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首富,也不会是流星
但是,马云并没有如大家所愿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神话摇身变成下一任首富。据招股文件显示,马云持有1.89亿股,以招股价上限价计算,只值22.7亿元,与《福布斯》对其身家78亿元的估计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其它网络公司富豪如腾讯的马化腾和百度的李彦宏相比,更是差之甚远,《福布斯》估计后两人身家分别是120亿元和180亿元。但是,马云对此有非常好的解释,他说阿里巴巴上市,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受益。事实上,按照阿里巴巴上市后的股价绝对值计算,近千名阿里巴巴员工将拥有超过100万元,也就是说,马云一手打造了近一千个百万富翁。让跟随自己的人都成为富豪,可能是一件比自己成为富豪更加有成就感的事情。
很显然,如果没有互联网,马云可能现在还在杭州当老师,或者继续他的翻译社生意。许多人认为他的第一次创业是那个失败了的中国黄页网站,实际上不是。马云第一次创业是在杭州师范学院做老师时,为学校退休老师谋福利而创办的“海博翻译社”,这个翻译社至今仍然在运营,并且按照马云的说法,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之一。
如果没有互联网,马云可能仍然会很有钱,因为1999年在北京创业失败之后回到杭州,他也不是部分媒体渲染的那样身无分文,恰恰相反,他当时已经能买下杭州一个高档的住宅小区湖畔花园里的一套面积不小的公寓。虽然马云从小学习成绩一般,但是他从来都是一个聪明人,而且是一个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他不怕失败,他渴望成功,他肯钻营而且有头脑,有了这几种性格,即便没有互联网,在遍地都是中小企业的浙江,马云也能做一个成功的商人。
但是,有了互联网,一切又都不一样。马云的才能在这个崭新的行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马云第一次到美国,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第一次在电脑上打入“beer”而搜出了一大堆信息,却发现互联网上关于“china”的信息为零。于是他回国创立了中国黄页,把杭州一家酒店的信息做成网页发给美国的合作伙伴并且上传到了互联网。马云说,这给这家酒店招徕了一些来自美国的生意,因为这是当时美国人在网上能够看到的惟一关于中国的信息。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马云应该能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人”,但是那个时候马云离他的名声鹊起,还有整整5年的时间,中间他还要经历三次极为艰难的创业和两次失败。
然而,就是那个简陋的酒店页面,已经包含了马云后来如此成功的商业模式的全部信息——以互联网为工具,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帮助他们寻找商业机会。马云应该是一个极其自信的人,他的三次创业,即便公司形态和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内里其实都是一样的——他坚信自己是对的。阿里巴巴的成功证明了他是对的,然后他顺着自己的思路一直走下去,一步一步地完善着他的电子商务帝国的梦想。整个阿里巴巴集团现在拥有阿里巴巴、淘宝、雅虎中国、支付宝、阿里软件五个独立的子公司(暂且不谈被业界人士称为“恶搞”行为的阿里妈妈网站),每个公司都实行总裁负责制,并向单独成立的控股公司董事会报告。
马云作为一个互联网英雄的成功道路是别具一格的。他后来被大家称为疯子、狂人,也曾经被视作骗子,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一直具有一般中国IT人所没有的街头智慧。
在2000年前后出现的那一拨数字英雄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光环。他们,张朝阳、丁磊甚至马云的老对头邵亦波,放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称之为少年天才。他们大多具有名牌大学的学历或海外学习背景,或者世界500强公司的工作经验,当他们带着这些资本和大洋彼岸投资者的真金白银重新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他们代表的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文明,至少是另外一种商业文明,以及还没有机会研究中国的国际资本们的热情期待。
但是马云不一样。关于马云在发迹前的事迹,常有一些非常戏剧化的版本。比如,他小时候学习很差,数学只考0分,但是英语特别好,因为他父亲管教很严,经常骂他,而马云不肯吃亏的性格,即便面对自己的父亲,也要骂回去,但是又不敢红口白牙对着骂,于是就用英语骂,越骂越顺溜,英语口语就练出来了。比如说,他第一次高考没有考上,在家复读了一年,期间他干起了踩黄包车的行当。
比如说,当他终于考上大学的时候,其实只过了专科分数线,但是因为那一届学校本科没有招满,马云破格成了本科生。又比如说,某年某月某天,马云在浙江金华火车站的座椅上拣到了一本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马云的人生轨迹……这些坊间流传的说法,虽然可信度不太高,但至少证明了马云性格中一个很鲜明的特点——他是真真正正的草根,是一个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在杭州的大街小巷忧伤着长大的年轻人。甚至他比一般人走得更远,他是一个在街头打着架长大的年轻人。
所以,马云对这种街头文化和街头生存智慧的理解,比我们寻常所见的IT英雄们,更加深刻。
同时,他虽然天天声称自己不懂IT,不懂电脑,但是他对互联网的直觉,却异常精准。距离互联网热潮刚起来的时候,已经十年过去了,很多的东西都变了,但是马云从输入“beer”开始一直到今天,凭一个英语老师的直觉相信互联网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机会,凭一个浙江人的精明相信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具有无限潜能并最终走到今天,这其中的艰难和所经历过的失败,恐怕擢发难数。
但是,马云很少谈这些,在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的演播厅里,马云虽然一次一次地说所有创业者所经历过的痛苦,他都曾经亲身体验,但是他很少具体回忆自己的失败。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阿里巴巴在2000年前后得到第一笔风险投资之后,就拉开架势在香港成立了办事处,在硅谷成立了研发中心,甚至还准备在台湾开设分支机构。
现在回到2007年,经过调整之后的阿里巴巴集团架构非常清楚。这一布局被阿里巴巴人称为“达摩五指”,囊括中国最大的B2B网站、中国最大的C2C网站、门户、第三方支付和软件的公司布局,至少在模式上,已经足够清晰,虽然到目前为止,只有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在赚钱。而在香港上市的B2B业务,则经由“大摩”们包装成为一个电子商务的google故事。
问题是,正如业界指出的那样,google在2004-2006年的利润增长率分别达到2.77、2.67和1.1倍,而阿里巴巴除了市盈率远远在google之上外,其余的财务数字想要做到和google那般好看,在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更何况已经有人察觉,真正托起阿里巴巴B2B收入来源的,是“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这两项产品——本质上,它们只是关键字搜索、竞价排名、广告位和网页宣传等广告收入模式的杂烩,连中小企业的eBay都算不上,更远非阿里巴巴在上市过程中自我包装的概念——中国的google。
马云在“雅巴并购案”结束以后曾经解释这场并购对于阿里巴巴的战略意义。他发现,电子商务就是搜索,但是在前有百度和google的情况下,他最快捷的方法就是买一个搜索引擎。他得到了雅虎中国,这看起来像一场天作之合,更何况号称搜索引擎之王的雅虎搜索引擎技术发明人吴炯早已经被马云纳入麾下成为阿里巴巴的CTO。马云很快将雅虎中国的页面变成简洁的搜索引擎形象,但是,众所周知,他很快又放弃了这个做法。我们不知道他有没有放弃电子商务就是搜索这个想法,我们只知道,一向有如神助的马云在雅虎中国改造的问题上深陷泥潭,至今没有眉目。那边厢,百度和google已经迫不及待地杀将进来了,这一次,马云很明显并没有准备好。他的身后,还有中国化工网这样的垂直网站虎视眈眈,阿里巴巴的“永不落幕的广交会”模式,还能叱咤多久,其实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至少在刻下,资本市场给予了马云无限的信任,包括高达300倍的市盈率。马云在解释过高市盈率的时候说,资本市场看的不是过去的财务数字,而是未来,市盈率高证明资本市场相信阿里巴巴在未来能够有更好的表现。在这一点上,资本市场显然和国内业界的悲观论调背道而驰。更有趣的一件事情发生在2007年11月末,最新一期出版的《财富》国际版封面人物就是马云。他也因此成为中国互联网界第一个被《财富》杂志选择成为封面人物的首席执行官,也是极少数登上《财富》杂志封面的中国企业领袖之一。同时,阿里巴巴的股价在经历了上市之后旋即跌破发行价的尴尬之后,再度回到39港元的高位。马云,这个在杭州长大,曾经被《福布斯》杂志称为有孩童般笑容的小个子男人,仿佛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完全可以无视山下指指点点的手指。
中国梦还能复制吗?
套一句武侠小说里面的陈言,“最了解你的,往往正是你的敌人”。
阿里巴巴上市以后,马云的老对头周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要给马云两点忠告。他说:“我觉得阿里巴巴B2B的业务做得很好,淘宝也做得非常不错,阿里巴巴能上市,是情理之中。但我给马云两个忠告。第一更加务实,把创业说得很神话,很传奇,故事听起来很好听,但实际上他会误导年轻人。比如马云从来只说自己风光的东西,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从来不提自己如何走麦城。我很了解阿里巴巴,早期也是什么也不懂,浪费了很多钱,遭受了很多失败,最后才找到方向和模式,并不像他吹得那样,我觉得应该跟年轻人多讲这些东西,而不是去吹嘘。”
周还强调,“第二个,马云认为自己比较成功,即使这样,也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人在成功的时候,过于张狂,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可能就是你开始自我毁灭的时候。比如马云用一种很谦虚很坚韧不拔的心态做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做得很成功,当后来接收雅虎中国的时候,他已经不可一世,用这种很狂妄焦躁的心态做雅虎。同样是这个人,一个传奇人物,为什么雅虎中国和阿里巴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并不是马云的智力退步了,而是他的心态出现了问题,导致他在雅虎上遭受重大的失败。”
更可怕的一个事实是,阿里巴巴的招股书里,白纸黑字写着,“阿里巴巴该公司2006年总营收为13.63862亿人民币,净利润为2.19938亿人民币。2006年共纳税7145万元”,也就是说,如果以一年260个工作日计,阿里巴巴去年平均每天纳税27.5万,远不到100万。而2005年,也就是阿里巴巴曾经宣布日纳税百万元的那一年,阿里巴巴总收入为7.38297亿人民币,净利润为7045.4万人民币,比之2006年还略少一些。但是,在马云登上《财富》封面、阿里巴巴股价再度攀上39.7港元高峰的狂欢时刻,这个略显尴尬的事实被公众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甚至在上市前仍对这个问题念念不忘的郭凡生,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只是淡淡地说,阿里巴巴上市是好事,但对于上市公司,由于涉及到股价,他不方便多做评论。
在中国,看不惯马云的人很多,但是崇拜马云从一个不良少年成长为“下一个比尔盖茨”的人更是大有人在。他们认为,马云抓住了互联网经济的机遇、将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结合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创业故事,与上一代企业家掘金道路上或多或少、若隐若现的灰色地带不同,更值得学习。他们相信,正如马云自己说的,他只是一个普通到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人,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他们相信,这就是新一代的中国梦的代表;他们相信,按照马云的轨迹走下去,路的那一头也会是成功。
事实上,在这一波的互联网经济浪潮中,马云也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一个人的名字,实际上比马云更令人耳熟能详,那就是史玉柱。一个做过“巨人”、“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生意人,一头扎进互联网的世界,令人难以置信地凭借网络游戏这个在中国毁誉参半的产品再次回到一线企业家的行列,顺利地在美国纽约上市并且市值达到40亿美元。
而且,我们非常难堪地发现,在史玉柱和马云的身上,有着许多让人无法忽略的共同点。比如,他们身上都有着强烈的中国式“侠义”精神,马云的创业故事中有18罗汉砸锅卖铁凑钱50万,出门只能打夏利出租车,每人工资500块却始终不离不弃的故事,而史玉柱身边有四大金刚,有史玉柱没有钱而金刚们回家凑钱给他的悲壮往事;史玉柱独创的“脑白金”式营销方式至今仍是中国电视观众心中永远的梦魇,而马云为了推销中国供应商所组建的上千人的营销队伍和电话“轰炸”式的营销方式,至今仍然得不到互联网界的认同;史玉柱的巨人网络于2007年11月1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18天之后发布了首次未经审计的财报(2007年第三季度),到了11月27日,美国律师事务所向纽约南区地方法院提起针对巨人网络隐瞒运营数字的诉讼。
该律师事务所认定,巨人网络在上市申请书和招股说明书中并未按要求披露2007年第三季度《征途Online》游戏玩家人数出现下滑的事实,这严重违反了从1933年就开始实行的《美国证券法》。至于马云,即便他以前说的种种狂言都已经随风飘散不再被人记起,但是招股说明书上白纸黑字写着的阿里巴巴前三年的营运收入,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欢乐时光里,却确确实实是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马云们身上的这些令他们看起来更有人格魅力却不那么符合资本市场所要求的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形象的言行特点,也许恰恰是让他们今天站在2007年中国企业家之巅的原因所在。当梅格·惠特曼亲自助阵的ebay最终败走沪城,当有着微软经验的李开复把气势如虹的google在国内生生做成千年老二,资本市场别无选择,只能暂且相信,在中国这个市场上,也许正是那些草根企业家身上闪现的中国因素,才是真正的制胜点。问题是,资本市场可以暂且相信、姑且相信甚至一直就这么相信下去,我们真的能将这些成功商业案例奉为中国梦的经典吗?
老对头郭凡生在阿里巴巴上市前说,“他好我就好,所以我特别希望他做得好,而且这个好一定是公平的。而且这个好一定对其他企业有斜面拉动的。我觉得阿里巴巴上市会促成中国互联网业的一个很好的进步。我希望他做得很成功,他成功,我就成功。”在上市之后,他对阿里巴巴的财务数字保持沉默,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
10年前,互联网给了平凡的年轻人马云一个机会,2007年初,马云慷慨陈辞说,“我们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2007年将是阿里巴巴改变世界的一年。”但是更加明显的是,马云改变了阿里巴巴人的账户数字的同时,也改变了一大批国际投资者的判断和习惯。而阿里巴巴如果要改变世界,则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证明。
“马云式成功”和“阿里巴巴式溢价”,留给中国其他企业可以复制乃至学习的经验,也似乎远远少于这个财富故事的传奇色彩。最令人不安的是,马云这类草莽式的成功,似乎已经将中国式街头智慧发挥到了极点,他们是否已经透支了国际资本对于中国概念的信心和理性?阿里巴巴到底是真正找到了一条中国企业的成功之路,还是为CPI高企的中国社会累积了更大的泡沫?
也许,马云之后,再无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