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华人首富黄光裕3年炼成世界500强路线图(三)



黄光裕表示,今后的很多地产项目将直接以国美来命名。对于下属的这两家公司,黄光裕的态度很明朗,他说:“他们谁找到地,谁就到我这里来批。”

地产正在成为黄光裕第二股崛起的力量,上文中曾经提及的黄俊钦很有可能在这次产业游戏中成为幕后的力量。

黄光裕的哥哥黄俊钦拥有新恒基集团,他比黄光裕更早投入地产业。黄俊钦1991年就进入地产开发,在14年的时间里,黄俊钦在北京和外地相继开发了新恒基国际大厦、北京静安中心、鹏润大厦(后转让给黄光裕)、沈阳新恒基中心、新恒基高科技大厦、皇家里兹饭店、沈阳新恒基大酒店、新恒基世贸饭店和朝来森林公园别墅等项目。现在,黄俊钦已经完成远远超过100万平方米的房产开发总量。

2005年黄光裕首次向媒体披露了自己的地产公司上市目标,当黄光裕正在近乎疯狂地发展国美电器的时候,又准备好了另外一场好戏。

2005年是国美的拿地年,黄光裕清楚必须有大量的土地储备,才能在上市的时候找到渠道。国美置业的总经理禹晋永就表示,他看过的地就有100多块,谈过的项目有30多个,算一下至少一两天就要看一块地。外界猜测,黄光裕搭起三家地产公司的架构也是为了让企业触角更多,接触面更广,并且能够互相提供担保。

不过,对于资本市场精熟的黄光裕,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房地产开发商从来就不是海外股票市场的宠儿。

按黄光裕自己透露的计划,他将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地产公司大量的资产重组工作,期望明年在中国香港市场或者新加坡实现地产公司的上市。

可以确信,进入地产并不是黄光裕的战略性选择,其背后的资本市场才是他的兴趣所在。尽管黄光裕和国美一直声称,要以做家电的手法做地产,但从黄光裕的实际操作来看,他似乎又在照搬资本市场用惯的套路:先占壳,再装东西。当土地挂牌交易后,做零售业拥有的富足现金成为黄光裕最大的优势。

“我将向地产行业追加几十个亿,使鹏润地产达到50亿—60亿元的净资产规模。今后国美在地产行业的主攻方向将是住宅、商业地产和写字楼、酒店三大板块。如果说去年是鹏润地产打基础的一年,那么今年我们将迎来大发展时期。”相比于地产大鳄司空见惯的喧嚣,一向少有狂语的黄光裕对《京华时报》记者的这番表述不由不让人认真起来。

黄光裕从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做事一定要找对感觉。而他现在说得更多的是“我找到了一种感觉,就是同时操作两个行业”。

由此不难理解,即便在国美扩张最为快速的5年间,为什么黄光裕也绝少行走在家电江湖。地产背后的资本运作,无疑使黄光裕看到了第二个春天。种种迹象显示,2005年和2006年黄光裕会再次出手,地产上市则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结局。

 深度解读:华人首富黄光裕3年炼成世界500强路线图(三)

  财计不逊李嘉诚

潮汕最有名的人无疑就是李嘉诚,李嘉诚也正是黄光裕最欣赏的商人。

事实上,黄光裕追求的境界就是李嘉诚所说的商者无域,而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他的财富技巧让人惊讶。2004年黄光裕能够攀上内地新首富之位,完全是一场关于资本的辉煌而离奇的演出。

2004年6月,黄光裕将国美电器的94家门店以88亿元的价格出售给香港上市公司鹏润集团。此次收购完成后,国美电器借中国鹏润的壳在香港上市,中国鹏润也更名为国美电器,其主营业务随之转向零售业。在这场“左手倒右手”的收购游戏中,黄光裕身价一飞冲天。实际上,仅出售国美电器一项就使得他的个人财富超越2003年的首富丁磊。在国美借壳上市之初,有人帮黄光裕算了一笔账,通过定向配发和两次可转换票据的发行,中国鹏润3年后的市值有望高达210亿元人民币,而黄光裕个人97?2%的股权也将坐拥204亿元资产。

《财经时报》的王吉舟曾经非常详细地描述过黄光裕的这次资本布局。

国美电器的上市离不开一个叫詹培忠的人。詹是香港有名的壳王,成功操作过20多个壳的上市。2000年6月底,与詹培忠有密切渊源的上市公司德智发展设立了一家BVI公司(海外离岸公司)Jumbo Profit,7月底,詹培忠亲自控制的BVI公司Golden Mount,再次以现金5600万港元购得原第一大股东的绝大多数股份,从而控制了上市公司。外界认为,一般来说这位“壳王”不会自掏腰包,这次收购行动动用的合计约7520万港元的现金,很可能是由内地的真正“买家”提供,而此时,神秘的买家并没有现身。与此同时,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以增加公司运行资金的名义,以全数包销的方式,增发3100万股新股,价格0?4港元/股,募得1190万港元,公司总发行股本增至1?88亿股。从6月的1?2港元/股到9月的0?6港元/股,股价如此暴跌,恐怕就是在配合今后的变局,因为香港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决定在低价位供股,一般前提是没有人和他抢股份,所以此类股价暴跌后的供股,最大的可能就是实际控制人在加大对公司的控制力度。到了12月,黄俊烈(黄光裕使用的另一个名字)正式入局,他通过BVI公司Smartech Cyberworks和“北京某开发商”签订了销售合同,购买位于北京鹏润大厦的三间办公室,建筑面积是1388平方米,购买价格是2568万港元。Smartech Cyberworks已支付了首付款1000万港元。

京华自动化则以相同的价格,从黄的手中把这个商品房销售合同的乙方(Smartech Cyberworks)转买过来。支付的方式是:现金支付1200万港元,余下的1368万港元以向卖方发行代价股的形式支付,每股价格定为停牌公告此事前一天的收盘价略微溢价后的0?38港元。黄光裕通过其持有的另一家BVI公司China Sino Technology与上市公司约定,保证在合同落实后至少两年的时间里,以18美元/平方米的价格租赁该物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金与代价股的比例为什么是1200∶1368?秘密在于,代价股1368万港元合36003500股,折合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9?2%,恰好不超过香港证券交易所规定的20%的比例。上市公司的股价,在此前大幅度下跌至0?30港元,使卖方获得的股份比例与现金,恰好能达到上述资源上限,可见詹培忠与黄光裕此时的伙伴关系已经巩固。黄光裕通过化名和两家BVI的操作,既隐蔽了自己的收购意图,又使得套现的1200万港元可以避税。在整个过程中的付出,黄光裕仅仅使用了一张所谓的商品房销售合同的债项和乙方股份,而鹏润大厦的开发商——新恒基地产,其掌门人正是黄的哥哥——黄俊钦。黄光裕把哥哥的房子卖给了自己化名持有的BVI公司,再把BVI公司转卖给上市公司,从而实际进入了上市公司。 

时隔9个月,京华自动化公告,以增加公司运行资本金和等待投资机会的名义,全数包销配售4430万股新股,新股价格为公告停牌前一天的收盘价折让10%,即0?18港元,募集资金797?4万港元。京华自动化本次配发的股份数量折合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19?8%,因此,也不需要停牌和经过股东大会决议过程。而此时,京华自动化已经跌至0?2港元上下,增持股份的成本,无疑很低(詹培忠14个月前进入的成本是1?12港元/股),“詹黄组合”逢低加注已经无人可以阻挡。至此,黄光裕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资源为3600万股(占总股本的13?42%)。3个月后,京华自动化增发13?5亿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黄光裕独资的BVI公司Shining Crown以现金认购。至此,黄光裕和其独资的Shining Crown公司合计持有85?6%的股份,根据联交所收购守则,触发无条件收购:要么全部收购剩余的14?4%的公众股份退市,要么为了维持上市地位,必须转让到个人持股比例75%以下。2002年4月,黄转让11?1%的股份给机构投资者,作价0?425港元/股,共得7650万港元现金,使其个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这个减持比例做到了一石三鸟,既保住了上市公司地位,又实现了一股独大,同时套现减压。

2002年4月10日,京华自动化出资现金加代价股合计1?95亿港元,收购了一家注册在百慕大的公司Artway Development(由黄光裕持有),而Artway拥有北京朝阳区一处物业权益的39?2%。黄通过上市公司购买自身控制的内地物业资产,得以将上市公司账面的几乎全部现金1?2亿元转入自己的账户,顺利解除收购“净壳”支付的大笔现金的资金链压力,加上26日减持套现的7650万港元,一个月内其现金流入,即约2亿港元。

至此,黄光裕通过先后把左手的三间办公室和物业,倒到右手的上市公司里,套现上市公司现金,使现金得以回笼,同时增持股份,白得了一个“净壳”。詹把手中的公众部分大量地转给机构投资者,获利数千万元。

2002年7月,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正式更名为“中国鹏润”,并在地产、物业等优质资产的带动下开始扭亏。2003年7月再发19%新股,融资3790万元。

所有人都以为黄光裕的资本游戏要结束了,以后“中国鹏润”就是稳定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而事实上一次更大的融资活动却刚刚开始。

2003年初,黄光裕开始重组“国美电器”。他先成立了“北京鹏润亿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自己拥有100%股权,然后将“北京国美”的经营性资产、负债和天津、济南、广州、重庆等地共18家子公司94家门店全部股权装入“国美电器”,由鹏润亿福持有65%股份,黄光裕直接持有国美电器剩余35%股份。这里的65∶35的比例是为了回避商务部关于外商零售企业、外方股份比例必须在65%以下的限制。新注册的“北京鹏润亿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除了持有国美电器的股权,没有任何实际业务,之所以变身成为从来没有涉足过的IT高科技产业,是为了借用国内高科技企业免税的优惠政策,回避出售股权需要支付的巨额所得税。

2004年4月,“北京鹏润亿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把股权全部出售给了BVI公司Ocean Town(由另一家BVI公司Gome Holdings全资持有,Gome Hodings由黄个人独资持有),名不见经传的Ocean Town,转眼成了控制国美电器核心业务的第一大股东(65%)。6月,中国鹏润停牌15天,公告宣布以83亿港元的代价,通过全资BVI子公司China Eagle,从Gome Holdings手中买下Ocean Town,从而成为“国美电器”的第一大股东(65%)。

没有禁售期限制的83亿港元的天价,达到了香港证券市场市盈率的高峰,高达49?5倍。不过,回顾黄光裕曾经把自己手中的三间办公室作价2568万港元卖给京华自动化入主其中;西坝河的物业以1?95亿港元卖给“中国鹏润”实现一股独大之后,业内人士心照不宣,因为这次的83亿港元,数字虽大了几十倍,也还是左右手互换的老招数,区别是支付手段变成了代价股份和可转换票据。83亿港元的代价股和可转换票据,使“中国鹏润”的股本,瞬间增大了十余倍。如果可转换票据都行权的话,黄的个人持有量将高达97?2%。为了维持上市地位,黄必将重演拿手好戏,在这轮利好消息刺激下,把一部分筹码,转让给所谓的“公众机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97391.html

更多阅读

国美电器:受困黄光裕

 关键词:黄光裕   重要指数:★★★★   眼球指数:★★★★★   临近年末,被拘查的黄光裕案未有定论,身处该事件漩涡中的国美或许将迎来最难熬的年关。   回顾黄光裕事件,事实上,最早揭露此事的不是新闻媒体,而是11月20日众多家电

黄光裕:昔日首富,今朝首套

  加上9月21日套现的一笔23.36亿元,国美电器(0493.HK)董事会主席黄光裕3年来分6次共套现93亿元,这位昔日的首富,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内地“首套”。   “账面富翁”变身“现金富翁”   2004年6月,黄光裕借壳中国鹏润,完成了国美

深度解读:华人首富黄光裕3年炼成世界500强路线图(二)

1996年到1997年国美完成了产品结构的调整,门店开始从出售国外进口家电为主,转向经营国产或者合资品牌家电。同一时期,长虹、海尔等中国家电企业则经历了企业的首个成长期。黄光裕的进货渠道革命随之上演。 1997年,国美率先以包销、招

声明:《深度解读:华人首富黄光裕3年炼成世界500强路线图(三)》为网友逆风撩恶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