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失意永州的时候,曾写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铺天盖地,笼罩宇宙万物,渔翁垂钓宛如高僧禅定,静思息虑,这是中国传统文中独有的意境。
在对海尔转型“看不懂”、“不看好”的众声喧哗中,张瑞敏的姿态同样是孤独而沉默的。人们只是抓住他偶尔流露的只言片语费心解读—解读他关于海尔要成为营销型公司背后的意图,解读他关于企业“要冬泳,也就是在金融危机不能放弃管理”的意味,也解读他关于“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的挑战是速度,以更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可能带给海尔的变革。
用沉默对抗质疑
当海尔全面实施品牌全球化以来,张瑞敏越来越不愿喊出“民族品牌的胜利”这类口号,出现在媒体上的次数也越发稀少。即使出现,也是在谈困难。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批判,张瑞敏的态度是沉默,不反抗,不迎合。
在喧嚣中,也许更能体会张瑞敏的内心修炼。一位采访过他的资深记者说,张瑞敏在两次和别人的对话中都提到了弯路,但没有具体阐释。这个弯路究竟是什么?
海尔流程再造的确犯了张瑞敏所说的错误—没有及时借鉴成熟企业的经验,例如惠普和IBM,致使再造之后的海尔内部“孤岛”林立。但这不过是技术上的一次不完善而已,谈不上弯路。
这位记者说,“我认为是张瑞敏心灵上的弯路”。从现在洗尽铅华的张瑞敏身上,我们能够感知,所谓“弯路”,是经历过心灵挣扎和磨难的结果,是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个人情怀。他内心的强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像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的心灵苦行,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海尔的问题是“成功束缚了思维”
彼得。圣吉对企业家情怀有过这样的表达:“对他们来讲,愿景是一种召唤及驱使人向前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构想。另一方面,他们把目前的真实情况看作盟友而非敌人。他们学会如何认清以及运用那些影响变革的力量,而不是抗拒这种力量。他们具有追根究底的精神,将事情的真相一幕幕地廓清。他们倾向于与他人、同时也与自我的生命本身连成一体,因此并不会失去自己的独特性。他们知道自己归属于一个自己有能力影响、但无法独立控制的创造过程……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觉察自己的无知、力量不足和成长极限,却决不动摇他们高度的自信。”
“成功悖论”是很多企业跃迁时无法逾越的坎,因为改变固有思维就意味着自我否定,这是极其困难的。张瑞敏曾经说过:“中国企业失败只在自己,包括海尔遇到的问题都是源于一点,就是过去的成功阻碍了自己的发展,过去的成功束缚了自己的思维。”
所以,张瑞敏和海尔都需要不断自我否定,不断纠错,这也是企业变革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变革来到的时候,舆论环境却无法包容,将每一次过程都当作了手术对象,肢解然后缝接。很多时候,看客们都处在不自知而装自知的状况里。有人说看不懂海尔宣布的“向营销转型”究竟在干什么。事实上,海尔转型不过是张瑞敏制定品牌战略的一个步骤,何谈看不懂?杨绵绵在前几年就说,《世界是平的》告诉我们,很多想要的资源、很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以不必自己来做。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不敢妄言,海尔的转型是突兀而神经质的。
张瑞敏孤独,因为他处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商业环境中。
张瑞敏孤独,因为他处在了一个浮躁的管理批判年代里。
有人问起郎咸平挑起的海尔风波,张瑞敏只淡淡地回答:“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这便是张瑞敏所能做到的最激烈的反应了。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张瑞敏在用一种德行化解种种敌意,这种用人格建构和完善带来的觉悟,恰恰是中国企业家群体中最为缺失的。
张瑞敏的“悟”并不自在。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任凭我们怎样揣摩,都会沦为笑话。为什么不把张瑞敏的孤独和沉重看成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种人格动力?我们缺少这样的企业家,更缺少这样的悟者。
诵帚禅师诗云: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
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
没有既定的成果,我们每一个人需要从内心深处去寻找自己—追问我们是谁,要到达哪里,如何到达?这也是德鲁克一生苦苦追问的。
有人说,海尔是一个国企,张瑞敏在海尔的身上贴上了太多自己的标签;当他离开海尔之后,一切努力都将烟消云散,海尔的未来叵测。但也许,阻力和障碍正是张瑞敏“修行”途中的机缘。一个企业家并不能完全自主的,产权并不明晰的企业,也许甚至连接班人也无法选定,张瑞敏依旧在用自己上了年纪的身体和对“心”的追问,拉着企业战车前行。
一人思考的企业固然很危险,张瑞敏也的确孤独,但要知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结果大部分都是悲怆。话已至此,对张瑞敏的揣测显得苍白无力。不说,不问,是理解张瑞敏的最好方式。
离开了张瑞敏的海尔往哪去
回归到人们总在焦虑的话题:离开了张瑞敏的海尔往哪里去?不妨引用长期观察海尔的学者胡泳的观点。在他看来,张瑞敏就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海尔的很多东西如果没有张瑞敏是无法想象的,包括流程再造这样痛苦的过程,没有张瑞敏也是不可想象的。虽然谈企业管理时,人们都会说要尽量依靠制度,降低人的作用,让创始人在位和不在位都一样,等等。但在中国的情景下,这些论断听起来有些像空中楼阁。不要把海尔和通用电气相比。想想中国的很多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对于海尔而言,拥有张瑞敏的好处就是,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基本都能达到,因为他可以掌握这个大船的方向。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我们仍没有看到更多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