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我不同意是冬天



“如果公众知道这样的数据,他们还敢观望不买房吗?”任志强随手翻出北京市1月份土地出让价格表如是说。

任志强一手夹着烟,斜靠在座椅上,眼睛盯着电脑屏幕,没有寒暄,甚至眼皮都没有抬一下。

“在这个房地产的冬天里,不知道你是否感觉到一点寒意?”知道这位华远集团总裁不同意“拐点”的说法,《英才》记者特意用了“冬天”这个普遍认可的词。

“我不同意是冬天”,任志强强硬地打断说:“我们感觉到寒意,是因为中国的计划经济在回流。”其实,就在不久前的一次论坛上他还发表言论称,宏观紧缩时最主要的是钱,华远不久就要在A股上市了——“我的小袄是穿上了,你们担心自己过冬的问题,不要担心我过冬的问题。”

“华远是个老警察了,我们早就不在乎宏观调控,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应对。”任志强和宏观调控的故事从华远与万科的对比开始。

华远VS万科

“华远去年的净资产回报率是63%,万科连续几年都只有16%左右。你说谁棒?”

“万科是城市住宅发展商,是造QQ车的,它只能在住宅一个产品上想办法,因为别的它不会。”听口气,任志强完全没把这个国内地产龙头企业放在眼里,“非住宅18层以上的楼它基本上没盖过,商场它也没盖过,其它产品基本上都不会做,或者做一个失败一个。”

华远呢?任志强将之喻为百货商店,大众写字楼、商场、别墅,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有;而万科是沃尔玛式的大卖场,快速拷贝没有太多产品的创新。

在任志强看来,自己的这种多产品发展策略,可以尽量化解宏观调控的影响。他认为,万科的消费群体是白领中下阶层,因此受银行贷款政策的影响大;而华远的消费群体却是白领人群,甚至是金领。 

商业地产是任志强给华远布局时一个重要的棋子。1984年华远就开始了西单商业区的改造,宁可卖公司股权也不卖土地产权,是华远的一个原则。因为在他看来,现在土地供应越来越紧张,应尽可能多地持有可以增值的商业物业。从西单华威大厦文化广场到今天的盈都沃尔玛,他给华远制定的目标是,商业出租物业的利润占比达到40%。如果有可能,任志强还想做住宅物业的长期出租,这样获得的稳定租金甚至比卖楼还要高。

而这一切,都是以强大的资本能力为前提的。说到资本市场,任志强又是底气十足,“华远是国内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企业,万科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我给铺的路。”

任志强回忆说,虽然万科早在1991年就上市了,但华远和华润合作后,五年融到了5亿美元,借助资本市场迅速超越了万科。1997年,王石主动找了任志强,认为万科原大股东不行,希望其收购万科。任志强飞到深圳后,却赶上换领导班子,新一任党委书记不同意被收购,他带着支票又回来了。

从1993年开始了宏观调控后,国内的房地产企业经历了数年的全行业亏损,任志强却是春风得意的。在华润收购了华远51%的股份后,华远于1996年在香港上市,任志强也成为年薪700万的职业经理人。从1996年到1998年,华远每年的利润和销售都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1998年,华远销售额达到45亿元,成为国内房地产公司的老大。

但当最终华润成为万科的大股东后,华远却于2001年和华润分手。万科借助华润这个实力雄厚的大股东迅速增资扩股,2007年销售额达到523.6亿元,是华远的10倍。

 任志强:我不同意是冬天

任志强依然不服输,“华远地产去年的净资产回报率是63%,万科连续几年都只有16%左右,和我差三倍。你说是我棒,还是他棒?” 

老任VS小潘

“媒体都说我老骂潘石屹,为什么他还愿意跟着我混?跟着我能学到东西,能赚着钱。”

任志强和宏观调控的故事还和另一个人联在一起——“小潘”。

当年那个在任志强眼里连“七通一平”都不懂就要搞房地产的潘石屹,如今已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而且2007年还在香港上市了,拥有的财富用任志强的话说,“败几辈子也败不完。”

但任志强依然一副老大的姿态,“媒体上都说我老骂潘石屹,我骂他为什么他还愿意跟着我混?因为跟着我能学到东西,能赚着钱。”

这又是一句大实话。任志强和潘石屹的三次合作,都与宏观调控有一定关联。在2004年“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首创置地集团董事长刘晓光问任志强有没有缺钱的时候,他老实地回答:“通常是宏观调控了,就把地往潘石屹那里一丢。”

就在3个月之前,刚在H股上市的潘石屹缺地缺项目,上市受阻的任志强缺钱,两人一拍即合,于是,潘石屹宣布以24.4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华远旗下的“SOHO北京公馆”和“光华路SOHO2”两个项目的100%权益。

据说,在发布会上任志强就表现出悔意。他没想到的是,仅在一个月后,证监会就同意了华远借壳SST幸福上市的请求。

《英才》记者向任志强求证时,他眉毛一横,“我用它拿了更多的地,开发了更多的楼盘,我的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了。”接着,他又甩起自己的长项:列数据。华远7个多亿的净资产,50多亿的销售额,这得转多少圈?万科260亿的净资产,销售额却仅是华远的10倍,“到底谁有本事?”

任志强的数学功底确实不错。2004年初,他向潘石屹转让了尚都国际二、三期,很多人不理解。几个月后,任志强对外宣布,华远地产全面收购了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东华广场项目,用尚都10多万平方米的“粮票”换取了东直门80万平方米的“粮票”。那次交易的背景,正是国家连续出台从土地储备、银行贷款等多项政策,防止房地产过热之时。

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则发生在国家首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1993年。当时,小潘找到任志强,买下了后来万通新世界(15.57,-0.31,-1.95%,吧)的那块地皮。而他们的后两次合作,草签的协议一次是写在烟纸盒上,一次是写在一张废纸上。

“这说明我有诚信,我是个好商人。”临了,任志强还不忘自夸一下。 

一个人VS一群人

他进入的是房地产这个行业,因此他更多的是得到了四处飞来的“板砖”。

当“拐点论”被炒得沸沸扬扬时,任志强随手翻出北京市1月份土地出让价格表,不厌其烦地向记者一一列举各块土地以高于底价两三倍的价格成交,甚至拿出计算器,算出通州区某块地皮地价5700元。“如果公众知道这样的数据,他们还敢观望不买房吗?”任志强两手一摊:“可惜我们没有能力向外公布。”

在《任人评说》这本书中,任志强曾经感叹:“人的一生最难的是能留下些可以被记录的痕迹。”他有不少雅号——“任我行”、“地产总理”,这些都与他经常发表类似“我只给富人盖房”、“房地产就应该暴利”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有关。他发表的这些言论也许就是他想留下的痕迹。

对数字的惊人记忆力、法学硕士培养出来的逻辑能力,再加上多年对房地产理论的实践积累,使得任志强在任何场合的辩论中都不甘于下风。

不过,强硬的态度、直白的口吻,往往让多数人因为反感而忽视了他所说的内容。而任志强这种挑战权威的性格也许早已养成,只不过他进入的是房地产这个行业,因此他更多的是得到了四处飞来的“板砖”。

“这没有任何道理”,是他的一句口头禅。而每一次调控,引发的不仅有各个房地产企业的敏感神经,还有任志强那好斗的嘴和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95194.html

更多阅读

任志强:大时代的“主人翁”

     冯仑在为任志强《野心优雅》写的序言里,说在任志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大时代最典型的人物面貌”,这典型人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口气大”:“说的都是大词,操着总理的心,满口大话语、大概念、大理论、大道理。”这恰与郭敬明的

任志强:二套房是个糊涂的概念

任志强 华远集团总裁全世界的住房改革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制定的,中国所有的有关住房的文件也是以家庭为单位制定的,香港的法律更加明确的认定非家庭的个人无权向政府申请住房的保障(因病残老等失去劳动就业条件的除外)。英国、美国、香

任志强:房产税即使合法也需要先合理

任志强 华远集团总裁 董藩教授写了篇《国务院或地方政府开征房产税(物业税)均涉嫌违法》的文章,从“立法法”的角度就立法程序及权限分析了国务院或地方政府无权就征收“房地产税(或物业税)”立法。我原则上同意董教授的分析,更赞成

任志强:不能按市场规律治理企业

在资金链紧张时期,华远上市遇阻,出售不成,只好将两个项目转卖给潘石屹,但随后却峰回路转,上市获批,任志强连呼后悔。而面对王石攀珠峰,潘石屹拍电影,任志强则说自己只是个“拿着钥匙的丫鬟”,政府让我怎么办就怎么办。   2007年9月28日证

任志强:招拍挂是房价飙升的罪魁祸首

  “目前土地市场只有‘招’,根本没有‘拍’和‘挂’。”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在接受网易财经专访时表示,目前政府在土地供应数量不足,核心区域地块更是少之又少,政府这种土地供应的方式迫使地价不断飙升。  前日,由观点地产新媒体主

声明:《任志强:我不同意是冬天》为网友给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