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台湾农之乡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一钟,是在近日从福州到北京的飞机上。他一直“伏案”工作,泛黄的联络本上,满满地记录着人名、联系方式、事件要点,并用不同的标签分开区域:北京、厦门、广东、台北、高雄……
他全神贯注,整整100分钟的时间里,完全不受外界干扰,甚至没顾得上接空乘递来的水。直到完成工作,才抬头看看窗外。
留着标志性胡子的黄一钟,看起来很严肃。他告诉记者,此行北京谈完业务之后,就要马不停蹄地赶回福建,到厦门参加食品博览会。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台湾农民,游走在两岸,做着小本生意。”他笑道,小胡子微微颤动,“把台湾最甘甜的水果输送到大陆来是我的理想,现在已经实现了。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希望在大陆培育出真正的台湾水果。”
这个谦虚的台湾“农民”,在大陆已经有厦门、北京、宁波3个台湾农产品批销中心,在13个城市设立销售点,日均销售水果5至10吨,节假日日均50吨。
“我希望有一天,能在300多个大陆城市都设立台湾水果专卖店。”黄一钟说。
从进军大陆市场至今,黄一钟的水果事业经历了一番波折。2005年,国台办宣布台湾部分水果可以零关税到大陆销售。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成为黄一钟和他300多位台湾同行的第一个据点。因为这里有“小三通”的便利。
当年5月18日,黄一钟第一个将台湾水果引进到大陆市场,拉开了台湾水果在大陆南北销售的序幕。
当时,台湾水果需要经过香港、日本等地转运到大陆。“最快也要6天才能到达,水果又是特殊的商品,过了15天保质期后,不得不整箱整箱地扔掉。”黄一钟说。
一次面对1200多箱烂掉的水果时,他流泪了,“这分明是在摧毁果农付出的心血。”当时,和黄一钟一同“登陆”的台湾果农,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唯有他坚持留了下来。
“因为我对大陆市场始终怀有信心!”他没有放弃对台湾水果销售渠道的探索。他一边经营水果业务,一边利用时间到清华大学进修EMBA学位,全面提高了个人营销素养。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随着大陆对台湾水果检疫准入范围的扩大、免征关税及通关便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实施,福州、厦门、上海等地也陆续举办台湾水果展销会,台湾水果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喜爱,在大陆一度形成热销局面。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黄一钟创立的“农之乡”水果得到消费者认可,打出了品牌。“我坚持做品质。台湾水果的培育之本,是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引入传统的精耕细作中。”黄一钟说,他不仅仅把台湾最甜美的水果卖到大陆来,也要将台湾的农产品种植理念引入大陆,让大陆也能种出优质的台湾水果。
现在,在厦门、北京、宁波,都分布着黄一钟的“农之乡”水果种植基地。他申报的厦门“台湾农产品大厦”建设项目正在审批,如果获批,大厦将成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产品展示交流中心,聚集两岸400多个农科所、312家农会的精英。
“这样,可以帮助更多台湾农民在大陆行销农产品;也能让大陆需要台湾农业经验、技术的人,有一个寻求合作、技术支持的平台;同时,我还会邀请台湾农科所专家、台大农科系教授届时到大陆定点办公,介绍台湾农产品培育技术。”黄一钟说,他希望海峡两岸真正共享资源、合作双赢、共同发展,进一步推进两岸农业贸易和科技交流、合作。
随着两岸基本实现“三通”,黄一钟的水果可以从台湾本岛直航到大陆了。“这使运输成本减少了三分之二。台湾水果真正要‘平民化’了。”黄一钟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