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现的零收益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投资者改善理财策略,建议银行加强投资者教育,并强调指出,如果投资者教育跟不上理财市场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投资者与理财机构两败俱伤,最终损害的是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
银行理财也需组合投资
对于目前市场凸现的银行理财风险,本报
采访了第三方独立理财公司的专业理财人士,他们给投资者的建议是,不妨进行一些组合投资,以尽可能地分散风险。
对于部分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接连出现“零收益”事件,玖富理财公司副总经理陈理行建议说,“结构化的理财产品相对风险较大,尤其是挂钩同方向的同涨或者同跌的产品,以及挂钩单一行业的理财产品,这类的品种风险会更大一些。因此投资者在进行选择理财产品时最好进行一些组合投资,配置较高风险理财产品时不妨也适当地配置一些低风险理财产品,以多元化组合方式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据他介绍,目前市场上风险相对较低一些的理财产品有投资黄金类的以及投资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多个品种。而结构化的产品风险较大,需要仔细分析产品设计的杠杆原理。
加强投资者教育刻不容缓
对于近期频频出现的零收益事件,西南财大理财和信托研究所有关专家积极地建议指出,加强投资者教育刻不容缓。同时强调,如果投资者教育跟不上理财市场的发展,结果只能是投资者与理财机构两败俱伤,最终损害的是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据分析,目前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理财观念不够成熟,缺乏理财知识,盲目追求理财收益等。这种情况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投资者教育尚未全面、有效地展开。
一般投资者在购买此类结构型理财产品时,是无法完全看清产品结构的,如果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不主动分析收益和揭示风险的话,加上银行技巧性的宣传,投资者往往就认为产品预期收益率就是到期收益率,对理财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不会有充分的认识。
理财零收益早有祸根
记者了解发现,早在2007年6月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研究已经显示,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对于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的预测,有夸大之嫌。这一特征透露出,今年陆续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令投资者最终产生巨大的心理失落,其实已经被早早地埋下了“祸根”。
据了解,中国社科院此前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针对2006年的约500余只产品(占2006年发行数量的一半左右)进行了收益和风险的评估。其中指出,“系统评价的汇率挂钩和利率挂钩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同银行公布的预计最高收益率,相差很大。”又指出,“挂钩产品在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其复杂的结构,这使得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银行公布的预计最高收益率与其预期收益率的较大差值,正反映了这一点。”
这份调查研究的最后结论指出,“从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评价结果看,其预期收益率远低于银行公布的预计最高收益率。这说明,部分银行的部分产品有夸大收益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