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轿车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它们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这是吉利并购沃尔沃签约后,李书福首次面对国内媒体。
昨天下午4点38分,从瑞典回国的李书福,以及吉利并购沃尔沃项目的团队,刚下飞机就马不停蹄地奔赴位于北京长安街1号的东方君悦大酒店。酒店会议厅,300多位记者早已就位等候。他们很期待能撬开李书福这张嘴巴,之前他一直三缄其口。
虽然面带一丝倦意,但完成了如此巨大的收购之后,李书福看起来心情不错。在两个多小时的媒体见面会上,面对长枪短炮,他一直保持着激情澎湃的状态。媒体抛给他有关并购的问题,他几乎全部接下。
问题一:收购沃尔沃,钱从哪里来?
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境外
吉利收购沃尔沃花费了18亿美元,可是,吉利目前的总资产为133亿元人民币,约合20亿美元左右。“蛇吞象”,吉利的钱从哪来?
接过问题后,李书福先发表了一通感谢,对象包括发改委、银行等政府及金融机构。这无疑已经把问题回答了一半。果然,李书福接下来表示:“预计收购加维持沃尔沃运营的后续资金,共需要约27亿美元。这些钱,吉利已经准备好了。27亿美元,一半来自境内,一半来自境外。境内的部分,包括吉利的自有资金及国内银行的资金;境外的部分,来自香港、欧洲及美国的投资。”
“沃尔沃不是有钱就买得到,也不是没钱就买不来,钱不重要。”李书福说。
问题二:如何让沃尔沃走出亏损困局?
扩大产量销量,摊薄成本
这个问题李书福似乎早有准备,几乎没有作任何思考,他就开始滔滔作答:“和奔驰宝马比起来,沃尔沃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太小。不过,它的研发投入和奔驰宝马是差不多的。多年来,沃尔沃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但因为量太小,成本高,所以亏了钱。我们要想办法扩大沃尔沃的产量和销量,摊薄成本,让沃尔沃盈利。”
不过李书福同时表示,目前吉利只会在战略上帮助沃尔沃,不会直接介入沃尔沃的生产与销售。“我们非常清楚沃尔沃来自北欧,根植于瑞典。离开了这个特定的土壤,沃尔沃将不再是沃尔沃。没有根基的品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今后,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
问题三:谈判最艰苦的是哪部分?
大量附件,协议文本超过10000页
“已经谈了8年,有什么好急的?我一点也不着急。”李书福的回答引起了全场的笑声。“吉利和福特,都是为了沃尔沃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去谈判的。虽然有分歧,但是大家摆事实讲道理,目的只为有利于沃尔沃。我们的谈判有时间表,每一步基本能如期完成,没有大起大落。”
尽管被李书福轻描淡写地带过,可在他的下属看来,并购沃尔沃绝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吉利集团副总裁张芃说,此次并购,吉利拥有200多人的全职顾问团队,整个项目操作严谨科学有条理。前天与沃尔沃签署的协议,除了股权转让协议,还附带了大量的附件,整个协议文本超过1万页。
听到这里,李书福又插了一句:“1万张纸,每张都很大,内容也很丰富。这是一个多赢的结局。”
问题四:海外并购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消除文化差异,与工会妥善沟通
中国车企海外并购,很多企业曾经尝试过。可是,腾中收购悍马、上汽收购双龙,要不“胎死腹中”,要不“水土不服”。海外并购,不仅需要谈判技巧,更需要管理智慧。海外企业强大的工会,是中国企业必须过的一关。民营企业出身的吉利,娶了沃尔沃,能给它幸福吗?
李书福说,“文化冲突也好,工会难缠也好,最终归结到底,就是一个问题——怎样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吉利的员工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一样很融洽。亚洲和欧洲确实很远,但文化差异并不难消除。一句话,发展起来了,什么事都解决了;如果原地踏步,或者越做越差,什么问题都来了。”
“第二是工会组织。之前收购澳大利亚DSI,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海外企业工会来说,如果沟通好,他们最配合;沟通不好,他们也最难缠。吉利并购沃尔沃,在没有谈之间,他们有很多疑惑,谈好了他们就鼓掌。我们要向工会敞开心扉,认真倾听他们在想什么。”
记者手记:
“帝国”之路还很漫长
昨天的见面会很特别:台下是座无虚席的媒体,而吉利的九位高层始终都是站着的,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
这个特意的安排,是李书福刚从西方学来的创意:“相互学习,互相尊重。”
和前几年的孤傲比,李书福变得谦和了,也很愿意融入到新的情境中去,为了吉利,也为了他并购的沃尔沃。
在媒体见面会现场,无论是门口摆列的宣传牌,还是视频播放的内容,只字未提吉利。甚至会议主背景上,也只写着“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协议签署媒体见面会”。
很明显,吉利在有意淡化自己的身影。能够将这样的细枝末节安排得当,说明李书福更加懂得抑扬之道。确实,一个是虽然身患疾病但地位稳固的豪车“元老”,一个是靠便宜车起家急切想转型的汽车“少年”,如何避免收购给沃尔沃带来的不良影响,让沃尔沃恢复往日的生机和活力,是李书福和吉利最迫切要做的事。
当然,对吉利和李书福而言,收购沃尔沃机遇和风险并存。福特为何当年花64.5亿美元买下,如今却以18亿美元拱手相让?原因很简单,沃尔沃已经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能够成功收购品牌并不等于能够成功摆脱被收购品牌的拐棍。”在一片欢欣鼓舞之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就对中国汽车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发出了质疑。因为吉利无论从规模,技术等综合实力上来看,依旧存属于后发型企业,在收购高端品牌时、运作中,都会出现很多重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成功签约收购是一回事,而成功运营并达到所需要的目标,则要比想象的更为遥远。
不过以李书福的个性,认准的事情很难回头。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是征途的起点,但并非终点。在忙着迎娶沃尔沃的同时,吉利又闪电收购中誉,最近又想趁势而上,考虑增加英国锰铜公司的股权。李书福苦心经营的吉利“汽车帝国”已初显雏形,他梦想造就一个全球性的车企巨头。
也有一些人担心,吉利的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快了?无论如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此先给吉利一些掌声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