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请看,兄弟二人中,最终,谁砍的柴最多、而人又最轻松呢?当然是那个懂得在上山砍柴前,一定要先把刀子磨亮的人了。
可问题是,有时候,我们可能连刀子都没有。就算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可手上没有刀子可磨,那也就没办法了。这个时候,咱们要想砍些柴来烧火,就只能死打硬拼地去用手攀折了。所以,在原始状态下,当创业的条件非常地不成熟时,往往反而是最笨的办法占了上风。这也就说明,聪明地创业,不一定处处都能放光彩,在无法施展聪明才智的时候,艰苦奋斗反而成了主流力量。
在我们圈子里,就有这么二位高材生。他们俩,都是清华精仪系的学生。毕业后,二人都从事技术工作。据说,二人手中都有不错的专利,所以,二人都决心辞职下海,去独立开创公司。但二人所走的路子不同,最终,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不同。其中,有一个比较有经济头脑,他觉得创业不一定要经过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完全可以通过融资来解决问题。只要拿到了风险投资,那么,公司就可以一下子来个高起步、快速地发展了。所以,自从开办起公司以后,他的主要精力,就用来写可行性分析报告,以及写创业计划书,然后,通过各种关系去找投资公司洽谈。因为托熟人搞关系需要请客吃饭,所以,还没等到项目做起来,他就已经背了不少的债了。同时,因为天天忙着搞公关,所以,技术上倒反而疏忽了。而公司因为没有其它的日常经营项目,所以,也就亏损累累。等到好不容易跟一家投资公司挂上钩时,他的技术已经过时,而他的公司也已经快倒闭了。投资公司一看这情形,觉得他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估计他没有经营能力,加上他也根本没有真正操纵起来,所以,最终都没有给他投资。这么折腾了几年后,他终于心灰意冷,关闭了公司,重新去一家外资公司上班去了。
而另一个学生,他觉得不管有没有人为他投资,他都得先艰苦地做起来。所以,他就放下清华生的架子,去承接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项目。曾经一度,因为忙于做这类谋生的小项目,他都没顾得上去摆弄自己的专利产品。可随着业务的不断开拓,他所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好几家客户单位,通过与他的合作后,都感觉他为人不错、技术也挺高明。于是,就动员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来联合办公司。到这时,他才把自己的专利技术拿出来,跟大家讨论联合做专利项目的可能性。几个客户一看,感觉这项专利确实很有前途。于是,大家一合计,就共同出资,开始正式投产这项专利技术产品了。而在谈判过程中,他本人也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所以,大家在合作过程中,都很融洽,也很成功。因为他所占的技术股的比例太低,他还曾经为此被前面那位同学嘲讽过。当时,前面那位同学还没有倒闭,也正在跟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洽谈合作事宜。所以,一听说他只占5%的技术股,就嘲讽他没本事。可五年后,他们都三十岁了时,前面那个已经倒闭了,重新去人家公司上班打工了。而后面那个,却通过五年时间的辛苦积累,终于有了自己的200万原始资本,加上他始终在这个领域中奋斗,所以,在业内也混出了小名气,有了自己的人脉关系。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五年中,他又搞出了好几项专利技术。于是,他就去跟风险投资公司洽谈。风险投资公司知道他在这一行中干得很出色,所以,就爽快地给了他一笔3000万的投资。从此,他就真正成为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迈出了创业的关键性一步。
在谈起这二人的经历时,我们一帮校友都争论不休。这是不是就等于说,艰苦奋斗比聪明地创业还要重要呢?其实不然。从表面看,似乎是后面那位同学的艰苦奋斗,让他有了好的结果。实际上,还是表明了他比前面那位失败的同学来得聪明。他聪明到底聪明在哪里呢?分析一下,大家就会明白了:
他聪明就聪明在,他懂得什么时候要艰苦地奋斗,什么时候要聪明地创业!在没办法聪明地创业时,就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就是前面那个失败的同学所不知道的。
所以,尽管“磨刀不误砍柴工”是对的,可当你手头上没有刀子可磨时,你是抬着头、等着人家借给你刀子呢?还是先自己用手攀折起树枝来呢?依我来看,能够做到“借鸡生蛋”、“借刀砍柴”,固然是好事。可如果你一味地指望能够从别人手里借来鸡或刀,那可就是坏事了。因为天下还没有一个人,愿意将手中的鸡或刀,借给一个只知道抬着头等候、而却不知道行动的人!所以,那些真正聪明的创业者,往往都能以适当的方式,来向投资公司展示自己艰苦奋斗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