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小企鹅成长史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还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像腾讯一样,充满着矛盾和悖论——

它貌似一个简单的即时通讯工具,却如此深远地改变了几乎所有网民的沟通习惯;

它的用户常被讥讽为“太年轻”,可是几乎所有的对手都艳羡它的“插根扁担也能开花”;

它的成功用最通俗的语言解码就是“模仿”,然而它的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量却遥遥领先其它互联网公司;

这是一个发生在深圳的“帝企鹅”传奇。1998年,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从一个小小的“QQ企鹅”出发,用短短十年间,使足迹踏遍即时通讯、门户、电子商务、博客、网络游戏、邮箱等几乎所有网络热门领域。解读腾讯,实际上就是在解读互联网的中国简史。

对话马化腾

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很强

我们从来都会很担心,不会觉得自己很强。”即使坐拥中国最为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并且成为中国最为赚钱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创始人、CEO马化腾依然刻意地保持着低调。

面对羊城晚报的独家专访,他说他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我们做的东西都是很简单的”。

我们在一步一步踏实前进

羊城晚报:十年间,腾讯改变了中国人交流的方式,在你当年做这个QQ的时候,有没有预计到它会是一个怎样的未来?

马化腾:这个应该是很难预计的了,当年就是为了手头的短期目标,把产品做好,让用户觉得产品好用,更加喜欢,真正解决其他产品做不到的事情。

我觉得定的战略不要太远,否则会影响到一些战术上的实施。所以我们还是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但是每前进一步的时候都会再往前面想。

羊城晚报:你今天认为腾讯最大的危机感是什么?

马化腾:最大的危机感还是随着中国互联网慢慢成熟以后,我怎么样把年轻的用户群随着他们的成长开发更多更好的服务,我们很多也是太晚进入了,包括搜索和电子商务,包括门户都比较晚。

我们做的东西都是很简单

羊城晚报:如果现在做评价,今天的成功有多少层次跟个人的天分有关系?有多少是跟这个时代赋予的机遇有关系?

马化腾:我觉得机遇很重要,我们也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我们做的东西都是很简单的判断,都能做得到。

很多机遇是外界赋予的,这方面我们自己觉得很幸运,所以更加不能浪费这个机会,应该想得更多。而不能说你现在得到的是自然的,别人打不赢你,我们从来都会很担心,不会觉得自己很强。

全球扩张几乎不可能

羊城晚报:在被中国超越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国家,它也因此创造了很多商业模式。那么现在中国会不会也同样诞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有没有可能像美国公司那样全球扩张?

马化腾:我觉得实事求是讲吧,像雅虎这样靠单一品牌,而不靠资本市场、不靠收购去考虑全球扩张,中国互联网公司几乎不可能。

羊城晚报:为什么?

马化腾:美国在中国也做不起来。因为文化差异对中国来说还是比较大的,这是我们的优势,别人很难打进来,缺点就是说你也很难打出去。中国现在做国际化的东西,基本上都靠劳动力,成本优势。

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慢慢会有机会,但是这个东西真的不能急。要做国际化有时候也得挑市场,比我们还落后的市场,有更大潜力的市场其实是可以优先考虑。

成功之道

模仿的胜利更是创新的胜利

谈到“模仿”,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很坦然:“关键看谁做得好”

中国没有哪一个产业,可以像互联网那样,几乎与美国完全同步。也没有哪一个产业,可以像互联网那样,把鲁迅的“拿来主义”发挥到极致。

仔细研究几家互联网公司可以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可以在国外找到对应的模板:新浪、搜狐的老师是“雅虎”;百度的老师是“GOOGLE”;盛大的老师是韩国网络游戏……腾讯也在模仿中“出发”了。

创业:将寻呼与网络联系起来

故事始于1998年,这一年,27岁的马化腾与大学同学张志东一起创办腾讯。公司做什么?从寻呼行业脱身出来的马化腾,自然想到了“将寻呼与网络联系起来”,而恰巧国外有一个现成的模板:ICQ。ICQ其实就是网上的一款即时通信工具,集寻呼、聊天、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多种功能于一身。在当时,它是最流行的工具之一,连马化腾也是它的拥趸。

仅仅用了三个月,QQ的前身OICQ亮相。在外界看来,它几乎就是一款ICQ的汉化版。然而,就是这样一款软件,迅速成为中国网民的首选聊天工具。不到一年,用户就突破了100万。

甜头:一刻不停地不断模仿

腾讯在模仿中尝到了甜头,并一发不可收拾:学其它网站引入QQ会员制;学新浪做彩铃;学GOOGLE(谷歌)做搜索;学eBay(易贝)做电子商务……

短短十年的历程中,马化腾几乎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模仿和学习。“坦率讲,中国现在的互联网模式基本是从国外过来的,没有说太独特是自己原创的。毕竟商业模式你很难苛求去原创,因为本来就这么几种,关键看谁做得好。”面对记者,他神情坦然。

争吵: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序幕

最为经典的模仿还是2002年11月。赴韩国考察的一名腾讯员工返回深圳后,向包括马化腾在内的管理团队大力推荐“Avatar游戏”,即在网络游戏中销售用户的虚拟形象。

马化腾乍听之下并不看好,提出一系列的质疑,“内部曾经激烈地争吵”。有意思的是,每次腾讯面临一个重大决策时,都是从争吵开始,却不是以“一言堂”作为结束。马化腾同意用一周时间完成开发,尝试向用户推出。

就是马化腾的“从众”式妥协,把腾讯带入意想不到的成功轨道。这种“虚拟增值业务”、俗称“QQ秀”、QQ会员的系列产品,现在贡献了腾讯70%的收入来源。

创造:模仿中胜利的真正原因

或许正因为此,外界在评价腾讯时,总免不了加上一句“模仿的胜利”。然而,精明的马化腾,成功的基因绝不止于模仿,而是在模仿中创造。就拿QQ(前身OICQ)来说,尽管脱胎于ICQ,却摒弃了后者的弱点。比如在OICQ中加入了离线消息功能,让任何人都可通过在线用户名单随意选择聊天对象。不仅如此,OICQ还允许用户使用个性化头像———这些令人爱不释手的功能,直到几年后,QQ最强有力的竞争者MSN才开发出来。

这些表面细微的差异,令腾讯在“网吧时代”的中国异军突起。此后,QQ与ICQ走向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前者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后者烟消云散。

而今,在继续寻找模仿目标的同时,腾讯也在暗暗地建造着自己的技术堡垒:它是最早一批成立研发中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最新数据显示,腾讯申请专利数量达1787项,获得授权专利突破100项大关,超过所有其它互联网公司申请量的总和数倍。非但如此,它还拿到一项海外专利授权,这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零的突破”。

坚守绝境

四处兜售QQ谁知无人看好

“开发区马路上的晚风吹得‘小马哥’凄凉无比,他暗自决定非把这个QQ小企鹅带大不可。”

2000年初,马化腾走到了十字路口。他面临两个选择:腾讯卖还是不卖?

用户突破千万的“亏本买卖”

彼时,QQ的注册用户已突破1000万,但一直是“亏本的买卖”。这是互联网兴起时鼓吹的“眼球经济”所留下的后遗症:看着“客似云来”,却无法创造经济价值。1999年11月,腾讯的账户上只有1万多元人民币了。为了公司18个员工的利益,马化腾决定忍痛低价出售QQ业务平台。

没人认为“小企鹅”值100万元

于是,流传着诸多当年可能买家的版本。其中一个是广州的21CN。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告诉记者,21CN曾有意接洽购买,但在与一众资深业界人士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是,“看不出有什么价值”。这其实是当时马化腾遇到的最大窘境。据说,腾讯曾与深圳电信数据局谈判,对方准备出60万元,但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

未果,马化腾又带着100万元的要价奔赴北京。有消息说他先后找了中华网、新浪以及搜狐等,但对方高层一听报价就说不要了。

后来,有一家媒体用这样的笔调描绘马化腾当时的心境:“谈了4个买家都没有结果,马化腾只得返回深圳。开发区马路上的晚风吹得‘小马哥’凄凉无比,他暗自决定非把这个QQ小企鹅带大不可。” 

据说,在那段最煎熬的日子里,腾讯几个创始人之间经常吵架、拍桌子、甚至相互不理。这与后来温文尔雅的“小马哥”形象大相径庭。

在争吵与彷徨中,腾讯终于拿到了IDG和香港盈科总共220万美元的投资,并为之让出了40%的股份。之后,盈科又在2001年6月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20%股权悉数转让给南非的MIH集团。

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很多腾讯员工感慨地说:如果当年100万元就把腾讯卖了的话,不知道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面对今天的腾讯,马化腾也有劫后余生的感觉。他说:“我们曾险些把开发出的OICQ软件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现在有点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绝境中的坚守”足以警示每一位互联网创业者。

股权治理

能占多少股份要看有多少能力

三年“混合双打”,分散压力磨练接班人

公司上市之时,就是创业团队散伙之日。这样的规律,在许多公司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着。腾讯却是个例外。迄今为止,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当中,腾讯的创业团队可以说保留得是最完整的———包括首席技术官张志东、首席信息官许晨烨、首席行政官陈一丹等依然是公司高层。

“除了我们这几个创业者都是同学外,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股本结构比较合理。”直到现在,马化腾还是认为,这是腾讯之所以成功的最得意之笔。

有钱不给股 没钱以后补

有这样一段往事:当年相邀四位伙伴共同创业,马化腾出主要的启动资金。有人曾经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一口回绝:“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 他解释说,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拿大股的不干事,干事的股份又少,矛盾就会发生”。

相比早期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对股权的懵懂,马化腾们的股权治理意识已经明显苏醒。“当时是有意这样做的,”他说,也许另外一个人更重要,就算他没钱,先欠着后面补都行,“股份要跟你未来做的贡献和能力以及在公司起的重要性尽量匹配。”

不仅如此,马化腾还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但同时,他又要求自己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肯定出问题,同样完蛋”。

34岁就开始寻找“接班人”

马化腾对公司治理的精明,几乎是天生的。2005年,年仅34岁的他,就开始为自己寻找“接班人”了。

更为奇妙的是,腾讯的“接班人”不是“你上我下”式的换位,而是“双打”:新的职业经理人与创始人同时出现在管理岗位上。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小企鹅成长史

“人一多,产品线一多,规范管理的压力落在我们这些创业者身上,确实很容易出现问题”,马化腾这样解释引入职业经理人的目的。于是,来自高盛的刘炽平先后担任首席战略官和总裁,来自微软的熊明华担任联合首席技术官,来自阳狮广告的马来西亚籍华人刘胜义担任网络营销执行副总裁,来自华为的刘成敏担任无线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马化腾与刘炽平、张志东与熊明华各自配对的“混合双打”由此形成。

记者手记

如果,只是如果

短短十年,小企鹅变成了互联网圈子里人人谈论的“帝企鹅”。而这个历程,有太多的空间让我们去假设———

如果当初马化腾答应60万元转手OICQ;

如果哪家网站真的开出了100万元的支票;

如果微软的MSN早两年进入中国市场;

如果新浪、网易们不是那么晚才想到做即时通讯;

如果创始人按照出资多少瓜分股权……

每一个“如果”的发生,都足以永远改变“小企鹅”的行走轨迹。然而,历史不容假设。腾讯的成功,纵然有着太多的偶然因素,但它不能成为我们探究其必然的障碍。

从马化腾这个创始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兴企业家的商业嗅觉和执着。正是这样,才能让他在众人不看好时,依然坚守着“腾讯价值100万元”的判断;才能让他在创业一开始就为几年后可能出现的股权纷争拉开了“死结”。

这种商业嗅觉,不同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草莽似的拓荒,腾讯也因此避免了第一代中国企业悲剧式倒下的命运。

马化腾的精明还不仅限于此。与多数企业家小有成就时的狂妄与自得相比,马化腾常常显露出不合时宜的忧虑。和他谈话,听到最多的,不是腾讯的成功,而是腾讯的危机。

他害怕腾讯被超越、害怕QQ被用户抛弃、害怕创始人越来越跟不上公司的发展步伐……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被封为“企业家领袖”的任正非当年那篇《华为的冬天》。只有在夏天的时候,为过冬准备“棉衣”,企业才能做到基业常青,这或许是马化腾给出的又一个启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96896.html

更多阅读

腾讯CEO马化腾:把利润投到长远发展里

 “200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感觉这次危机是在多次的挽救中拖延,最终还是爆发了,”腾讯CEO马化腾表示,有非常多的隐忧要处理,不是政府拿出5500亿,再加几千亿这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很多债务、很多不良资产的影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

腾讯马化腾:玩也是一种生产力

硅谷动力特约记者8月6日最新报道,憨态可掬的企鹅总是一付绅士派头:偏于一极,却傲然于世;步履蹒跚,却淡定从容。不知是巧合,还是缘分,这些个特征还真是像极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发展的气质与轨迹。   如果说“马化

马化腾:从学习者到行业改造者

 2007年中国互联网霸主地位,甚至还包括未来的几年里,无疑是属于马化腾和他那只肥嘟嘟的小企鹅的。    十年里,这个行业总是热热闹闹的,最早,“那个人”叫张朝阳,随后是王志东,很久之后变成丁磊,等陈天桥没人提了,又成了帅哥李彦宏。到今

马化腾:腾讯还没能力缔造新微软帝国

 访谈:一切为了扩张   记者:现在的QQ像是一只肆意扩张的肥企鹅,从短信、网络硬盘、网络游戏到门户新闻,QQ急速扩张。有人认为,这是腾讯出于对抗MSN和Google这样的企业入侵。  马化腾:不仅微软、Google,包括国内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大家

马化腾:我们需要有梦想和激情才能够成功

 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于4月21日-23日在海南博鳌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亚洲寻求共赢--亚洲的新机会”。以下为“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特别圆桌会议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发言实录:   马化腾:大家好,非常荣幸最后来发

声明:《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小企鹅成长史》为网友我和孤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