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停止进化论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 第2章 大脑进化
1998年,我开始在剑桥大学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认知与脑科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入学后没多久,系主任威廉·马斯兰·威尔逊来到我的办公室。威尔逊是个高个子,黑头发略带点灰白色,面目和蔼。他亲切地和我闲聊了几分钟,欢迎我的到来。我很感动,除了一点:他一直用各种不同的名字称呼我(将混淆名字上升到艺术层面)。后来他起身走了,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开玩笑似地说:“大卫,记住,科学研究的第一课是失败。”这话有点怪,开始我没有在意,直到我的第一个实验以失败告终,才体会到科学研究的第一课确实是失败。
做科学研究,失败是难免的。作为科学人员,我们探寻真理。为了更接近事物的真相,我们要以创造性的方式探究不同的可能性。很多观点肯定是不正确的,将科学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更加凸显了这一点—这个团体由上百万互相竞争的科学家组成,其中很多科学家都持有不同的观念。
举个例子。在科学史上,有很长时间人们都相信宇宙中充满着一种叫“以太”(ether)的物质。一直到19世纪末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念是:“光以太”(luminiferous ether)是光在宇宙中传播的介质。直到20世纪初,这种认为宇宙中存在无所不在的“以太”的观念才失去立足之地,而这要归功于艾伯特·迈克耳孙(Albert Michelson)和爱德华·莫利(Edward Morley)做的一个严谨的实验以及爱因斯坦的理论。现在我们将“光以太”视作过时的、已消亡的理论。
事实上,用“消亡”一词来形容早已被废弃的科学理论是一个很贴切的比喻。科学方法与生物进化之间有着令人惊奇的相似性:两者本质上都与信息有关。科学方法实质上注重的是数据信息。科学思想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尽管看起来不是很明显):早先存在的思想出人意料地变成一种深奥的新理论,能更深入地解释一些现象,接着这种理论开始流行,同时与一批意见相左的学说相互竞争。这种理论还能继续存在的条件是:与之竞争的理论不能更精确地解释世界,或不能得到科学团体成员的认同。通过这种方式,各种关于宇宙的有用信息产生、繁荣、消亡,就像生物物种一样。
另一个更让人惊奇的观点是:所有的生命体在本质上是一个科学实体—尽管生命体仅仅关注有关生存与繁衍的信息,而科学关注宇宙中任何有趣的信息。
大自然与科学在成功和失败方面都很相似,而科学研究的第一课是失败,所以我们也同样可以说大自然的第一课是失败。在所有物种中,现今存活下来的只有千分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生命体为了更有效地存储与改进关于周围世界的假说而进行各种自然实验,最后形成规定生命本质的机制。
这本书的主要论题是:意识只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主要处理那些有用的、关于世界模式的信息。本章论述是为了说明,意识不是突然神秘地出现的,而是像自然界所有生物一样,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并与准确获取有用信息的、普遍的生物机制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大脑及意识的运算信息,反映了进化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特性。
更多阅读
程序员笔记本电脑推荐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 推荐序一
意识问题是当代自然科学最基本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实验技术的发展,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和认识意识的任务已经提到科学研究的日程上来。 意识问题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看,意识研究的问题之一
精品微信小程序推荐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 推荐序二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他的怀疑程序强有力地“证明”:有意识的思维或感受是一个自明的、强硬的、不可置疑的事实。然而,从理智的——无论是哲学的还是科学的——角度看,意识这个确定的事实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意识之谜的吊
关于人性的哲学文章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 第1章 哲学视域
很多人凭直觉就简单地认定,我们的思想以某种方式独立于身体而存在。大多数宗教观点将上述想法概括为:人在肉体消亡后,仍以某种形式继续活着(在来世继续做人,或者转世投胎变成另一种动物)。根据这些宗教观念,意识与我们的大脑和身
中国哲学简史章节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 第1章 哲学视域
17世纪的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是心灵哲学之父。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中,笛卡尔思考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个力量强大又狡猾无比的恶魔骗他说外部世界是
崩坏学园2哲学徽章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 第1章 哲学视域
直到20世纪中期,哲学家们逐渐认同神经科学家的观点,认为精神是大脑的产物,而思想和感觉是脑细胞不断运作的结果。实际上,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加上我们开始承认自己不过是生物机器,精神与大脑关系的方程式很快就转变为精神与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