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际金融海啸波澜稍平,中国这艘巨舰在叩问新的航标。
假如以“现代化”为标靶,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朝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30年前,改革开放的中国真正迈开朝向现代化的阔步;当下中国则正处“体质”嬗变、继续攀爬的重要节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大抉择,这是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根本保障,这更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
此刻,人们倍加期待浙江企业的选择。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角。只有企业转型,整个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转变;只有企业转型,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浙商必须担当排头兵。
环球浙商,使命在肩。
(二)
转型升级,是浙商迫在眉睫的内在需要。
“不转型升级,就没有出路!”今年全国两会,面对记者提问,全国人大代表邱继宝——这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最先体验阵痛、转而进军再生资源行业的浙商代表,回答得斩钉截铁。
在金融危机中,浙江企业的软肋暴露无遗:产业层次低,企业个头小;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低;自有品牌少,营销渠道缺;出口依存度过高,内需市场占比过低……这些问题在平时或许难见其害,但一逢危机便暴露无遗,一些曾经朝气蓬勃的企业因此陷入困境,少数甚至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发展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中央领导这一睿智的判断,点明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危机过后,新一轮发展机遇的拼抢,来势汹汹。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跑马圈地,发达国家对“再工业化”跃跃欲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国内中西部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面对这一趋势,浙江企业靠什么继续站在下一个五年、十年乃至三十年的竞争舞台上?
唯有转型升级!
(三)
转型升级,浙商须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光和勇气。
煌煌一部工业文明史,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周而复始。经济规律使然。
违背规律,就会付出代价。曾几何时,日本企业挟汽车、电子、钢铁等制造业优势,横扫巨无霸的美国企业。今天,凭借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优势,美国仍然稳坐全球经济第一把交椅。
规律就是指南。映照于浙江企业,其启示就是要停止在已经产能过剩的老行中低水平扩张,寻找新的“奶酪”。
放眼全球,已经向浙江企业展现“光明前途”的,有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研发设计、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还有广袤的现代农业的希望田野。凡此种种,都是浙江企业可以也必须有所作为的新领域。
有得就有失。这一进一出的过程决不会平静从容,必然伴随着忍痛割爱的煎熬,壮士断腕的痛楚。但一切代价都必将被证明:值得!
(四)
转型升级,创新于浙商意义非凡。
这是因为,就浙江的经济特点来看,中小企业占据绝对分量。它们或身段娇小,唯有依赖灵活的创新迅速出击,把握商机;或生产的产品并没有重大科技含量,但产品的设计、营销、品牌建构,却极其需要创新性思维。
没有创新的眼光,娃哈哈就不能在22年的时间里,连续不断跟踪最新消费趋势,把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饮料产品做到极致;没有创新的眼光,邱继宝也就无法从一堆废品中觅得新商机,以求东山再起;没有创新的眼光,自然资源匮乏的浙江更无法孕育出一个个引领全国甚至全球风云的大市场;甚至宁波港一套“竺士杰操作法”都暗藏着多少力学和统筹学的机巧创新。
创新,正续写新的传奇:杭州的企业靠创新,发展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动力十足;绍兴的企业靠创新,诸多纺织企业贡献出奇妙的设计理念;马云靠创新,引领着中国网购这一商业新形态的最前沿……
浙商企业,在品牌塑造、产品设计、技术改进、管理完善上,还有巨大的挖掘空间。创新之路,未有穷期!
(五)
转型升级,浙商须敏锐地察觉需求的变化。
当下,正是一个需求结构大变动的时代。
观世界:欧美发达国家即将迈开“再工业化”的步伐,新兴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变动表明:我们要延续国外订单高速增长的出口蜜月期,将越来越难。
看中国:城镇化建设正进入加速期,新一轮消费升级在即。中国的内需,正显示出绵绵不断、越来越强劲的势头。
机遇因快速反应而得。
浙江企业必须看到需求的变化,果断调整以出口为主导的成长战略,学会内外贸并举,两条腿走路。
浙江企业还必须完成从制造到服务的新飞跃。大力发展物流、设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必须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转型为系统服务提供商;必须在城镇化建设中搭上现代服务业发展快车,在国内消费升级中找到自己的服务业“奶酪”。
(六)
转型升级,浙商的经营理念必须更新。
小到企业内部管理,中到产业集群整合,大到全球整合资源,理念一变,别有洞天。
今天,封闭的股权结构必须对人才开放。没有一定的股权激励,无法让高端人才产生归属感,而没有高端人才,又怎能驾驭转型升级这一高端命题?必须改善众多浙商企业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模式。
今天,封闭的财富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认识到,“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想法已不合时宜,数百上千家企业“掘金”同一产品的路将越走越窄,低、小、散的产业格局必须兼并重组。慈溪家电业,与青岛、顺德齐名,却没有一个国内一线家电品牌,倘若能够科学地产业整合,不是更有竞争力吗?
今天,浙商必须具有更加开阔的眼光,学会布局全球。要学习杰克集团,收购发达国家先进企业,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先进技术和高端市场、国际品牌;要学习越美集团,率先在非洲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国内成熟产业的产能输出,冲出产能饱和、过度竞争、贸易保护的多重困境。
过去,为了找市场、找订单,浙江企业不远万里、不辞万苦,浙商的脚步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今天,资本走出去、产业走出去,全球整合资源,浙商要造就真正的世界企业。
(七)
转型升级,浙商不能缺席低碳潮流引领下的经济盛宴。
2009年12月,各国领导人齐聚哥本哈根,共议全球气候变化。人们蓦然间发现,曾几何时还是清谈的低碳议题,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新的重大主题。
这是无法忽视的革命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给企业带来节能降耗的重压,还有发展新能源、节能、降耗、污水处理等环保产业的重大机遇。
2009年3月,众泰汽车纯电动汽车正式下线,当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5%,2010年企业计划销售15万辆,2012年42万辆。企业发展的宏图中,低碳潮带来的新能源商机,一览无遗。
“我曾是一只牛奶盒”,当富阳一造纸企业从废弃牛奶盒中做出30多种环保产品时,社会的向善和企业的盈利,不谋而合……
实际上,国际层面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已经悄然启动。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砸下千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
在这场事关人类命运、却又机遇诱人的抉择面前,浙商义不容辞。
(八)
纵览300年来的中国商业史,商帮之起伏,兴也忽焉,亡也忽焉。
兴起于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浙商,能走出这兴衰忽焉的历史宿命吗?
浙商既有鲁冠球、宗庆后这样的常青树,也有马云、郭广昌这样的新生代。新旧延续、活力不断,靠的正是依时势而变。当下,浙商必须过转型升级这一关。
在这场运动中,浙江企业可期获的是国际产业链中从未有过的尊重和地位,失去的是“一亿件衬衫换不来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得到的是低碳经济、节能环保,失去的是高能耗、高污染。
我们坚信,能够改变“一穷二白”命运的浙商,在新的重大历史抉择关头,一定能够肩负起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
我们坚信,在过去30年创新不停歇的浙商,一定能用创新再创辉煌。
我们坚信,加快转型升级的浙商,一定能够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在现代化新的历史阶段,让中国和世界再一次为浙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