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我参加了东方卫视与唯众传播合作的一期《我为创业狂》的节目录制,这是自去年央视《赢在中国》引起轰动之后的又一档大型创业秀节目,据说同样拥有不错的收视率。而这样的节目与“超女”、“快女”一起,构成了今日中国的最新面孔——都是年轻的80后、甚至90后的面孔,都拥有现代感的服饰与自信的表达能力……而我们一群嘉宾评委,则以过来人的身份看着台上的风云变化。整晚的竞争很激烈,在走出演播室时,我依稀还能嗅到弥漫在空气中的商业气息。这是现在这个国家最流行的味道。
有一组统计数据是这样的:
2009年6月份,广东省广州市新增企业登记数2870户,同比劲增15.12%,新增个体户10635户,同比增长1.44%。浙江省每天新诞生1050位个体小老板,同比增长18%。西安在2009年上半年,新增个体工商户3万家。银川市在今年前5个月,新增工商个体户7843户,发放创业贷款1.25亿元……中国处处在创业。
而在组成这庞大人群的大概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农民。去年的金融危机让很多进城务工的“打工者”丢掉了“饭碗”,于是,在很多省市纷纷打出“创业带动就业”的号召下,一批原来的打工仔归乡开始了创业,这类人主要依托于农业展开商业行为。
第二种是“土鳖”。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代人已经完成了现代商业的启蒙,在他们走出校门、踏上求职道路的时候,有一群人摇身变成了“总经理”或“董事长”,尽管极端状况下,一个公司可能就一个“光杆司令”。这类人可以在任何产业里找到机会。
第三种是“海归”。自从邓小平发现:把人送出去留学是提高中国水平的最好方法后,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就送出去了120万人,而其中30余万人学成回国创业,这也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象。“海归”所涉足的产业比较集中,《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70%以上的海归聚集在互联网、IT和通信等高科技领域。
日益增长的创业人数,以及创业人群的多样化,其实是影响中国未来的最重要事件。过去三十年,中国最主要的成就是经济的迅速崛起,而在这背后,则是“商业英雄”的成功树立。就在我参加的这期节目上,我再次听到了“我要创立第二家阿里巴巴”、“我要成为俞敏洪那样的明星”的豪言,这样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与听到。而在豪言之后,则又展现了与上一辈不尽相同的理性与理念——他们更加阳光、更加自我,也更自信。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确展现了中国崭新的、令人欣喜的一面。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能拥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的原因便在于他们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写出过《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的理查德·泰德罗说:美国人最擅长的事便是成立与创建新企业。而成功地将美国带入21世纪的互联网产业,便诞生于硅谷,尽管那里是世界上失败率最高的地方,但却也是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地区。
199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的英国人胡润再也不肯回去了,他在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说:在中国,随便向哪个地方打一枪,都能打死一排鹿。后来,留在中国“狩猎”的他看中了给富豪排位的行业,创办了今日的“百富榜”。而到今天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中国依然在散发这这样的魅力,甚至,她比当初还要诱人。
那么,你能对创业说“不”吗?
备注:吴晓波
吴晓波,19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