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危机(危中有机)”的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很好地诠释——
3月28日,吉利汽车成功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后者是一家具有80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也是目前全球仅有的两家独立于汽车整车企业之外的自动变速器公司之一。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被迫进入破产程序。
再早些时候,浙江美邦纺织收购了两家美国公司。尽管坊间对此收购说法不一,有人甚至认为这是抵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并购。但不管怎样,对方的品牌、房产是很有价值的,美邦“捡了个宝”(见本期《美邦纺织:并购欲成行业“老大”》)。
日前碰到老字号“张小泉”的新掌门人张国标,他说他们刚收购了法国一个生产锅子的著名品牌,这家企业也有上百年历史。至于收购的原因,“张小泉”现在不光做剪刀,还生产锅子并争取出口。
另有一位企业老总,希望到澳大利亚收购葡萄庄园。他说,两年前他到澳大利亚考察过葡萄庄园,当时因为对方开价120万澳元,觉得有些贵,所以没有下手。现在再去收购,肯定便宜20%以上,因为光澳元对人民币就跌去了20%多。
相信还有很多浙商已经或准备出手。
这可能是一个百年一遇的“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欧洲等地一大批中小企业面临破产或被出售的命运。这些企业往往历史较悠久,要么有品牌,要么有渠道,要么有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较高,这对急于转型升级的国内企业来说,绝对是一条“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捷径。
但是,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海外收购风险不小。尽管目前对方可能资不抵债,因而收购价格较低,看起来很便宜。可事实并不那么简单。成功的海外收购需要过“几道坎”:
比如要明确收购目标并量力而行。在这样一个“混乱时代”,我们希望不断看到“小鱼吃大鱼、快鱼吃慢鱼”的好戏上演,但也不能被眼前的低价所迷惑,盲目收购。曾经有传言说吉利要收购沃尔沃,海外有媒体就评价说,这宗价值达100多亿美金的收购案,并不适合吉利,因为吉利本身规模不大(目前市值40亿港元),实力不强,难以消化。吉利应该收购国外汽车配套企业,趁机完善自己的产业链。现在看来,吉利就是这样做的。对许多浙江企业而言,收购的目的应该是做强自己的主业,收购的目标企业应该是产业整合链上的企业,收购对象也应该是国外资产优质的中小企业,而不是大企业。这是一种务实的收购。
又比如,收购的重点要放在融合上。由于各国政策、法律、文化等不同,收购时就要考虑有没有能力、如何去管理整合对方。事实上,整合所需的资金可能是收购资金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从我们身边的事例看,如果能很好地融入对方的文化,采取合理的策略,对中小企业的收购成功率远远高于对大企业的收购成功率。
此外,要做好被收购企业的资产评估。为避免收购后陷入各种债务纠纷之中,应该请专门的中介机构来参与评估、收购。过去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证明:花这点中介费,值。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但已挡不住桃花、樱花的次第开放。一个收购、并购的春天正在来临。但秋天有多大的收获,则全赖我们能不能少犯错误(见本期《海外并购正当时》)。
当然,在不少行业譬如动漫,也是春意浓浓。中南建设吴建荣一直在谋划的动漫主题公园,开始在沈阳落地。这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房地产业相结合的“杂交良种”,我们有理由期待它成为中国版的现代“迪斯尼”(见本期封面人物《吴建荣:百亿元打造东方“迪斯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