准的荒地。
根据李星涛的一份调查,光永嘉县的楠溪江流域,就有大约10万亩荒山荒地没有被开发。
“碳汇林项目,对抛荒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还需要成片的面积,正好,温州都符合这两个条件。”
同时,温州充裕的民间资本,也给碳汇林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B 碳汇交易,现在条件还不成熟
如果现在有人让你马上花多少多少钱,去投资碳汇林,并告诉你,今后会有大笔大笔的丰厚收益。这时,你得小心了,这个人不是骗子,就是个妄想症患者。
根据章程,中国绿色碳基金现在的定位是公益基金,也就是说企业和个人的出资都是“捐资”,而并非“投资”。
虽然,该基金已经确定了未来市场化运作的构想:当国家配套政策成熟后,捐资形成的部分碳信用额度可能成为商业性项目,通过中国绿色碳基金进入市场交易。
但显然,这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林业碳汇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怒云介绍,现在很多人都将国际碳市场表述为碳汇市场,并称目前国际碳汇市场容量非常庞大,交易额达到几百亿美元,已形成产业规模,预测2012年后,将达到上万亿美元。“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
实际上是,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3种机制直接催生了国际碳交易市场,推动了国际碳贸易的发展。
目前,国际碳市场交易的大都是减少排放的工业项目,而林业碳汇项目由于规则的复杂以及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能够实现交易的很少。
并且碳汇林的所需土地,必须是在过去50年以来的无林土地或1990年以来的无林地,而不是“1990年以后的荒山造林和更新造林”。
《京都议定书》还规定:林业碳汇项目除了满足上述对土地的基本要求外,还需要制定方法学、证明额外性、避免碳泄漏等。此外,项目要经过参与国政府和主管机构批准,还要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派指定的审核机构(DOE)进行核证,最后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才可进行真正的交易。也就是说,碳汇的交易条件十分苛刻,需要付出很高的交易成本。
目前,全世界只有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是惟一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