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收益真相:银行理财产品惯用障眼法



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亏损的案例越来越多。根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最新的报告,继浦发之后,深发展、平安银行类似的6款产品最终也是零收益。2月有近半数中外资银行的QDII产品出现从10%到50%不等的浮亏。

大潮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收益门事件"除了警示投资者匮乏投资风险意识之外,更暴露出部分理财产品在销售上存在的重大信息不对称。

解构"障眼法"

在中资行的零收益事件中,争议最大的是理财产品本身的设计。银行理财产品发生零收益,是银行能力不足还是刻意欺骗,成为市场争论的焦点。

西南财大报告显示,浦发银行(600000)、深发展银行、深圳平安银行几款零收益的理财产品设计极为相似,均是跟港股挂钩,且只有当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股票涨跌幅不超过一定范围(这个范围就是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时,投资者才能获得收益。

该报告认为,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只有在产品所挂钩的几只股票同涨同跌时才会实现,这样的概率极小,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理财产品怎么用概率来评价呢?市场怎么走,大家都不知道。"上述三家银行中的一位人士对此种描述非常反感。

不过,报告的撰写者李要深说,报告并非指责产品设计有问题,而是认为产品要博取高收益的概率比较低,相对的投资风险比较大。

但问题是,这种复杂的公式和内在逻辑,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如果不仔细研究复杂的计算公式,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投资风险有多大。

同样以一家外资行的一款结构性产品为例,该银行对产品的描述大致为:挂钩4只于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优质中资概念股票之表现,只要在任何1个季度触发日,挂钩篮子股票中最逊色股票的相关每月累积表现高于或等于该触发日指定的下限,"触发事件" 便会发生,保本投资产品便会在紧接的收益支付日提早到期,投资者可取回100%投资本金及获得约年收益率12%的潜在收益。在每个季度触发日的下限分别设在-8%、-16%、-24%、-32%、-40%及-48%。

但在这绕口的描述背后,真正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呢?

记者获得一家中资银行出具的理财分析报告对此分析说,"从产品结构看,该产品的收益率结构比较简单,为敲定价格递减的梯级期权。表面上看,该产品具有较大的获得投资收益的机会,下限最低为-48%。

但是根据条款的规定,只有当"每月累积"的"最差"标的表现不超过下限,投资者才可以获得收益,也即是相当于每月最差股票表现至少要大于-2.67%,投资者才可以获得收益,而且若某一个观察日最差标的表现较差,则投资者获得收益的概率迅速降低到接近于零。在目前股市比较萎靡的情况下,该产品具有较大的风险。"

上述两个例子都表明了一个事实:就是投资者和产品设计方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正如西南财大报告所写,一般投资者在购买此类结构型理财产品时,是无法完全看清产品结构的,如果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不主动分析收益和揭示风险,再加上技巧性的宣传,投资者往往就认为产品预期收益率就是到期收益率,对理财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难以认识充分。

  不当销售:银行之责?

尽管在法律层面上,理财产品合同中写明了理财产品是浮动收益,因此投资风险也是自负。但解决银行在销售中的风险提示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李要森在其报告里指出,部分银行要对此负一定的不当销售责任。

报告说,首先,商业银行只做纯粹的代销是不合适的。由于中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定价系统,所以复杂结构型理财产品,基本上是购买国外投行设计的产品。但产品设计方并不清楚产品的最终消费群体,因此设计的产品必须经过中资商业银行的修改与完善,否则银行销售这样的理财产品弊大于利。

而中资商业银行实际是扮演销售商的角色,所得到的也仅是代销费用,理财产品如果出现零收益,发行银行却损失了品牌声誉。

 零收益真相:银行理财产品惯用障眼法

第二,商业银行将理财产品销售给所有的投资者是不合适的。高风险理财品种,在监管严格的市场中,是严禁不加区分地向所有投资者销售的。而国内对于销售环节还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个别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出现不当销售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应是谁想买就卖给谁,很多投资者根本看不懂产品结构。"李要森说。

报告指出,部分零收益理财产品如果在当初销售时避免不当销售,那么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应该就是完全清楚产品的结构,也认同了产品的设计,并且愿意承担投资损失的风险。这样零收益也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另一方面,李要森强调,加强投资者教育刻不容缓。部分投资者的理财观念不够成熟,缺乏理财知识,盲目追求理财收益。根本原因是,投资者教育尚未全面、有效地展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95285.html

更多阅读

银行理财产品年收益 下半年银行理财收益或将下行

     上半年即将过去,回顾银行理财市场,今年以来,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较去年同期出现小幅下滑,这使得主要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难以回升。  下半年收益又将如何呢?理财人士预计,三季度银行理财市场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 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走低

     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没有去年风光了。  截至3月22日,2013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在境内共发行个人银行理财产品7666款。同时,除农信社预期收益率微幅上涨外,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均低

银行理财产品的陷阱 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如何避免“收益陷阱”

随着广大投资者理财热情的提高,特别是最近资本市场出现波动,银行的理财产品市场也因此变得活跃起来,各家银行纷纷推出新股申购、固定收益信托等理财产品,并颇受市场追捧,个别产品甚至出现了发售首日几个小时内售罄的情况。但浦发银行(60

银行理财产品排行榜 银行理财产品惯用障眼法

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亏损的案例越来越多。根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最新的报告,继浦发之后,深发展、平安银行类似的6款产品最终也是零收益。2月有近半数中外资银行的QDII产品出现从10%到50%不等的浮亏。 大潮褪去才知

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 买银行理财产品别只关注“预期收益”

相对于证券市场和储蓄存款而言,银行理财产品具有收益和风险适中、保值能力强的特点,但要想实现收益最大化,在购买时很有讲究。民生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专家告诉记者,尤其需要避免4大误区。 其一,只关注产品的收益率。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

声明:《零收益真相:银行理财产品惯用障眼法》为网友久坠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