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怪,地处浙北水乡的桐乡市,竟然有数千人在全国承包高速公司服务区。交通流量是经济的睛雨表。这不,面对经济减速的冲击,这些投资或承包服务区的桐乡人反应最快:内地的影响比沿海大,因为京珠高速、京津塘等高速的货车尤其是运煤车明显减少,这些服务区的人流、收入下降明显;相反,沿海尤其沪杭甬高速,到目前为止,服务区人流、收入没有明显变化。
这一信息很有意思: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尽管由于不少企业倒闭而备受关注,但对人们的生活似乎还没有大的影响;相反,前几年受益于原材料上涨的内地,经济下滑造成的冲击可能更直接。
有两位浙商从美国芝加哥来。回国之前,他们每户人家都从联邦政府拿到了1200美金。区区这点美金,能有什么帮助?他们回答:这是美国政府鼓励大家消费之意。噢,明白了——这是“引导基金”。
他们看到的是:美国人的消费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萎缩,该热闹的地方还是很热闹。“那为何我们出口企业的订单明显下降了呢?”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美国进口商对未来缺乏信心,不敢贸然下单所致。
假如这一判断正确,那么是整个社会或者确切地说是进口商的信心问题,放大了对美国人消费能力的判断,而不是美国人消费真的一下子下降这么猛。
由此想到,目前国内对出口型企业普遍不看好,一有风吹草动,银行就可能上门抽贷。这是不是在前景不明朗情况下的又一种“过敏”行为?
一位浙商告诉我,他的企业产品(沙发)近来出口美国有些影响,其它如出口澳大利亚等影响不大,至于内销形势很好。可连他老母亲每天都看央视《直击华尔街风暴》,看了后老担心企业出问题,提醒他“小心”。
所以,有人认为,现在国内有些新闻媒体做得过火了——整天炒作“华尔街风暴”,对人们的信心是打击啊!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然而重新树立信心,肯定需要时间和代价!
在20国峰会召开之际,中国政府出重拳,以4万亿投资之巨来扩大内需、刺激中国经济。各地方政府也竞相推出措施。在新一轮“大干快上”之际,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关系,是个不小的考验。
某市召开市委常委会讨论重点项目,破例邀请银行界人士参加,让后者很感意外。政府的意图十分明确,希望银行加大对企业的放贷,更不要轻易抽贷。当然许多银行有自己的一套:首先盯着政府项目,民营企业风险太大,谁敢轻易放贷?尽管国家明文要求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农业等。有意无意间,缺乏靠山的民营企业似乎又一次受到不公平对待!
在放开信贷规模的情况下,有多少信贷资金能进入民营企业?仍是个求知数。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得靠小银行(见本期特别策划《小银行能救小企业吗》)?泰隆等的实践证明,小银行似乎是急需资金的小企业的知心朋友。可惜,现在这样的小银行还太少。当然,在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小银行能否安然渡过,也是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