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山西疫苗事件,体现了中国媒体的共同理想:媒体不仅可以发现问题,还可以动员社会力量配置资源解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受到空前关注和集体尊重,他让人们看到了媒体的牙齿。
牛文文说过:“媒体要有牙齿,不是为了咬人,而是为了消化。当然,因为有牙齿,人们知道你咬人会很痛,所以不会轻视你。”批评和表扬都是媒体见识,只不过批评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功力。就像牙齿代表了成长和成熟,幼齿和无齿都是能力不足的表现。故“牙口好不好”的价值判断,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中充分体现。健康的牙齿是面目清晰的关键。 牙好,胃口才好。伶牙俐齿是我们的反应能力,也是我们消化信息的原则。微博,让全民都成为记者,然而,愈多的信息,愈需要咀嚼。汪丁丁在探讨如何教会民众和大众媒体学会复杂思维,学会批判性思考。我想这是项艰巨的任务,故且忽略教化的优越感会带来的抵触,批判性思考是一个渴望了解问题实质,并愿意深入探讨解决方案的建设性工作。在全民发声的浮躁里,批判常常沦为吸引注意力的噱头,为了区别而故意以分别心去复杂化。与其将注意力引向分别,不如把注意力投入“无别”。最好的真理不是艰涩难懂的高深,而是其可以指导实践的价值。媒体应团结更多的人去寻求公平与效率,而不是以斗牛士的心态,去赢得喝彩。喝彩是短暂的情绪反应,觉悟才是不断完善的坚持。上师明就仁波切说:“心主要是认识和思考自身经验的能力。许多因素会影响‘你是谁’的相对经验,但并不能改变‘你是谁’的绝-爱华网-对真相。”我们不能代替读者咀嚼,我们充其量是其刷牙的牙膏罢了——让其保持独立见识,不断提高消化能力。即使他们被假相噎着了,我们也要耐心等待他们换完牙的那一刻。唯有此,我们的媒体才能集纳民众智慧,分享实践觉悟。追求群体觉醒,追求公信力,而不是追逐权威影响,是媒体心智成熟的标志。公信力是深植于人们内心的共鸣,是自信与信任的融合。 如果在我们的言论里,有太多的分别心划出一个又一个利益群体,让他们相互鄙视,彼此仇恨,不愿意在不同中去寻找相同,那么,我们媒体人何以担当建设价值观共识的责任?一禅叙:禅师圆寂时,弟子求示。禅师问:“怎样才能除掉荒地上的杂草?”弟子们七嘴八舌,有说:“用火烧”、“用铲子铲”等等。禅师说:“按你们的想法去做吧,明年此时便知结果。”说完即圆寂。弟子们逐一实验,无一法成功,杂草不断地冒出来,直到有一人说:“让我们种庄稼吧。”到了禅师圆寂周年,其地上五谷丰登,弟子们开悟:“以觉悟的种子替代怨恨的行动,便能收获喜悦。” 媒体的牙齿是咬破包裹真相的硬壳,让国民都看到,唯有此才能尝到真实的果实。让人们因此都会珍惜自己的牙齿,不在捧杀(甜死)和棒杀(酸倒)中,变成无齿,被人摆布。建设一个人人都有一口好牙的国家,不仅仅是口腔医学会的心愿,更是我们媒体人孜孜以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