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经验中转站,是教育心得的发散区。在这里,我们想倾听你的经验,并希望通过我们的传播,使更多的人有信心做得更好。
“创业难,难于上青天”、“90%的大学生创业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这是许多大学生在创业时的心声。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创业既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又像一颗定时炸弹。不少大学生在追问,创业到底有无经验可循?大学生创业是不是非得“摸着石头过河”?鉴于此,我们搜集了三个成功案例,并提供三条经验供大家参考。经验一:在校靠老师 下工厂、验货、跟单……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法商分院国贸自办专业的吴瑾同学,除了是该院网络电台台长外,身上还有一个特殊的头衔,那就是江北申科贸易有限公司的部门经理。近日她和她的“同事们”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和加拿大的一家公司谈成了一笔10万元人民币的单子。 为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和锻炼的平台,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法商分院创办了家族企业接力中心,专门培养家族企业的接班人。2005年,他们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投资50万与慈溪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江北申科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为该院国贸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公司聘请外部资深外贸业务员作为指导老师,按照外贸公司的模式流程,带领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从产品信息的搜索到电子平台的建立,从平时讲座式的经验传授到跑工厂找货源,进行实战式的练习。”该院法商分院院长赵杰老师介绍,学生们在这里除了可以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发挥所长,掌握做外贸的整个流程外,更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实打实地做贸易。 吴瑾说:“公司内部采取的是课余工作制与长假集中工作制相结合的方式。平时,学生以学习专业课程为主,在每天课余时间到班工作,跟着业务员做些电子平台上的工作,以及查找厂商、寻找客户、收发信息等。寒暑长假则集中学习与工作,跑工厂、模拟进行业务流程等实践性练习。” 经验二:出门靠“商盟” 浙工大之江学院那些在商海中苦战的大学生,上个月成立了商业联盟。商业联盟类似于“行业协会”,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商人们可以在此交流经验、共享资源。而商业联盟也规定,联盟成员要定期以自己创业的经验为教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类创业讲座和创业指导。商业联盟还负责收集各方面的创业信息,提供给会员,并邀请社会知名的创业家为会员进行培训。
商业联盟刚挂牌,就有30多位同学成为了会员,但更多的同学却持观望的态度。回顾“游击队”式的创业生活,不少商盟成员感慨颇深,“以前创业毫无方向,甚至连自己经商的上家都很难找到。现在这种日子终于要结束了,有了信誉证,有了正规军,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其他同学的质疑了。”
商盟的副秘书长夏藤子告诉记者,商盟的成立有一部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学院的创业氛围规范起来。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将对每一位诚信会员颁发“聘请书”作为信誉的保证,并且还要组建行风监督员,接受学生的投诉,让学生可以放心地消费。 经验三:“创业”本身就是商品 谁说“创业”本身不能用来创业呢?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王迅的创业,就和别人不同。他开的公司,就是兜售“创业”技能和经验,帮助他人就业。按照王迅的说法,其公司的经营内容主要提高社会人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都能顺利找到工作。 王迅是浙江建德人,由于父母从商,他从小就接受了商业氛围的熏陶。2003年考入浙江林学院后不久,他就发现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去年12月,他在家人的支持下,注册成立了杭州华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自任总经理。公司成立后,王迅除了在社会上招聘了一名员工外,其他的员工都是他志同道合的校友。他们有的刚刚毕业,有的毕业才一年。此外,王迅还以比较高的报酬招聘了20多名在校生,在空余时间从事勤工俭学。王迅认为,给同学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有一些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就业经验。 王迅的公司主要是通过面向社会开办培训班来获得收入,从而弥补面向毕业生培训的支出费用。目前,他正在策划为临安市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进行英语等方面的培训。 据了解,王迅的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已经和有关部门合作培训了400多名学员,并至少使其中100名应届毕业生提高了就业能力。现在,王迅想把自己的公司向杭州周遍地区发展,一方面组织更多想提高水平的社会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