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一向是跨国企业集团争抢的地盘,品牌文化薄弱的本土企业在国际“巨鳄”的利齿下,屡屡惨败。知识产权已越来越成为跨国企业扼杀中国企业的“法宝”之一,甚至对一些本土化的小型企业也不放过。所幸,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一次次交战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宁波一家企业圣巴里经过四年的抗争,击败了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店星巴克,赢得自有品牌“圣巴里及其图形”的注册权。
世界咖啡大亨的“挑衅”
创办于2002年的宁波圣巴里咖啡,是一家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咖啡、西餐场所。短短几年内,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已相继在宁波开设了12家连锁店,成为宁波本土乃至浙江屈指可数的自主咖啡品牌。2009年,他们又将开设三家分店。
宁波圣巴里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琛于2001年加盟了上岛咖啡,而后把上岛咖啡转卖给了别人。2002年6月,王琛在奉化开设了宁波本土第一家自主品牌的咖啡店。当过美术老师的王琛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设计创意,他将咖啡店的名称取名为“SUNNY PARTY ”,意为太阳舞会,将自由、时尚、浪漫的气息融入其中。2003年 8月宁波圣巴里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向国家商标总局递交了“圣巴里及图形”商标申请。
然而,2005年6月30日,一封来自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转送异议通知书传到了宁波圣巴里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琛的手中。异议书中写到,星巴克认为,圣巴里咖啡的商标“圣巴里SUNPARTY及图形”与星巴克在先注册的“STARBUCKS COFFEE及图形”商标相似,认为圣巴里是恶意抄袭、模仿其商标。
创办圣巴里之前,王琛从未去过星巴克,也不了解星巴克的商标,星巴克的商标异议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而在宁波,圣巴里的知名度要高于星巴克,每天的流量在4000-5000人。
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王琛不禁觉得有些冤枉和委屈。自己这几年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品牌怎么会变成恶意模仿了呢?据此,王琛委托向国家商标局进行答辩,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等待。
“加盟商” 的暗地调查
王琛说,其实当初收到异议申请书的时候并不惊讶。早在一年前,来自星巴克的新加坡律师曾上门找过他,表示圣巴里的LOGO与星巴克的logo相似,要求其自动修改LOGO。只是让王琛没想到的是,为了打败自己,寻找有效证据,星巴克竟然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如果不是星巴克在异议申请材料中写到“被异议人公司的董事长王琛已对调查员表示自己告知星巴克咖啡店及其商标并且故意抄袭,有视听资料为证”,王琛至今还是被所谓的“加盟商”蒙在鼓里。
2004年夏的一天,王琛正在江苏出差,他接到了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男子自称想加盟圣巴里咖啡。于是双方就约定在杭州碰面。见面后,双方聊的都是有关“加盟费用”和行业相关问题。后来这名男子突然问了一句话:你觉得你们的LOGO像星巴克的吗?此时的王琛哪会知道“来路已明”的对方是在给他下套,并且早已悄悄录音。“我说了很多,就‘在别人看来,是有点像的’这句话的录音被截取了,作为视听资料证据。”之后,王琛也再没接到这位所谓“加盟商”电话,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商标总局的商标异议通知书。
所幸的是,经历了长达4年的等待,终于在2009年3月,王琛收到了国家商标总局的裁定书,裁定星巴克所提异议理由不成立,圣巴里商标予以核准注册。
然而,没过几个月王琛再次收到了异议书,星巴克再次提出异议。由于对方提出异议,圣巴里无法进行宁波市知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评选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发展。 接下去又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圣巴里正准备新答辩材料。
“你有理由,你可以告我,大可以用正常的法律程序来,不要用派间谍这种非正当的手段。打了4年的官司我赢了,你还提出异议,存心是想要把我们扼杀在成长的摇篮。那我又要耗几年,如果商标不能用,这么多年辛苦培育的咖啡品牌只好关门。”说到这里,王琛语气激动。
律师点评
向“圣巴里”致敬 向“星巴克”学习
文/张士举
“星巴克”对“圣巴里”商标之战,“圣巴里”赢得首场胜利。然而,二者之间的商战还在继续。
判断“是否相似”的标准是消费者。认定商标是否相同或者相似,并不是从商标持有人的角度进行判断,而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判断。从星巴克异议理由来看,没有证据表明消费者经常混淆“圣巴里”商标与“星巴克”商标。因此,不能认定“圣巴里”商标与“星巴克”商标相近似。
“星巴克”与“圣巴里”商标形式要素各不相同。不仅要从实质上看是否会导致消费者认为商标近似,还要从形式上看商标构成要素是否相同或相似。
“星巴克”的商标是由英文和图形的组合,其英文为“STARBUCKS”,图形为少女正面头像;“圣巴里”商标文字分别为中文“圣巴里”、英文“SUNPARTY”和太阳神阿波罗侧身头像。可见,两个构成要素两个商标完全不同。即便从英文的发音、英文文字的内涵均不构成相似。这些要素无一构成类似,也决定了消费者不可能将两个商标混淆。
“圣巴里”商标具备了法律要求的条件,创作人也坚持了自主创造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圣巴里”在短短三年间,连锁经营12家店面,业绩不菲,作为区域性成长品牌值得敬佩。同时,我们还需要从“星巴克”发动的“战役”中学到些隐藏在背后的东西:
商标作为品牌的载体,是企业的最大财富。这个概念尚未深入民营企业家的“心”。我们发现,“圣巴里”仅注册了一个图形商标,而“星巴克”已经在全球获得了三百多项商标注册!此外,“星巴克”不仅在咖啡馆、餐饮行业注册,还在其他许多行业进行注册。“星巴克”的商标“族群”保护战略一览无余展示在我们面前。
更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星巴克”对全球所有成长较快的同行,哪怕是“小兄弟”也不放过“关照”。那就是寻找一切可能的手段,包括主张商标侵权维护自己的竞争优势。其细致的程度已经不是“相同商标”,已经扩张到“相似商标”;也不限于已经注册的商标,连正在申请注册之中的商标(“圣巴里”商标就是在注册公示过程中被提出异议)也不能逃过它锐利的“眼睛”。虽然,国家商标局驳回了“星巴克”的首次异议,但是,“星巴克”毫不气馁,又再次提出复议申请。结果如何,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圣巴里”与“星巴克”之战是民企与国际巨头博弈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类似战役都将陆续上演。就已经结束的首场战役,我们需要向防守者“圣巴里”致敬;为了迎战更多的市场挑战者,同时不要忘记向进攻者“星巴克”学习。
(作者为浙江甬建律师事务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