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大舞台,可以演“交响乐”、“民乐”,也可以演“歌剧”、“话剧”,中国的企业必须学会演奏全球经济的“协奏曲”。
文/本刊记者 王文正 摄影/郑小刚
采访钱江的那天,正赶上台风“莫拉克”来临。天空中风起云涌,壮观如画。为了拍摄这难得的风景,钱江4点半就起床,背上相机去捕捉那永恒的瞬间。
对大自然这种诗性之美的追求,是钱江的精神内核。然而,目前的他,首要的角色还是一个必须为企业发展负责的企业家。
1982年,作为高考恢复后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21岁的钱江进入了浙江巨人电梯,成为巨人公司的第一个大学生。两年后,在提倡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热潮中,钱江被推上了分管技术的副厂长的职位。1991年,30周岁的钱江成为巨人的厂长。
工作27年,掌舵企业18年。钱江做了两件一生都感到欣慰的事情:一是将一家濒临破产的公有制企业,打造成为了当时中国民族品牌的佼佼者,在湖州南浔镇曾有的13家二轻企业中,他所带领的巨人电梯成为惟一的幸存者;二是将巨人电梯这个民族品牌与通力这个国际品牌“联姻”,跻身国内十大品牌之列。
2005年,巨人与通力合资的消息一经公布,即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议论。但参加典礼的中国电梯协会秘书长、国家电梯检测中心主任李守林认为,这是“非常成熟的企业行动”,是“有竞争力的表现”。
事实表明,“巨人”的这种“急转身”使“巨人”获得了“通力”的核心技术和强势品牌。合作之后,巨人控股旗下“巨人机电”生产的电梯配件可以纳入“通力”的全球采购范围,而原来零散采购的电梯零部件,也加入了来自“通力”的全球供应链,可谓一石数鸟。
钱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浔人。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古镇,不但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海陆“丝绸之路”的源头,还是近代史上罕见的“巨富之镇”,其“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黄狗”的商业典故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从明万历年间至清末,以蚕丝业、手工业和缫丝业起家的浔商们,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将丝绸茶叶卖到了大英帝国,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先驱。
在这种商业文化的熏陶下,钱江也形成了对企业国际化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应该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走出去”的涵义。走出了国门的企业是“走出去”,没有走出国门但嫁接了国际资本的企业,实际上也是“走出去”了。其原因在于,虽然我们企业的根在中国,但是因为国际资本的进入,企业的活动均参与了国际资本运作,参与了国际分工,参与了国际经济大循环,这本身就是一种“走出去”。事实上,巨人与通力的合作,也正是钱江将企业放到一个国际经济的大概念中去定位,在全球设计规划,在全球配置资源,在全球开发市场的大手笔。
钱江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大舞台,可以演“交响乐”、“民乐”,也可以演“歌剧”、“话剧”,中国的企业必须学会演奏全球经济的“协奏曲”。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见解,钱江才如此重视“家门口”前的国际化竞争。在遍布全国的政府重点工程、公共建筑、中央商务区、高尚小区如上海浦东源深体育中心、长春轻轨、宜家、北京世纪新城、西安浐灞等诸多项目的竞标中,巨人通力都是与其他国际品牌同台竞争。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样的竞争中,钱江和他带领的团队都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小时候,在父亲的熏陶下学了十年绘画,现在又喜欢搞摄影,没想到这些业余爱好也帮助了企业的发展。”钱江说道,巨人通力经常在竞争中胜出,不仅是因为其技术水平与其他品牌相当,服务、维保比别人做得更好,还因为有着一个别人难有的竞争力——独特的个性化设计,以满足市场非标电梯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前在夹缝生存中练就的,而长期爱好美术、摄影养成的对美的敏感,也增强了这种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