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巨人的诞生与休克
巨人问世
史玉柱,1962年出生于安徽怀远。
史玉柱生长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他的父亲在县公安局工作,妈妈则在当地一家工厂当工人,一家人过着恬淡安宁的生活。虽然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调皮,也一样因此挨父亲打,但小家伙却早早就显出高智商。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分(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进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在数学家理想破灭后,毕业后的史玉柱被分配至安徽省统计局。谁都没有想到,这段看似平淡无奇的调查工作经历,对史玉柱后来的成功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1986年,他被单位委派到刚成立不久的深圳大学软件科学管理系读研究生,首次与IT亲密接触。
上世纪80年代末,全英文的电脑开始从香港渗入内地,带动了中国“汉卡”市场的升温,其中以倪光南在联想公司推出的“联想汉卡”最为知名。身处深圳大学校园里的史玉柱,敏锐地发现了“汉卡”的巨大利润(后来的“巨人”汉卡成本150元,售价高达1500元)后,他那鹰隼般的目光就再也离不开这个市场了。
1988年,国内开始兴起第一波“下海”热,追求财富梦想的大批在职人员纷纷抛弃铁饭碗去迎接市场大潮的洗礼,史玉柱也在这一年冲下海。
研究生毕业后,史玉柱回到原单位,没几天就递交了辞职报告,然后借用朋友的IBM电脑,“闭关”半年写成文字处理软件——“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汉卡软件的衍生品,商业价值大大高于汉卡软件)。
“我是从安徽统计局看出这个市场需求的。”史玉柱后来回忆,“当时每个单位都花2万元购置一台四通打字机,同时也在购置电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脑总是被放在一旁闲置不用。我就想编一套软件取代四通打字机,直接用电脑打字。”
史玉柱把自己开发出来的文字处理软件送了一套给原单位,同事装入电脑后打字变得又快又好,打字机从此退休。
一看有戏,史玉柱立即怀揣软盘,离开合肥南下深圳。
当年,深圳大学有位在科贸公司兼职的老师很器重史玉柱,专门成立一个电脑部让他承包,这个电脑部,除了一张营业执照和史玉柱手里的4000元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那时,深圳最便宜的电脑也要价8500元,史玉柱根本没钱买。他想到了赊账——以加价1000元为条件,向电脑商获得推迟付款半个月的“优惠”,他由此赊来了平生的第一台电脑。
有了电脑就有了展示产品的平台,但如何让市场知道自己的产品?史玉柱一下子想到了广告,可他付不起高昂的广告费用。于是,他铤而走险:以软件版权做抵押,在《计算机世界》上以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连续做了3期1/4版的广告。1989年8月2日,史玉柱的第一个产品广告见报。
《计算机世界》给史玉柱的付款期限只有15天,如果不按期付款,“汉卡”软件的版权就旁落他人。可一直到广告见报后的第12天,史玉柱分文未进。眼看连“裤头儿”都要输掉,第13天上却出现了转机,史玉柱收到3张邮局汇款单,总金额1.582万元的这三张“绿条子”无异于三根救命稻草——史玉柱第一次豪赌成功。
走过这招险棋,史玉柱迎来经商路上的第一个拐点。
1989年10月,他的收入达到100万元,掘得“第一桶金”,成功跨过创业第一道门槛。史玉柱将100万元全部砸向广告宣传,M-6401月销售额乘势攀升到了500万元。到1990年三月底,他已经挣到了3000万元。
1991年,珠海求伯君的WPS借助方正的品牌和渠道横空出世,史玉柱一看不妙,立即带领助手回到深圳大学,在学生公寓封闭开发新产品M-6402,并迅速带着汉卡软件和100多名员工来到珠海,注册了巨人公司和巨人汉卡。“当时,IBM‘蓝色巨人’很火,我们就抄袭了‘巨人’这个名称。”史玉柱这样解释产品名字的由来。他希望,巨人公司要成为中国的IBM,成为东方的巨人。
巨人的“盛衰”
史玉柱的营销天赋在经营“汉卡”期间首度展现。
公司注册不久,史玉柱就向全国各地的电脑销售商发出邀请,只要订购10块“巨人汉卡”,就可以免费来珠海,参加巨人集团的销售订货会。就像是在鱼塘里撒了一把面包屑,此举顿时引来了一大群金鱼争抢,全国200多家大小软件经销商纷至沓来。史玉柱以不到100万元的代价,建起当时全国最大的连锁销售网络。
1991年,“巨人汉卡”销售量一跃成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公司获纯利1000多万元。在这期间,巨人集团又开发出中文手写电脑、巨人防病毒软件等多种产品。1992年,巨人资本超过1亿元,史玉柱本人也被罩上各种各样的光环。他获得珠海市科技进步特别奖,市政府奖给他一辆奥迪轿车、一套103平方米的住房和63万元奖金,当时的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到巨人集团视察。史玉柱迎来第一个事业高峰。那一年,他31岁。
1993年,巨人集团成为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四通集团的高科技企业。可谁都没有料到,正欲扬帆出海的史玉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
当年,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禁运高新器材和技术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出售计算机的禁令被撤销,国外软件大举进军中国,抢走了“汉卡”的市场份额,也抢走了巨人其它软件产品的生存空间。巨人“软骨病”的发作证明,巨人软件其实先天不足,创新力十分薄弱,只是之前被中国IT产业的稚嫩所掩盖。
急于从IT困境突围的史玉柱把目光转向保健品,集团斥资5亿元开发出全新的产品——“脑黄金”。
一旦选准新的目标,史玉柱强烈的广告营销意识再次显现。
脑黄金一经推出,就在中央电视台、各省级卫视台,乃至乡镇一级有线电视台,进行高调宣传,广告费用高达1个亿。对此,有市场营销人士形象地评论史玉柱是“那种既有贼心,又有贼胆的主儿”。史玉柱采用的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狂轰滥炸式的广告战略,他首次让一款全新的保健品在12亿中国人中做到了家喻户晓。巨人集团不仅渡过了资金周转难关,1个亿的广告也换回来近10亿元的收入。
当年,史玉柱和他的脑黄金一起,成为妇孺皆知的明星。然而,这颗快速升起的明星也很快陨落——因涉嫌虚假广告和非法传销,脑黄金迅速落败。过于夸张的广告词,也让史玉柱开始背上“骗子”的骂名。
巨人“休克”
在那个激情四溢的年月,史玉柱不但敢于冒险,而且非常激进,他走了一个危险的极端——1994年,巨人集团出台“百亿计划”,要求1995年产值达到50亿元,1996年达到100亿。 “百亿计划”中还有个“巨人大厦”项目——该项目成为后来巨人“休克”的罪魁祸首。
有当事人回忆说,巨人大厦原计划盖38层自用。但当听到来视察的一位中央领导说“这个位置很好,为什么不盖高一点”时,史玉柱决定加到54层。后来,又有人建议,干脆盖个全国第一高楼,于是,设想中的巨人大厦被加高到72层。
在中国经济过热发展的那个年代,史玉柱认定房地产投资一定能再大赚一笔。因此,对于巨人大厦预算所需的10亿元,他不以为然,尽管当时巨人集团全部家当才10亿元,可以用来支付的现金也就只有一两个亿。这分明又是一场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