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大炼油”计划
投资5.44亿美元的丽东化工,是“青岛市建立石化基地的先行性项目”,“大炼油”项目完全建成后,青岛将成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
与居民的嫌恶不同,青岛的决策者给了丽东化工一个热烈的拥抱。在官方话语中,投资5.44亿美元的丽东化工,是“青岛市建立石化基地的先行性项目”,“标志着本地石化行业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这个先行者发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2007年头两个月,丽东化工带动开发区规模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头5个月,开发区工业产值、增加值总量等各项指标位列全市第一,官方分析亦将“强劲拉动”的功劳归于丽东化工名下。
继往开来的,是中石化千万吨级的大炼油项目。2005年6月,“大炼油”在距离丽东化工几公里之外的地方破土动工,预计今年5月即将产出第一桶油。有分析说,项目完全建成后,可以带动下游众多产业链,最终形成发展集群,届时青岛将成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
青岛谋求炼化重镇的历史,最迟可以追溯到2002年。决策者认为,以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600336行情,股吧)和青啤这“五朵金花”为代表的青岛制造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增长期,青岛进一步发展需要完成产业产品结构性调整,而石化被看成应当重点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沿着这一逻辑,地处胶州湾西岸,地势开阔、人口密度较小的黄岛,成为未来大型工业项目跑马圈地的重点区域。
2005年3月,在一次与网民的对话中,原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说:“石化是在我这一任上兴起的……50年以内,很多人会说炼油是在青岛做了一个大好事,带来财政收入;50年以后,可能大家会说这个家伙给青岛做了一件坏事,带来青岛污染”。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自然不会在杜世成重点考虑的范围之内。事实上,他也不再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倡导的石化战略。2006年12月,杜世成被中纪委实施“双规”。
在政府官员视野中,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和市民生活环境之间,后者只能处于“兼顾”或者“服从”的地位。乔月菊和她的街坊们感觉自己是被遗忘的一个人群。规划中各个工业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之中,功能区之间“宽阔的绿化带”却一直无人问津。他们已经见识了数次省市领导出席的开工仪式、竣工庆典,“从来没有人走过来问问,我们过得好不好”,乔月菊的一位邻居说。
社区居民和丽东化工之间只有一箭之遥。正如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居民的答复中反复阐述的那样,这段距离符合所有的法律规定和国家标准。但也正是这几百米,成为居民们始终难以释怀的鸿沟。
尴尬环评 两难困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科研机构如果坚持独立客观的立场很难向支付费用的地方政府方交代,一味顺应地方政府又面临问题暴露后声誉和资质上的风险”
对于化工企业和居民小区近距离并存的风险,决策者是清楚的。黄岛区政府委托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编制的一份区域环评报告说:本地区主要风险物质为原油、苯、硫化氢等易燃易爆、有毒、恶臭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对周围居民、周围海域造成危害影响。不过,这样的提示,并不能阻止石化项目落户黄岛的步伐。
青岛“芳烃项目”是丽东化工的另一个名称,同是“芳烃项目”,厦门PX项目(腾龙芳烃)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局。这里没有出现赵玉芬那样的公共知识分子,没有出现为公众代言的政协委员。反对丽东化工的民意集中在网络上,这些文章大部分被锁定,无法跟帖或者回复。
冯玉泉,当地电厂一位66岁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厚厚的名单。数千人签名抵制丽东化工,但他们所做的仅仅是签名而已。他们认为,采取对抗的方式除了让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外,无法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就连保存这份名单也是需要勇气的,这些签名被原来的持有者视为“定时炸弹”,于是辗转多人到达冯玉泉手中。对于后者来说,唯一可资保护自己的,不过是“33年的党龄”。
事情的发展印证了绝大多数人的想法。2007年5月22日,丽东化工投产庆典如期而至。在此之前,冯玉泉收到了一份来自黄岛街道办的答复。这份文件列举一堆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对冯玉泉反映的问题一一驳斥,看起来思维缜密、有理有据。冯玉泉在“信访人意见”一栏写道:“该答复我们非常有意见,我们准备继续上访。”
最新的消息是:2007年7月18日,黄岛环保分局代表开发区政府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签订合同,委托后者对黄岛石化基地进行规划环评。中国环境科学院亦是厦门规划环评报告的完成者,并且做出了区域内“发展定位、布局存在矛盾冲突”的结论。
记者注意到,区政府发布的招标文件中规定,投标人应在中标之日起8个月内,得到国家环保总局的批准文件。这一耐人寻味的条款,已经受到了一些网民的质疑。但对冯玉泉来说,这次规划环评多少可以看成最后的一丝希望。
北京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设计,石化类工业园区应当先完成规划环评,然后再对其中单个项目进行项目环评。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本应作为前置环节的规划环评往往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自从国家开辟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途径后,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对民众意见的回应,不得不补上规划环评的手续。
从理论上说,现在具有环评资质的科研机构拥有了更大的市场,但很多机构尽量避免接受这样的委托。“在我们看来,‘补’手续的规划环评通常都是存在各种问题的,作为委托方的地方政府显然希望环评机构能够为其掩盖这些问题并且保证获得环保部门的审查通过”,这位专家说,“科研机构如果坚持独立客观的立场很难向支付费用的地方政府方交代,一味顺应地方政府又面临问题暴露后声誉和资质上的风险,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参与”。
迟到和诡异的听证
环保总局拒绝丽东化工环保验收申请之后,当地举行环保公众听证会,一个以“刘公岛社区居民”身份出席会议的代表,其实是开发区环保分局工作人员。丽东化工和当地社区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