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广东省惠阳地区机械局电子科分离成立"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它用做进口电子产品贸易积累的资金,与香港商人一起创办了全国最早12家合资企业之一的"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录音磁带。这就是TCL的前身。
当时的创业者没有想到,这个当时注册资本只有620万港元、员工不到300人的小工厂,26年后居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和主流移动通讯产品供应商之一。2007年上半年,TCL的总资产已达到185.8亿元。
现在的人们也很难想象,1981年,TCL创业之初、开始做磁带业务时,还只是一个租借仓库来生产的小作坊。1985年,内地与香港合资的"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成立,生产按键式电话机,并初创"TCL"品牌。1989年TCL电话产销量在中国同行中跃居第一,成为"中国电话大王"。1993年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把握产业发展的每一个机会,是TCL迅速壮大的主因之一。如果单凭录音磁带、电话机,肯定不会有今天的TCL。1992年,TCL研制生产大屏幕彩电,投放市场便一举成功,并反过来向小屏幕延伸,短短三年内TCL王牌彩电已跻身内地三强。1998、1999年,TCL又先后切入电脑、冰(箱)洗(衣机)、手机、空调等领域。其中,TCL手机业务到2002年底已连续三年营业额增幅高达263.3倍,成为TCL继彩电之后的第二大主业。
而在TCL快速裂变的背后,新体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从1997年开始,TCL集团实施为期5年的"授权经营、增量奖股"的体制改革,成为惠州市首家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试点企业。1997年TCL的净资产仅为2.43亿元,2002年授权经营协议到期时,TCL的经营者们已因经营业绩突出而连年得到股权奖励,惠州市政府持有TCL集团的国有股也从100%下降到58%。
2002年,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引入东芝、住友等多个国际战略投资者,使TCL集团从国有控股企业转变成多元投资主体和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也为TCL整体上市埋下了伏笔。2004年1月30日,TCL集团通过吸收合并"TCL通讯",整体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
上市让李东生为首的TCL经营管理团队,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千万甚至亿万富翁。持有TCL集团5.59%股份的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上市当天的股票身价已超过10亿元。上市更壮大了TCL的资本实力,为其大胆的海外并购创造了条件。
其实,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TCL已开始"走出去"。两年后,TCL自有品牌正式进军海外市场,1999年它在越南成立了第一个海外分公司和海外工厂。五年后,TCL进入全面国际化的阶段。2004年,通过并购重组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阿尔卡特手机业务,TCL缔造了全球最大彩电企业之一的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TTE)和世界主流移动通讯产品供应商之一的TCL阿尔卡特移动电话有限公司(TA)。
"蛇吞象"式海外并购,注定不会一路平川。2005、2006连续两年的巨额亏损,让TCL尝透了国际化的艰苦卓绝。尤其是欧洲彩电业务,更成为"重灾区"。汤姆逊转让出来的CRT电视业务事实证明是一块"烫手山芋",欧洲彩电市场不久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平板电视过渡,TCL并购汤姆逊之后不得不面对内部整合与外部行业转型的"双重挑战"。
沉重的财务包袱到2006年年底已让TCL净负债达4.5亿元。严峻的现实令李东生深刻地意识到TCL的内功还不够深厚,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持续发展的根本,TCL必须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延式发展。2006年7月,以李东生发表《鹰的重生》一文为起点,TCL启动了一场企业文化的内省式运动,直至2007年"TCL--创意感动生活"的品牌内涵及企业发展思路的重新梳理,TCL显然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2007年上半年,在结束了亏损的欧洲业务之后,TCL首次实现当期扭亏;其彩电业务的主要载体"TCL多媒体"通过发行19.5亿股供股筹资7.8亿港元及向德意志银行发行1.4亿美元的可换股债券,也大大缓解了财务压力。TCL还计划增发筹资14亿元上马液晶模组项目。这个CRT时代的巨子,正走出亏损的泥潭,全力打造平板时代的新优势。本报摄影记者/王恺
很难想象,TCL创业之初,员工不到300人的小工厂是靠租借仓库来生产的小作坊。26年后居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和主流移动通讯产品供应商之一。李东生也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