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浙商大会高端对话”上,企业家与专家学者的观点既有激烈碰撞,也有不谋而合。而总体呈现出来的,是一顿丰盛的智慧“满汉全席”
在5月30日下午举行的“2009浙商大会高端对话”上,《浙商》杂志邀请了知名专家学者、世界500强代表、浙商全国500强企业代表进行对话。对话分为两大主题:一是“下一波的机会在哪里”;二是“危机时期的聪明管理”。论坛上,企业家与专家们的观点激烈碰撞,也有不谋而合。而总体呈现出来的,是智慧的“满汉全席”。
上半场:下一波的机会在哪里
第一回合
郑永刚VS许小年、王庆——宏观判断与具体操作之争
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 郑永刚:
危机是有阶段性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每七到八年便会出现一次危机。掌握了规律之后,企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规避一些问题,企业家也能对企业怎样发展有更好的理解。
现在大家都在谈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品牌,但作为企业家,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产业的升级与品牌的运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另外,很多都说危机是危和机并存,但具体操作上却搞不清。我们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对于已经有所准备的企业来说,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比如企业可以去海外寻找一些资源性的项目。企业就是买和卖,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我们要做好判断,当前就是一个很好的买入机会。
我觉得金融危机已经见底了。企业的收购对象最好是与自己的产业有所关联的,因为我们对这个产业熟悉,也就有所准备了。我们企业家考虑的都是具体的工作,专家学者考虑的是大的方向,这一点企业家跟学者是不一样的。
摩根斯坦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王庆:
我感觉到当前企业家们还是非常乐观的。我非常同意郑永刚董事长的看法,赢在下一轮,否则企业就是错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机会。这个时候中国再不赶快发展,还等着其他的国家站起来跟你一起竞争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是面临百年不遇的机会。
另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企业足够的支持,让他们出去收购他们了解的资产。
中欧商学院教授 许小年:
对于郑总的观点,我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大家都认为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是危和机并存,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谈“机”还是言之过早,我们可能对于危机的估计不足,中国现在不太会离开全球的经济来单独复苏。我认为,我们现在对于目前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危机的认识是不够的。我们嘴上是说“百年不遇”的危机,但是心里觉得这是常规性的一种经济规律的循环,过一阵子就没事了。我们并没有看到这场经济危机,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
现在大家都说海外购并是很好的机会,但是我们准备好了吗?其实我们并没有准备好。比如说我们中欧学员的一些案例,他们希望去收购一些欧美有特色有潜力的企业,但是发现企业内部的储备还没有到能够跟对方对话的地位,对方谈的技术你都听不懂,你即使收购了对方实际上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第二回合
梁信军VS许小年——变与不变的共识
复星集团CEO 梁信军:
对于一个危机,我们总有需要变化的东西,也有需要坚守的东西,这两点我们都要强调。
我们需要变化的是什么呢?如果这次危机真像许教授预言的那样持久漫长的话,那么我们企业家就要做一些准备,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上进行考虑:其一,宏观经济的危机并不代表所有行业都进入了危机状态,有些行业在危机当中表现出了非常强的防御性,对于这类行业的配置,企业可以重新思考一下。以前企业做的都是牛市配置,是不是熊市的(防御性)配置也要做一点呢?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有很多方面是不会变的。第一点,在可预计的十年、十五年内,我相信中国还是全球的有形商品的主要产地;第二点,中国在十年、十五年内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第三点,中国的产业集中度在未来的十年、十五年会不断上升。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第一,有形的资源在中国是长期紧缺的;第二,能源是长期紧缺的;第三,中国的金融业是大有机会的;第四,在中国众多的产业整合中有着巨大的机遇。
许小年:我觉得复星的方法是值得欣赏的,复星投资的方法论,就是要知己知彼,买什么,为什么要买,为什么要卖,以此来形成投资决策,而不是跟着市场上的概念走,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第三回合
张伟祥VS朱敏——实业家与投资家的不同取舍
浙江建龙控股董事长 张伟祥:
我们是做实业的,跟创投企业不一样,我们持续关注自己的主业,接下来对于钢铁产业每年仍然有几十亿的投资规划,主要是用在钢铁产品结构的转型上,比如说更多的投资环保,投资技术更新等方面。此外,我们还会做钢铁这个产业链上的其他投资。
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 朱敏:
刚才张总讲到中国的制造业非常重要,我认同这种观点。但我认为,中国同样也需要两个行业:一是科技行业,一是现代服务业。对于投资人来说,我们对投资回报率有着非常高的期望,这一特征就决定了我们很少会投资钢铁行业。但我们会选择钱投进去就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的产业。
我最想投资的是科技行业。过去的三十年,我有二十几年在美国度过,亲眼目睹了整个的互联网和IT行业的腾飞。我认为接下来的三十年到五十年,中国及世界将进入IT应用时代,我特别看好智能电网,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太阳能产业处于很困难的时期仍然要投资正泰太阳能的原因。此外,现代服务业里我们非常关注教育培训业,美国旧金山的第一纳税大户是一所学校,利润率高达50%。这说明,中国的教育培训业里面还有着很大的机会。
第四回合
吴建中VS虞彦坚——新兴产业里的舞者
众泰控股董事长 吴建中:
我们做实业的企业家,用太多的精力去找底,不如做一些实际的准备工作。众泰是浙江的一家民营企业,近三年汽车销售量每年都是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在增长。在新能源汽车里面,我们拿到了国家的第一张牌照。我们的电动汽车,时速可以达到110公里,蓄电之后可行驶300公里,国外的专家对此表示很惊诧,尤其是百公里的电耗相当于我们汽油车1升油的价格。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新能源汽车的前景。
今后经济发展的热点,一是环保产业,再就是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将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人类有形资源已经越来越少,寻找开发替代资源是必然趋势。有份报告指出,本世纪末全人类的综合用电,太阳能将占到80%的比重,我国的研究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到整个国家能源消耗的10%,到2050年要达到40%。对于索日光电来讲,我们正是由于十分看好太阳能产业,2007年下半年便大力投入,使得公司2008年的销售额逆势同比增长了近25倍。
下半场:危机时期的聪明管理
第一回合
宗庆后VS陈志武——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并行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 宗庆后:
企业除了要在产品上创新,抢占市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一个好的团队,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企业发展的成果要跟员工共享,提高员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给他们施展才干的空间,这样员工就会很忠诚。现在如果投资新产品失败,亏损很大,所以还是要通过加强销售网络来扩大市场。我是不会按照西方专家的观念去做事的。过去几年大家都质疑我的管理这也不对那也不是,但我的企业活得好好的,相反有的信奉西方管理方式的企业倒掉了。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我国的企业往往把创新和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不是只有依靠高科技才能创新,商业模式也需要创新,这也是浙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包括公司之间的并购也是如此。分析我国目前的情况,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模式上,关键要考虑今后怎样在管理系统建立危机处理机制。
第二回合
楼忠福VS吴若萱VS林昭宪——民企的机制也会出现问题
广厦控股董事局主席 楼忠福:
不管是不是金融危机,企业都需要加强管理。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金融危机带来的,而是企业大了,体制机制出现了问题。借经济危机的机会,(要倒逼)民营企业的管理上台阶,其关键是体制的创新。管理制度的设计要简洁、有效,我们要发挥民营企业过程简单化的优点,缩短管理流程。
万宝盛华大中华区总经理 吴若萱:
金融危机使企业家意识到,我们需要审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通过节约各种成本来省钱。一些企业在危机时可能会做很大的人力资源上的调整,裁掉一批人或者引进少数精英,但不是找一个优秀的人就可以优化企业的组织。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 林昭宪:
办企业天天都有危机,只是幅度大小,种类不同而已。主要是短期内怎样解决生存困境的问题,以及把危机当做是企业转型,寻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契机。企业要具备怎样的管理系统和人才体系,有时候也要看企业发展规划是怎样的。对产能过剩型企业,参与行业整合是非常好的办法。
第三回合
竺福江VS方光明——寻找新的成长空间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董事长 竺福江:
在危机情况下,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印钞票,许多进口原料价格上涨都会对企业的成本造成影响。我们该怎么寻找出路?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出来之后,对医疗企业有利的方面是较多的,但产品价格会降低,利润也会降低,企业要适应这一变化。另外从经营者层面看,应对危机一要建立平台,专业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调整组织结构,这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不管发展速度是快还是慢,不管经济是过热还是过冷,我认为永远都是结构调整的问题。原来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可以尝试一下走入国际市场;原来以国际市场为主的企业,现在应该是多花点力气做国内市场了。
浙江海利集团董事长 方光明:
金融危机背景下,玩具行业受到严重的冲击,但也有一些依然掌握市场的企业,最重要的原因是依靠创新的模式,这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要走的路。企业第一重要的是品牌,第二是渠道。我认为,用网络来带动实体产业的发展,将是今后促进企业发展很好的第三条道路。在网络中建立品牌,从而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两者有效结合,不仅加强了品牌对消费者的印象,也拓宽了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