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类趋向战略: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行动框架(一)



一、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企业需要“非类趋向战略”作为理论指导

1.西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逻辑

2.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西方企业战略理论在整体上存在框架性缺陷

3.企业类型高级化(或产业链位置)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根本性战略维度

二、战略目标定位:用主体类型定位弥补传统战略定位模式的不足

1.企业主体类型

2.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企业主体类型及其结构

3.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应该把创新型企业作为主体类型目标加以战略定位

三、战略手段:通过业务模式的连续升级实现产业地位的快速提升

1.业务模式的连续升级是非类趋向战略的基本手段

 非类趋向战略: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行动框架(一)

2.不同企业类型有不同的业务模式

3.避免“死亡曲线”,向高级业务模式升级

四、战略过程:四大管理议题左右进程

1.汇聚基础要素,变异资源特质

2.定制商业环境,建立价值新秩序

3.重塑组织模式,构造多级能量循环

4.整合管理体系,操控复杂机体

华为从技术创业型企业起步,发展成为有核心技术和大规模工程实施能力的世界级产业高端企业,从一种企业类型成功跃迁为另一种高级企业类型;联想试图通过收购方式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然而最后却只能战略撤退;海尔成为了世界级家电制造企业,虽离索尼、松下等还有很远距离,但却遭遇发展的天花板……。华为何以成功?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后何以陷入困局?海尔成功发展到今天之后为何会战略迷失?最终,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思路指导我国企业向创新型企业类型转型,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主体层次和产业地位?

近几年,为了促进企业产业地位的提升和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审定了几百家国家级和省市级技术创新型(试点)企业,目的是促进它们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企业类型发展和转变。但根据我们的研究,如果缺乏对管理创新的强调和有效的战略理论指导,这类企业也同样会遭遇战略转型的失败。

现有战略理论的主体成分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实践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企业并不适合,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战略理论。从任务和功能角度看,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以来的企业战略理论整体上可称为是“同类竞争战略”,根本上是满足处于产业链相同或相近位置企业之间竞争需要的,而缺少或在主流上不需要“非类趋向战略”——满足从产业链低端企业主体类型向产业链高端企业主体类型转变需要的战略理论。而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恰恰是“非类趋向战略”。 相当长时间以来,我国企业几乎是亦步亦趋的学习运用西方企业的战略理论,长久下去,只会将我国企业整体上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成为永久性的世界工厂,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战略必难实现。

在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长期实践和研究基础上,本文拟从战略目标、战略手段和战略过程三个方面,对“非类趋向战略”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为我国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提供行动框架上的参考。

一、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企业需要“非类趋向战略”作为理论指导1.西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逻辑

西方企业战略理论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的思想认识上:关于发展的认识(发展战略)、关于竞争的认识(竞争战略)、关于发展战略形成方法的认识(战略方法)和关于发展战略实现手段的认识(战略手段)。发展战略理论经历过四个阶段:古典战略理论阶段、有限多元化发展战略理论阶段、目标市场积聚战略阶段和核心化发展阶段;竞争战略理论有两个阶段:传统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和核心竞争战略阶段;战略方法理论有两个阶段:战略规划方法理论阶段和过程化形成方法理论阶段。战略手段是发展战略理论的实践化,在战略手段的强调上与发展战略的阶段性具有很强的对应性,四个发展战略阶段依次强调的战略手段是:生产效率与全球化、兼并重组、市场细分和定位、技术创新。西方企业战略理论在整体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以发展战略为主线,可以更整体的认识它们,参阅“附文1:西方企业战略的理论与阶段(概略)”。

西方企业战略理论在根本上都是西方企业实践的反映,它们的出现都有典型的西方企业实践背景、问题意识和适用条件:

古典战略理论是对工业化前期企业实践的反映,与50年代以前企业开疆扩土式的欢腾局面相对应。该时期市场存在大量需求空白,除少数西方国家,其它众多国家是纯粹的消费国和原材料输出国,在此情况下,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考虑发展问题自然也就是新产品提供问题和新市场拓展问题,即安索夫矩阵的两个维度了。

有限多元战略理论是工业化中期企业实践的理论反映,是50年代-70年代企业发展受到发达国家体系内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该时期,存在大量市场空白的局面已经不存在,aihuau.com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纷纷取得成功,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市场争夺和原材料争夺局面渐趋激烈,在所有领域上进行全面开花式的发展已经不可能了,必须在考虑市场吸引力时还要考虑企业的实力,将发展资源有效的、相对集中的投入到更有利的产品方向上去。

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期,西方国家体系内的企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现(如亚洲四小龙国家),进一步构成对他们的竞争威胁,典型的是日本汽车对美国汽车业的冲击。有限多元化战略已经不够了,还需要对市场作进一步的重组,于是目标市场集聚战略出现了,同时,满足竞争需要的竞争战略在80年代也出现了。

|!---page split---|

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时代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兴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增多,且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加入到对传统工业品和消费品市场的国际竞争中,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传统业务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典型的是IBM这头大象开始遭到全方位的攻击,几乎倒下。有限多元化发展战略、目标市场集聚战略以及针对具体业务的竞争战略,仍然不能解决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空间严重压缩和恶化的状-爱华网-态。在这种背景下,核心化发展战略理论被提出,并激发出了西方企业的极大想象空间和实践热情,其中,IBM在总裁郭士纳的领导下,业务模式升级到集成和服务领域,退出其它没竞争力的一般业务领域,蓝色巨人在浴火中实现了重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92699.html

更多阅读

投资迷局中的财富未来(一):直面中国,投资迷局

投资迷局中的财富未来(一):直面中国,投资迷局珍园文化   赵梅阳在世界的版图上,只有中国这块最难为投资者看懂,中国进入投资迷局的混沌时代。为此,笔者将撰文四篇,分别为:直面中国,投资迷局;聚焦全球,高端消费;共赢珍园,玉品人生;创新模式,财

工业企业战略:施耐德电气的中国化再造(下)

施耐德的广告投放与本部搬迁,还只是它们中国化战略的小试牛刀。施耐德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并购二字,这个从断电器起家的电气行业下游企业,通过频繁的产业链并购,终于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能效管理平台解决方案,从而高调地进入世界一流能源

工业企业战略:施耐德电气的中国化再造(上)

  施耐德,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一家生产电梯的跨国公司,每次逛商场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发现scheilder的字样,由于拼法很像德文,所以到今天还有不少人认定它是一家德国公司。直到今天11月胡主席访法期间亲临法国施耐德的卡罗斯中心时,很多人

物流配送:当下服装品牌的竞争关键(一)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但同时服装生产企业也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众多服装企业也在探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新途径。现代物流依靠其强大的信息网络,专业化的运作模式,高效率的配送系统和

非类趋向战略: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行动框架(七)

3.重塑组织模式,构造多级能量循环O类企业是中国特色的企业类型,与T类企业有相似性,但资源、尤其是政府关系资源和传统市场资源比其更丰富。O类企业转制后着力产业化发展,理论含义是趋B或趋A发展。但绝大多数没有处理好科研与产业结合

声明:《非类趋向战略: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行动框架(一)》为网友櫻之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