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玩转资源无中生有,刘亚东6年折腾出5千万元级软件公司……
经验和资源让抉择和实现更容易,但过于依赖资源,可能让你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并且在抉择时不太客观。
当一个人拥有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时具有超强的综合能力,有一个不错的职业起点,同时“爱折腾”,善于将过去的资源整合起来,“折腾”出更大的动静,这个人还有办不到的事情吗?
刘亚东就是这样的人。他自认不是一个好的工程师,天生是个闲不住的人,从来不喜欢中规中矩,很爱冒险。在他的多年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投过简历。这些特点集于他一身,让他在面对“三十而谋”之时,根本不用考虑太多,他只需把手头掌握的资源的潜力发挥到极至。
玩转资源无中生有刘亚东6年折腾出5千万元级软件公司
到Adobe公司做工程师,刘亚东不是被招聘进去的,而是被“卖”进去的,因为之前老师创办的公司被Adobe收购,那是刘亚东的第一份工作,在那里呆了一年。
1993年的10月份,刘亚东带着Adobe的国际工程部的总监从美国来到了中国,并拜访了北大方正、四通、联想、长城等几个公司,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王志东。一个月之后回到美国,他毅然选择了离开。
刘亚东说,并不是美国不好,而是他想逃避当时这样一个环境——一个安静得让自己好像蹉跎了很多年轻的岁月,让自己想躲避甚至到焦虑心态的环境,没有比这样的环境更糟糕了。那个时候,逃避和求变成为他回到中国的唯一驱动力,刘亚东认为这是一种性格的宿命。
与周围的人不同,很多人回到中国是因为过上了美国梦式的生活,有车有房,工作稳定到没了挑战性,刘亚东不是,他刚刚把自己的负债还清。
“钱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唯一衡量,其他方面不满意也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他说。
但回到中国做什么,当时还是一片空白。刘亚东并没有把后路安排好,按照他的话说,放弃12万美元的年薪,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但爱折腾的人即使是挖坑也要离开。
1995年,刘亚东作为创始人之一,加入了田溯宁的亚信团队。当时刘亚东答应帮田溯宁做满五年,等亚信上市之后就离开。但在1998年10月,当亚信如日中天的时候,刘亚东从CEO的位置上提前离开了亚信,总共只呆了三年零十个月,被业界称为激流勇退。这个时候,亚信已经从当初的两个人发展到400人。
爱折腾的人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离开亚信之后,刘亚东并没有像其他“亚信毕业生”一样创办与电信和互联网有关的企业,而是做起了软件。
“2001年创立普元的时候是一个糟糕的年代,因为纳斯达克崩盘之后,很多CIO不敢花钱了,投资人也不敢投了”,刘亚东不用努力,就能回忆起那段岁月。不过那次他没有找到投资。
当时,刘亚东的想法是,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方式必然以客户为中心,在中国创办一个类似Siebel(后被甲骨文公司收购)的CRM软件公司应该大有前景。于是,刘亚东经常打交道人由电信运营商变成了企业。
但在经营了三年(到2003年)之后才发现,中国的客户离CRM太远,远到做CRM软件的人不接受的程度,能上CRM软件的企业凤毛麟角,和预想的差距非常大。
这个过程中刘亚东认识到,企业情况千差万别,除了标准化的财务软件之外,任何固定化的软件套在企业身上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一个软件企业能通过大型的套装管理走向成功,中国的企业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软件不能定型而是要适应企业的变化。
2003年,善于从过去中总结经验的刘亚东,开始思考普元软件的重新定位问题。
经过这一清晰定位之后,普元的企业定位从灵活多变的CRM朝下走,转型成了一个灵活多变的更为底层的软件平台——面向“构件”的中间件,公司合伙人兼CTO黄柳青带队经过一年的研发,最终完成了产品。一家日本客户为此专门跑到中国来参观,因为以前只听说过,没见过,并最终与普元合作。此后,普元砍掉了原来的CRM业务,当缺钱的时候,刘亚东就不断卖掉原来投资的公司的股份,将这些来自过去的积累注入代表自己未来的普元。
在中国市场,这个定位处于一个很好的年代,因为很多中国的世界500强公司并没有把信息化做得很好;同时,这个定位也处于一个最坏的年代,因为这个定位和管理思想以及技术实现太先进了,让人听懂都难。
但先后投入了总共一亿多元人民币后,刘亚东的付出有了回报,现在每年终于有了5000万元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