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是震荡股市的定心丸,对于股民、基民来说尤为“稳妥”。但最近理财产品零收益却闹的沸沸扬扬,理财产品甚至出现了负收益。那么究竟是谁导演了理财产品的“零收益门”事件呢?
就在浦发理财产品零收益纠纷烟雾尚未散尽之际,几乎波及银行系的理财产品纠纷硝烟又起。投资者、银行、媒体、学者等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再次齐聚暴风眼。分析人士纷纷表示,如果全球资本市场继续恶化,银行理财未来或将再度陷入“无米之炊”境地。
在部分中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之后,外资银行也步入其中。东亚银行推出的“利财通”系列1号(简称“利财通”)陷入亏损泥潭。截至2月中旬,该产品的参考价格已较发行日亏损了60%以上。除此之外,多家银行的多个理财产品遭遇“零收益”、“负收益”,使银行在客户中的形象面临考验。其中,投资者抱怨较多的是,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还存在诸多不足。
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这样的情况最近竟然屡屡发生!继浦发银行〔股吧 行情〕出现零收益理财产品后,许多网民在各理财类网站、论坛上爆出数种零收益的理财产品。面对零收益的理财产品,我们是否应该多一份冷静呢?
也许有人还在怀念打新理财产品的颇丰收益,同时,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自己的打新股产品,使得前期银行申购新股产品将叫停的传言不攻自破,但是证监会对于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仍然带着政策不确定性。此外,2008年初,大盘跌跌不休,新股不论在中签率还是首日涨幅上都不理想,银行申购新股产品的收益明显不如去年。试问,在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双重阴影下,银行申购新股产品还能走多远?
近日,记者接到多宗读者投诉,表示一年前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为零。记者发现,今年1月份开始,各家银行陆续公布了去年推出的各款理财产品收益。多家银行的多款挂钩型理财产品收益率均为零。这让很多投资者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
我国理财产品在诞生时赶上了一个绝佳的时期。从2005年开始,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大牛市,也成就了理财产品的辉煌。2007年各大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都剧增。工商银行〔股吧 行情〕200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为1000多亿元,而2007年这个数字是2500亿元,增加约150%。招商银行〔股吧 行情〕在2006年发行理财产品规模只有300多亿元,2007年即将突破1000亿元,增长达230%。但目前理财产品却遭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银行理财产品具有收益和风险适中、保值能力强的特点。但要取得利益最大化,还是应该避免下面几个几个误区:
1.不能只关注收益率,还有关注理财产品周期,以及产品的投资方向更重要;
2.预期最高并不一定是最终收益率高,要看产品是属于什么类型。预期最高收益率5%,实际有获1%收益率的可能;
3.只买保本保收益的产品有人认为这是关键,实际上这不全面。债券类的理财产品,虽然不写明保本保收益,同样风险较小;
4.不敢买无预期收益产品实际上有些产品预期收益率只是估计值,如新股申购产品,只是一个预期收益率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