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单身族群主要集中在有文化、有实力的中产阶层。他们是自我享乐的代表,为了享受生活而主动选择单身。比起已婚人士,他们热衷消费,淡看储蓄,并且自我意识极强,对目前的单身生活也是感觉良好。
“未来中国社会的单身率可能会稳定在30%左右。”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的左晓斯研究员如是判断。如今的“单身潮”,早已超越个人生活方式与社会学研究课题的范畴以外,单身族群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正在悄悄但有力地改变着现实商业世界。这种以“单身”为诉求点的商业模式及形态将指向何方?“单男”、“单女”的钱又到底应该怎么赚呢?
单身商机从何而来
最近,《新周刊》杂志联合搜智调查机构进行了一次名为“中国单身报告”的调查。他们从京、沪、穗、深、蓉等16个具有代表性城市中抽取了1024个有效样本,经过分析发现,其中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场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消费或聚会等社交消费,为未来做储蓄保险的只有5.4%。这表明,现今的单身人群非常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的生活。尤其是月收入7000元到2万元这一档次的“金领”,在这些方面的数据更是高于其他人群。
根据调查结果所作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现今的单身族群主要集中在有文化、有实力的中产阶层。比起传统观念中长相、经济双重困难,生理或心理上有双重缺陷的“被动单身者”,思想观念上的颠覆性变化是他们最为显著的特征。他们是自我享乐的代表,为了享受生活而主动选择单身。比起已婚人士,他们热衷消费,淡看储蓄,并且自我意识极强,对目前的单身生活也是感觉良好。
大众媒体在描述这个群体时经常使用诸如“高学历、高收入、高压力;工作忙、有情趣、有期待”这样的词语。而这些群体性的特征,也正是欲在“单身经济”浪潮中淘金的精明商家最值得留意的地方。
单身经济日益红火
如上文所述,单身商机具备的种种特征需要现实的商业世界中一一找到对应的落脚点。由此,这种新经济形态想要不红火都难。
现在我们所说的“单身经济”概念,其实源自西方经济学家F.T.McCarthy 2001年在《经济学人》上最早提出的“单身女性经济”概念。在F.T.McCarth y眼中,“她们是广告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媒体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独身而且收入不菲,她们是最理想的顾客。与其他阶层相比,她们更有花钱的激情和冲动,只要东西够时髦、够奇趣,她们就会一掷千金。”五六年过去,这样的论断基本上没错,只是对于具有相似特征的男性来说显然太狭隘了。因此,“单身经济”摘掉了“女性”的帽子,无论衣、食、住、行,娱乐、社交、“充电”、养老,它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仅从比较成熟的产业来看,在房产领域,去年,上海一个包括500余套单身公寓的楼盘,打出“忘掉悲伤,忘掉他,开创新生活”的广告,短短数周便告售罄。销售方称,购房者中三成以上是22岁到25岁之间的单身女性。在宁波,某单身公寓宣称“连牙刷都准备好了,您只需拎包即可入住。”在40平米的空间内,家具、厨卫用具一应俱全,开盘仅一个月便卖出3000多套。无锡的长江国际花园推出100多套单身公寓,平均售价远高于无锡的平均房价,但前来购买的人却很多,很快就已经出售超60%。这些单身公寓的共同特征是,面积在四五十平方米,虽然很“玲珑”却“五脏俱全”,房型充分考虑到单身人士的需求,通常采用开放式设计,封闭的卫生间、敞开式的小厨房跟客厅、卧室连为一体,以凸窗代替阳台,而且基本都经过了精心装修。
调查显示,单身公寓的购买者大多在市中心上班,收入稳定,生活节奏快。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很高,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拥堵的交通和不完善的郊区生活设施上;他们同时具备很强的分期偿付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希望打破“结婚买房”的定律。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公寓,无疑是“我单身,可我过得很好”的直接宣言。
另一方面,适合这种单身公寓的家具和家居用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从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宜家的火热已持续了将近10年,算不得新鲜了。据宜家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设计团队人员“哪怕是已经结了婚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处在单身状态,这与我们的消费者习惯很接近。”而现在无论在上海、北京还是广州,宜家在单身族心目中的地位已非不可动摇。来自日本的“芬理希梦”、博采各国设计之长的“依力诺伊”等品牌都以精致便利的生活哲学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势头。
小排量汽车是单身族群又一项较高消费。虽然,不见得人人都能拥有动辄二三十万的甲壳虫、MINI Cooper,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型小轿车对于单身族已是可望也可即。这些小车尽管空间小,配置却并不潦草,由于单身车主们更习惯将它们当作绝对的私人空间,他们会更注重个性化的定制,希望给爱车添置特殊的装备,比如昂贵的影音设备、个性化的轮胎和方向盘等。因此,这些车的“二次装修”率一般都很高。
单身族在日常购物方面也有着与已婚人士迥然不同的喜好,这一点在7-11便利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为什么开在老式居民小区的7-11往往生意平淡,而开在繁华写字楼区的却人流爆满?因为它既不同于普通大超市的亲民,也不同于屈臣氏那样以五彩缤纷的游乐场氛围来讨小女孩欢心。它的货品和陈列都是一样的简洁明快、实用贴心。现烤面包、现做快餐、健康补给品、酒水,随手采撷便构成了单身人士小资化的健康生活。
“富矿”当前如何开掘
其实,在上述这些已发育得较为成熟的市场之外,单身经济仍有许多大大小小尚待发掘的“富矿”。只是如何开掘,显然需要更多的巧妙心思。
Just Gold和Just Diamond分别是香港镇科珠宝集团旗下的纯金和钻饰品牌,在这两个姊妹品牌创立之前,一般消费者对钻石的印象多是名媛阔太的专利,或是结婚订情时的礼物,而纯金饰品更被视为“祖母级”、“老掉牙”的代名词,难以打开年轻市场。Just Gold和Just Diamond甫一面世便打出“买给自己的珠宝”的旗号,凭借突破传统的产品设计和现代化的行销策略,定位于流行,定价策略合理,终于成功建立起深受现代女性认同的品牌。它们的忠实“粉丝”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独立、有主见、却不失女人天性的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
如今的时尚杂志竞争空前激烈,许多拥有国际名刊版权合作优势的杂志尚且惨淡经营,《M ISS单身志》作为一本纯粹的本土时尚杂志却为何能脱颖而出?原因无他,全在于精准定位带来的成功区分度。这本杂志最初的定位是年轻女性综合生活刊物,而同类刊物在国内市场可谓命途多舛,相当难讨广告商的欢喜。这两年,先后有《Meimei》、《Seven teen》停刊,《瑞丽可爱先锋》转型,连“时尚”大旗下的《CosmoGirl娇点》也淡出了市场。而《单身志》却正是因为找准了“单身女”这一似乎司空见惯的市场空白,并且在内容和封面上持续做强做大这个概念,才得以吸引到一拨忠诚读者,获得生存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单身产业的延伸似乎更为重要:毕竟这种自我中心的享乐生活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似乎很难找到根基,在保持单身的过程中,一些人厌倦了,最终还是选择婚姻生活。因此,单身潮终究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单身族群并不是顽固的偏执狂。往单身的前方眺望,上海的“钻石王老五征婚网”就是一个由成功单身人士自己创办的高端婚介网站。比起那些诚信与素质不敢恭维的街头婚介所,这样的网站显然更得“金领”单身男女的信任,在中国婚介产业的大蛋糕上不怕找不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最后,市场的空白同样吸引人。尽管单身一族没有家庭的负担,对于储蓄不是很在意,但这恰恰是聪明商人可以大做文章的“蓝海”。由于单身一族全部的经济来源就是自己的工作收入,而高负荷的工作正日益透支着他们的精力和健康,所以,强调“生活保障”和“风险防范”概念的商业保险,以及以教育、养老为核心的理财险种应当正是“想他们所想”的对口产品。将这些概念发扬光大,这就无疑是一块值得下大力气培育的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