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明”独树一帜提倡知恩图报羊城晚报人没有辜负十年信任
本报记者陈心宇(写于2007年5月13日母亲节)
编者按:昨天,本报转载了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中国“首富”:一个保守了10年的秘密》的专题报道,这个保守了十年的秘密,与羊城晚报人息息相关。十年前,广东碧桂园董事长杨国强将一份深厚的信任交给了羊城晚报人。这十年里,羊城晚报人履行承诺,信守诺言,将一份充满着爱心与责任的《道义契约》,从捐助人杨国强的手中,传递给广州地区高校的莘莘学子。
今天,本报刊出本报副总编辑陈心宇撰写的文章《我所认识的首富杨国强》。在这10年里,陈心宇一直担任“仲明助学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亲历了这份慈善秘密的全过程。
这是一个关于慈善事业的秘密!
这是一个在广州地区大学生中流传广远的“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私营企业家设立仲明助学金”的故事!
这是一个与羊城晚报人有着密切关系的故事!
十年了,我和羊城晚报人履行着一份承诺,信守着一份诺言!
十年了,广州地区十多所高校近四千名贫困大学生,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经获得过一份雪中送炭的资助。他们都知道,这份充满着爱的资助叫做“仲明助学金”。但他们都不知道,这个无私地帮助他们的恩人姓甚名谁。
“仲明”,“仲明”,您是谁啊?———每一位受助的大学生都渴望能紧握一下这双温暖的手。
这个谜底昨天已由新华社揭开,仲明助学金创立者,就是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国强。
选中羊城晚报
助学提倡爱心回报社会现场开出100万元支票
“1997年,广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营企业家来到羊城晚报,提出每年出资10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并委托羊城晚报代为管理和发放这笔善款。”
这段话,是我这10年来每次面对着广州地区受助的贫困大学生们,都必须要讲一遍的话。
仲明助学金惠及的大学包括:中山大学(含合并前的中山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医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东药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含合并前的广州师范学院)、嘉应学院、韶关学院、韩山师范学院、肇庆学院。
当你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有人无私地伸出援手,不求回报,而你却对这位恩人一无所知,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大学生们渴望知情的眼睛,当我回到办公室,读着大学生们寄来的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我多么希望向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但是我不能!我必须信守诺言,珍藏好这份秘密。即使在我们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也仅有几个人知道内情。就连参与了多年仲明助学金管理放发工作的很多员工,也并不知道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营企业家”是谁。
为了写清楚这个秘密,今天我翻箱倒柜地查找自己10年前的采访笔记本。幸好,当记者时养成的记录详尽的好习惯帮了我大忙。
广东碧桂园董事长杨国强来到羊城晚报社的那一天,是1997年4月21日。
接待他的是当时的社长曹淳亮(现任广东省文化厅厅长),著名的专栏评论家微音先生(已于2004年去世),还有我和当时的社委办副主任黄常开。由于我当过多年的教育记者,进入领导班子后又是分管科教部,这件与学校有关的工作,曹社长说就交由我负责了。
在报社的小餐厅落座后,我才认真端详一下这位碧桂园的老板。当时,碧桂园的名声已经很响了,但是我这干新闻的人,还是头一回知道碧桂园的老板叫“杨国强”。
杨国强看上去挺朴实有点儿土气,瘦瘦的有点中年秃顶,衣着很普通,个子在广东人中算是高的,他说话满口“德语”(广东人对顺德话的戏称),说不好普通话。表达方式很“老广”。
来之前,杨国强给曹淳亮社长打过一个电话,说要来商量一件资助大学生的事情。
我的笔记本里,记录着杨国强当时的讲话,现原文照录主要内容:
“我想资助贫困大学生,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我觉得找羊城晚报做这件事情最合适。”
“我的想法是,在经济许可情况下,每年以个人名义,出资100万元,这笔钱属于帮助性质,属于社会帮助,大学生应予偿还。”
“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向管理委员会申请借款,将来自己经济条件许可,应该偿还,以帮助后来者。”
“但我不想公开公司和个人的名字。”
“要提倡奉献、爱心,回报社会,而不是像时下一些奖学金那样,受益后拍拍屁股走人。”
“这笔钱是我个人完全捐出的,不要了。即使别人还,也不是还给我,而是还给管理委员会,再用来资助别人。”
“我有点担心,有无人借?如何偿还?”
“一世都穷困潦倒的不用还。生活好的时候再偿还。坐奔驰住别墅的连本带息一齐还。”“我就是希望受助的大学生凭良心回报,知恩图报,帮助更多人。要向社会提倡有爱心,又要提倡受人帮助后要回报社会。”
我们边吃饭边谈。他的想法实在独树一帜,我很惊奇,据我所知,大学的奖助学金不算少,但像他这种想的,实在没见过。
曹淳亮社长和微音先生都高度赞扬杨国强的想法,并感谢他对羊城晚报的信任。曹淳亮说:“这是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整,是最好的公德教育。我们也响应你的倡导,晚报也要设立羊城晚报奖学金。无论助学奖学都要倡导受惠社会,回报社会,保证良性循环。捐助与受助方都要签订道义契约,可以无法律约束力,但要有个人道德良心的约束力。”
就这样,杨国强把他的慈善秘密藏进了羊城晚报。
令我们十分意外的是,离开晚报之前,杨国强随手拿出支票,写上100万元,签上大名,交到曹淳亮社长手里。拿着这张突如其来的支票,我们一下子都愣住了,这笔非营业的资金,该如何入账呢?
从此,每年的秋天,我们都会按时收到一笔100万元的善款,从2006年起,这100万元的善款翻倍至200万元!
1997年10月1日,是羊城晚报创刊40周年。就在我们的庆祝大会上,正式宣布了本报受一位企业家委托,将长期履行仲明助学金管理、发放和监督的特殊使命。
慈善总关亲情
思念母亲而有“仲明助学金”纪念哥哥而有“国华中学”
在10年的交往中,我发现,杨国强的慈善事业里,融着浓烈的亲情。他的故事,总是有关亲情。
今天,是母亲节。
“仲明助学金”的故事,是与杨国强的母亲有关的。来羊城晚报谈助学金时,他说助学金的名字就用“仲明”,当时他并没有解释是什么意思。我猜想这是捐助人的意愿:既不能用“碧桂园”,也不能用“杨国强”,可能是有特别意义的名称吧。
两年之后,在一次见面谈助学金操作细则时,他才告诉我,“仲明”是他逝去的妈妈的名字。因为妈妈是个家庭妇女,10岁时就卖给人家当婢女,直到去世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她的人不多,用妈妈的名字不会泄露秘密。
他说非常想念母亲。“我母亲饿而不瘦,晒而不黑,是个极善良的人,虽然不识字”。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目光放得很远很远,仿佛回到了母亲身边。
“仲明助学金”里,收藏着杨国强对母亲的爱和深沉的思念。
杨国强把对亲人的怀念融进他的慈善事业里。
2002年初,杨国强打电话约我去谈一件事。他说想建一所中学,专门招收全国100多个贫困县最优秀的穷孩子来读高中,全部免费!“如果将来他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读博士,我都可以继续资助他。”他是那样的兴高采烈,还问我怎样才能招得到这些学生,怎样保证招来的学生“最贫困”,而且“最优秀”。
杨国强奇特的想法再一次让我很吃惊:“您真要做这件事吗?”
“是啊,我已经想好了。”他笑嘻嘻地说。
2002年7月,杨国强又给我打来电话,开心地说学校建起来了,邀请我去看他的“杰作”。
啊?不是疯了吧!才几个月学校就建起来了?我吓了一大跳,拉上82岁高龄的微音先生,冒着雨来到顺德。当车子驶过一片农田之后,我惊奇地看到了一座有如迪斯尼童话世界的尖顶建筑,矗立在田野上,周围还预留着大片校园用地。
他建这学校的速度,比他建商品房的速度还要惊人!这是学校的第一期工程,花了三四千万元。
他给学校命名为“国华纪念中学”。“国华”,原来是杨国强的哥哥的名字。他告诉我,他的哥哥当年死于肝硬化。“如果用我全部的财产能换回哥哥的健康,能找到最好的医生,我都毫不犹豫,在所不惜。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说这话时,他的眼里流露着深深的哀伤。
杨国强还告诉我,他创建国华纪念中学的想法最终确定下来,是因为得到了正在美国读大学的二女儿杨惠妍的支持。她在电话里对爸爸说,你不是说要为穷人的优秀孩子办最好的免费学校吗,这是好事,为什么还不做?杨国强开玩笑对女儿说,爸爸的钱以后都是你的钱,建这所学校等于用了你的钱哦。惠妍说,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好处的善事,要做就快做吧。
女儿的支持,给了杨国强很大的信心和动力。他终于给那些优秀的穷孩子,建了一个“五星级的家”。创办国华纪念中学,不仅为了纪念哥哥,还为了回报女儿的一份鼓励。这五年来,他投入在国华纪念中学和培养学生身上的善款,已超过2亿元。
低调不图回报
希望安静地做喜欢做的事情公开非本意因而“心烦意乱”
如果不是《瞭望东方周刊》昨天的报道,如果不是得到杨国强的首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10年后的今天会写下这篇文章,说出我所知道的故事。
就在前天傍晚,走在马路上的我,接到了杨国强一个很长的电话。
他说,一直以来,都有朋友劝他公开所做的慈善事业,不要再匿名和低调。尤其是公司上市后,成了个公众人物,还被赋予“首富”之名,一举一动都受人关注。朋友们更是经常劝他公开自己的慈善事业,让世人了解一下富豪并不是为富不仁者,富豪也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公开是为了感染更多的人,可以为更多的人树立榜样,可以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
他说,这件事情让他觉得非常心烦,他一直希望安安静静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不为人知,不显山露水,现在他感到有很大的压力。
听了他这样心烦意乱的叙述,我表示能够理解,毕竟“公开”并不符合他的性格,不符合他一向做事低调的作风。
我安慰杨国强说,没有关系,你就换一种方式面对公众吧。如果你同意,我会更详尽地向读者讲述仲明的故事。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回忆着10年来与他相识的点点滴滴。
设立“仲明助学金”,至去年止已捐出900万元,倡立者杨国强的代名词一直是“广东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营企业家”。创办“国华纪念中学”,投资已逾2亿元,建校纪念碑上,杨国强也只留下一个“创立者”的名字。
这些年,我和羊城晚报的同事们,先后到过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当时未并入中大)、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大学城的广州美术学院等举行仲明助学金发放大会。每一年,我都向大学生们讲述仲明助学金的故事,宣读捐资人先后给大学生写来的三封信。仅有的一次,杨国强静悄悄地来到中山大学发放大会现场,坐在会场一角,开心满足地看着大学生们。除了我,没有人认得他。
保密只求宁静
媒体如林却难见其内心世界能帮助别人就感到十分开心
这些年,我曾多次带记者到国华纪念中学采访,杨国强严格地申明不要透露是何人投资所建。所以,在报道中,记者只能告诉读者:这是一群活跃在珠三角的热情如火的创业者,是广东顺德一批真心实意想回报社会的企业家。
受过杨国强资助的大学生们,给他写过很多信。这些信,全部寄到羊城晚报仲明助学金管委会,我受委托,曾经阅读过其中许多封信。这是一封封透着书卷芬芳的校园来鸿或远方来信,学生们在信上谈学习、谈生活、谈工作,谈受到仲明资助后渡过难关的感激之情。每隔一段时间,我都把信装进箱子,亲自送到杨国强手里。他告诉我,晚上,他们一家人聚在灯下读这些信的时候,觉得能帮助别人感到十分开心。
关于“仲明助学金”的捐资人,许多大学生都深表关注。但是每一年,我都只能对大学生说,我必须信守一份与他之间的诺言,不能透露他的身份乃至行业,但有一点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他在他所从事的行业里,始终是一名孜孜不倦的领跑者。他做的公益事业还有很多,“仲明助学金”只是其中一项。
其实,我还是希望向大学生们介绍多一点,比如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等。
1999年3月的一天,趁着难得的见面聊天,我就引进这些话题。因为当记者养成了做记录的习惯,我顺手拿出笔记本,正要下笔。
“心宇,你今天就不要当记者了吧!”杨国强笑眯眯地看着我,摆出一副你要是记录我就坚决不谈的模样。没办法,我只好把笔啊本子啊统统收回包里,心里叫苦不迭,暗暗后悔没有偷偷带个小录音机来!
他天南海北地谈,谈兴很浓。我专心地听,脑子里使劲地记,一点儿也不敢开小差。
等聊天结束一上车,我迫不及待地在刚刚开动的车上狂记起来。我是个现场记录的快手,却是个记忆方面的马大哈,如果不是尽快写下来,恐怕还没有回到报社就忘掉一半了。
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后,我看到很多媒体报道杨国强,仔细读来发现都是谈碧桂园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而关于杨国强本人陈述以及内心世界的内容则完全没有,我真是特别佩服杨国强在媒体如林的今天,竟然还能把自己收藏得严严实实。我这才理解,为什么他只希望我是一个朋友而不是一名记者。
今年是仲明助学金走过的第10年了,杨国强曾经多次开心地对我说,你们羊城晚报人的保密功夫确是一流,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一个人找过我麻烦。
有人说,为人保守秘密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我和我的同事们,却视信守仲明的秘密为一份心灵的幸福。因为我们与仲明捐助者的心是相通的,爱心无价!诚信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