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目前的市场竞争形势,叶凤起并不欢迎国有企业参与永宁药业的改制。
30年前,他是集体企业的厂长;20年前,他是国有企业的经理;现在,他是民营企业的董事长。
这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变化,与其说是叶凤起社会身份的转换,不如说是浙江永宁药业所经历的产权变革。
这家位于台州黄岩的药企建于1974年,当时它的名字叫黄岩城关化工厂,性质属于集体所有制,是一家镇办企业。
1976年,叶凤起被任命为该厂厂长。“当时厂里只有一亩地,能卖5000元钱,账面上还亏着5万元。”这其实一点也不稀奇。
我们甚至可以一笔带过这家镇办小厂前10年的发展,因为它的业绩实在乏善可陈。不过在这家企业身上,却浓缩了台州民企发展的所有历程。如今,永宁药业被列入台州政府“股权重构”名单之内。叶凤起虽年近古稀,但是他仍然希望,能通过“股权重构”使永宁药业重新获得发展动力。
第一次被国有后的困局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永宁药业研发了一种领先的抗生素产品,随后成为当时国内生产这一抗生素药品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斯时,永宁药业还是集体所有制。当时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在台州不流行了,甚至成为落后的企业形态。当时的集体企业普遍存在“国家贷款、政府办厂、集体负债、个人发财”的体制性弊端。
“在乡镇企业最多的黄岩金清镇,还曾把当地最大的一家集体企业,拍卖给了私人老板。这在1988年,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叶凤起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也想改制为民企,不过上面没有同意。”
永宁药业于1991年迎来了改制的机会。但是,并非朝着当时流行的“国退民进”方向,而是在当地政府的“做媒”之下,与一家国企合并,企业自此成为了国有企业。
永宁药业的好时光似乎随着“被国有”后戛然而止。在1993年,永宁药业已经成为台州地区第一个销售上亿的工业企业,不过,在随后的七八年里,企业的销售额一直徘徊在四五亿的数字间,再也没有了当时的势头。
在叶凤起看来,永宁药业被改制后,国企根深蒂固的不良观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灵活性,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
三度改制不欢迎国企
一直到2007年,永宁药业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改革,这是它的第二次改制。“企业共有70人持股,包括管理人员,也有技术人员。”其中叶凤起占股51%,担任了董事长。
永宁药业这次完成改制后,专门聘请了专业机构来设计适合公司运作的领导管理组织框架,并制定了完整的企业规范管理制度。
“台州没有区域优势,我自己缺乏系统教育,所以必须引进职业经理人,”然而,叶凤起却不得不面对人才难求的难题。他坦言,当地的硬环境无法吸引优秀的外来人才。在他看来,同为台州企业的海正药业在近几年来的成功完全得益于人才的引进。“科技创新需要人才,内部管理需要人才。”
未来,叶凤起还寄希望加强永宁药业的营销网络建设。但是,人才的引进与网络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这成为叶凤起渴望再度改制的另一动因。
按叶凤起的设想,永宁药业在今年要完成新一次的股权改造。“企业要发展,这是最大的关键。只要企业能发展,我不介意控股与否,甚至我个人也可以退居幕后。”
对于政府的热情,叶凤起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民企现在经营的领域,大多是当年从国企手中抢过来的,历史证明民企更适应这些领域。政府现在需要做的是花大力气搞好市场的环境建设。”
综合目前的市场竞争形势,叶凤起并不欢迎国有企业参与永宁药业的改制,因为在他看来,国内的制药企业管理、技术都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而在大型国企主导市场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要想胜出,就必须有独特的竞争力。
“我们欢迎国外的投资者,可以参股,可以合作,甚至可以收购兼并。”叶凤起坦言,国外药企的进入将给永宁药业带来最前沿的技术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