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曾洗碗当厨师给妻子赚学费



 “那一年半的时间,我是中国社会大学博士速成。这段经历,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同甘共苦’,也明白了什么叫做‘颠倒黑白’。”施正荣所说的“一年半”,是指2003年底到2005年中无锡尚德创业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那段日子。

  在此之前,他是回国创业不久的太阳能博士,在此之后,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美国纽约交易所,身家一两百亿的施正荣也有了“中国新首富”的称呼。“这中间的故事那可多了,等过几年我可以写一本书。”今天的施正荣说起那段日子,依然一脸感慨!

  留洋书生回国创业

  2000年年初,施正荣告诉在澳洲生活多年的家人,自己准备回国创业的时候,老丈人首先提出了疑问:“你一介书生,你也想创业,你知道这里面水有多深啊?”

  “什么乱七八糟的,有那么复杂啊?”施正荣脱口而出。自从1988年从上海到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留学之后,十几年间他一直在研究太阳能科学,此时的身份是澳洲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技术董事,对于技术之外的世界,他了解得并不多。

  花了一个礼拜时间,施正荣用中文一口气写了一份210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了归国考察之旅,有点像春秋战国时那些饱学之士周游列国,寻找“伯乐”的样子。后来的施正荣不太愿意细说当时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拜会了哪些要员,遭遇了什么礼遇,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最终留下他的是无锡市政府,“其他地方的事情,说出来不太合适!”

  在无锡当地的一次论坛上作了一个关于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报告之后,施正荣便被无锡市政府领导看成“千里马”留了下来。当地政府甚至动用了行政影响力,为施正荣准备创办的“尚德”公司拉来了“小天鹅”等八家股东,总共计划投资600万美金,施也拿出了自己在澳洲的两年薪水40万美金,加上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2001年5月,“尚德”宣告成立,业务是生产太阳能发电组件。

  “一切进展都很顺利,我自己都在想,啊,怎么就这么顺利啊!”尚德开业的时候,施正荣特地将自己的恩师、世界太阳能权威马丁·格林教授从澳洲请了过来,一方面可以为自己撑门面,一方面也有点向老师展示成果的意思。

  接下来的情况,并没有施正荣预感得那么顺利!

  艰难历程读懂社会

  “现在大家很好理解太阳能产业了,尚德刚开始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政府把几个股东拉过来,大家可能感觉那几百万美金有点要打水漂的。”施正荣很快面临一个致命的问题,公司虽然已经“宣布成立”,但股东们的出资掏得并不是很痛快,以至于厂房建设、设备购置也都进展缓慢,甚至于很快连员工工资都成了问题。

  “从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我都带头只拿四分之一工资。”这段日子,对今天的施正荣来说,已成了光荣的革命历史,但在当时,很多员工动摇了,“我从澳洲带回来的一位博士也走了,这一下子更多人都觉得我不行了,连自己带回来的人都跑了。”

  另外的难题来自文化上的不适应。决定创业之后,施正荣曾经对在国外还是国内创业进行过比较,最后觉得自己还是比较了解国内的文化,于是决定回国,但他很快发现,离开了十几年的故乡,自己其实也不是很了解,“说好了要商谈一个项目,坐下来了不说事情,先喝酒,喝好了再说,那一开始感觉是有些别扭的!”

  最近,有人给施正荣写了一本书,把他早年的经历,创业的艰难都给搜集了出来,书稿到了施正荣手里便给压了下来,“尚德毕竟走过来了,现在要学会用一种阳光的心态,去看待过去的经历,很多故事说出来不好!”

  具体的故事、具体的人施正荣不愿意提,但一番感慨却是少不了的:“从2003年底到2005年年中,这一年半时间,我可以讲,我是中国社会大学博士速成,对中国那些至理名言,理解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以前在中学小学学到的那些成语,原来只是记住了,并没有理解,现在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天时地利人和’,什么叫‘任重道远’、‘同甘共苦’,什么叫‘颠倒黑白’。”

  施正荣认为这段时间自己成长很快,“从一个比较天真的学者,一下子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男人,知道社会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资本市场扬名立万

  实际上,回过头来看,虽然施正荣自感历经艰难,但相对而言,尚德的发展还是相当顺利的。2002年,经过一年多筹备,尚德顺利投产,第二年,便实现了90多万美金的盈利,同时开始成倍扩产,到了2004年,尚德已经获得了近两千万美元的利润,2005年达到了5000万美金,刚刚过去的2006年,预计可以获得一亿美金的利润。

  不过,施正荣的扬名天下,是在2005年底尚德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后,随着尚德股票的持续飙升,施正荣的个人身家也在几个月之内向两百亿人民币逼近,当大家将眼光投向这位留洋博士之后才发现,太阳能科学并不是他唯一的知识,对资本运作规则的娴熟运用,在这场科技财富传奇中同样不可缺少。

 施正荣:曾洗碗当厨师给妻子赚学费

  如前所述,尚德成立之初,施正荣依据现金和技术入股,持有公司25%的股份,之后经过一些公司奖励,股份有所提高,然而在尚德上市之后,大家却发现,施正荣持有的股份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到了46.8%,这中间经历了一场涉及境外机构贷款介入、风险基金注入、国有股退出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戏法,最终的结果是原来国有投资者获得十几倍的收益套现退出,境外机构贷款方取得成倍收益,风投们拿到自己想要的原始股,整个游戏的总导演施正荣自己则摇身成了尚德的最大股东,大家皆大欢喜,尚德也顺利上市。

  “我花了十个月时间,在研究资本里面的东西,这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的一个游戏,”施正荣感觉自己现在在资本市场上也是专家了,“给其他企业当个顾问没有问题。”现在,施正荣另外一个身份是纽交所“国际顾问”,这个职务全球只有30位。对于国内的后来者,施正荣提醒,资本这个游戏要玩得好,需要一个很强的实体支持着,那样就会玩得锦上添花。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从小到大,施正荣和商业一直没有直接的关系,留学澳洲十几年,他的身份也一直是太阳能研究专家,但短短几年之间,这位科学家却成功创办了一所全球著名的企业,自己也变成了“首富”,这里面有何秘方?

  施正荣解释:“知识分子创业,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技术不是唯一的,往往搞技术出身的人都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但搞企业要把市场放在第一。一切为了市场,一定要有盈利,要克服那种臭老九的清高习惯,整合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有人说我在国外搞的是第二代技术,回国生产的是第一代产品,这就对啦!”

  施家养子感恩遇上好人家

  随着百亿身家浮出水面,“中国新首富”桂冠不期而至,“施正荣”的大名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实际上,施正荣本姓陈,出生后不久便被施家收养,和许多养子养女们命运多舛不同,施正荣遇上了一个好人家,开始了自己十分幸运的一生。

  贫穷让他从小被抱养

  1963年2月,施正荣出生在江苏省扬中市。“这是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很多家庭吃不饱,穿不暖。我很自然地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施正荣回忆道。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养大一个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施正荣的亲生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无助、无奈。施正荣的命运不得不过早地面临了选择。

  施正荣告诉记者:“其实,我原本不姓施,而是姓陈。”原来,和施正荣一起来到世上的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

  “因为自然灾害,家里非常贫穷,无法同时养活两个孩子。而我的养父母家刚出生的一个女孩却因疾病夭折了。所以,我就被送到施家,由他们抚养长大。”施正荣说。

  “因为两家离得不远,所以在我五六岁就大概知道自己的身世,到十岁就很清楚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跑回原来的家,也从来没有埋怨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事情都是迫于无奈。”

  事实上,施正荣不仅没有怨悔,对施家反而充满感激之情。“养父母对我非常好,甚至超过他们的亲生孩子。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不管家庭有多拮据,养父母都全力支持我的学业。没有他们,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

  “家里两个人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爷爷,一个是母亲。”说起爷爷,施正荣满脸幸福,“他解放前就是帮助寺庙理财的人,很有经济意识。他从小就告诉我,‘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那时候不让做买卖,但是他还是能找机会在附近几个县做些小生意,所以家里经济一直都挺好的,印象中我就没有挨过饿。”

  对于母亲,施正荣更多的是尊敬:“母亲对人特别好,那时候家里附近有一些外地来的工人,过年过节的时候,母亲就把他们请到家里一块吃饭,这是很少见的,平时帮助别人她也总是很舍得,这让我长大了以后很懂得要和别人分享。”

  无锡尚德上市之后,施正荣很快拿出了几千万元成立了一个基金,取名“施氏家族慈善基金”,以示对施家的感恩之情。

  发奋读书走出小地方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家乡的江边,看着远方一座又一座大山,我总是在想,江的对面是什么?是村庄,是大山抑或是另一个世界?不知道,但很想知道。”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施正荣说,“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走出扬中这片狭小的天地。”

  除了好奇,施正荣走出去的另一个动力是“穷则思变”。施正荣回忆道:“和绝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一样,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农村里插秧种田。清晨出门劳作,日落而息。天天在泥地里摸爬滚打,又饱受蚊虫叮咬,滋味非常难受。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走出这片小天空。”

  有动力,更有聪慧,施正荣的学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1979年,当中国恢复高考两年后,年仅16岁的施正荣就顺利考上长春理工大学。

  对大学生活,施正荣用“简单”两个字给概括了。“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业,施正荣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六点半去跑步,四年如一日。风花雪月的日子,离这位年轻人非常遥远。

  “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学习英语。当我学习数理化感觉很疲惫的时候,只要翻开英语书籍,就会觉得全身轻松。英语是我枯燥学习中的最好调剂品。”成绩优良,英语优秀,1983年,施正荣顺利考上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

  出国也曾洗碗当厨师

  1987年,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出现在眼前。“那个年代,国内的机会远没有现在多。我希望有机会出国,希望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愿望强烈地刺激着施正荣,而这也成为了他再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

  得益于扎实的英语学习基础,施正荣参加EPT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抓住了出国机会。1988年5月,施正荣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进修。

  施正荣认为自己绝对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笑着说:“好不容易出国了,首先要赶紧把老婆弄出去。”于是,这个一直做学问的“学究”一到周末,就一改研究员的样子,穿得西装革履地到处去找工作、去赚钱,目的就是给妻子赚够学费。

  施正荣跑到日本餐馆用“纯正”的日语说:“初次见面,多多关照。”———那是他仅会的一句日文。

  除了勇气,还有实践,为了能挣到足够的钱,从不烧菜的施正荣,硬是学下了厨师证书,做起美国菜;在国内习惯深居简出做科研到深夜的施正荣,也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到咖啡馆连续洗碗16小时。

  一番艰辛后,1989年,施正荣顺利地把妻子接到澳大利亚,一家人重新团聚。

  偶遇名师闯出新天地

  毕业以后,施正荣希望能够继续深造。“一开始想进物理系,但当时那个实验室因为资金不足,没有能力再接收新成员。一次,无意中看到广告,说电子工程系要招兼职研究员,我立马跑去应聘,可实验室已经招满人。但对方很热情,还是让我参观了实验室。”

  恰恰在几乎绝望的时候,新的机遇出现了。“有人介绍说二楼的马丁·格林教授要招人。”

  毫无顾忌和胆怯,施正荣立刻跑到马丁·格林教授实验室,并敲开门。“出来一个高大英俊、风度翩翩的教授,着实把我震住了。”施正荣向马丁·格林教授讲明前来拜访的目的。“一开始,他并不想要我。但我告诉他,我只是想找兼职工作,只想再深造时,他同意我留下了。”施正荣自我评价说:“也许,我的性格中就是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师从这位全球太阳能权威后,施正荣开始从事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他的专业也开始彻底转变。多年的辛勤奋斗、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让施正荣倍加珍惜当时的机会。

  施正荣没有浪费这个宝贵的机会。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获得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博士学位,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上攻读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博士生。

  1995年,以马丁·格林教授和施正荣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实验室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并成立了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当时,我是公司的科研主管,并参与公司的管理经营。”

  施正荣在主持研究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开发研究期间,在国际杂志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

  “在参与经营过程中,我也开始充分意识到成本问题、市场化的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关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给我以后创业都带来很好的警示作用。”

  -富豪轶事

  两兄弟走出“双胞胎轨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家庭中,如果能出一个留洋博士,那已是非常了不起。但家中同时出现两位赴海外求学的孩子,那更是让人称绝。而巧合的是,1988年,当施正荣前往澳大利亚求学时,他的双胞胎哥哥也恰好在同一年,背起行囊前往美国求学,主攻生物学。

  据了解,施正荣的双胞胎哥哥名为陈恒龙,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留在美国发展。对于兄弟俩出色的表现,施正荣笑笑说:“小时候,我们从不一起读书,但我俩的成绩都很好。也许是基因的原因吧。”据悉,受施正荣事业成功的影响,陈恒龙一家也决定回到国内发展,并已在上海开设公司。

  闲暇时爱唱几段锡剧

  虽然施正荣不是出生在无锡,但他对锡剧有一种独特的爱好。“在中学时代,我就经常担纲男主角的表演角色。我喜欢唱锡剧,也酷爱京剧。”施正荣说。据悉,目前尚德艺术团就是一支锡剧艺术团,由施正荣担任团长。空闲的时候,施正荣喜欢到艺术团唱上几段锡剧。

  施正荣告诉记者:“我国有很多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很可惜很多都丢失了。我常常想,如果有一批投资者能够帮助组建商业化艺术团,并为他们创建一种商业模式。那么,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够绵绵不绝地延续下去。我希望能以有限的力量为文化产业做出点贡献。”

  福星高照施正荣

  虽然施正荣一再强调自己的成功来之不易,历经十多年的技术积累,经历“社会大学”的残酷考验,但不可否认,相对于绝大多数同行来说,这位四十多岁的科学家富豪一路走来,确实是福星高照。

  出生没几天,施正荣便因为家庭贫困被送到了施家。骨肉分离,这件多少带着些悲剧色彩的事情,在施正荣身上却变成了喜事。这是一户好人家,爷  爷有经济头脑能挣钱,家里十分殷实,父母勤劳善良,宠爱孩子,即便是后来有了自己的几个孩子,却依然将养子视同己出。更重要的是,施家重视教育,一路支持施正荣读书。

  高中毕业,赶上恢复高考第三年,16岁的施正荣顺利考入长春理工大学,四年之后,又顺利进入中科院上海光学研究所读研。毕业参加工作刚刚两年,遇上单位有两个出国名额,施正荣参加考试,正好得了第二名,得以游学澳大利亚。

  留学一年期限眼看就要结束,施正荣几经巧合,敲开了一位叫马丁·格林的太阳能教授的门,对方正好需要一位光学研究方面的助手,施正荣第二天便拿到了留在澳洲深造的邀请书。更重要的是,马丁教授是全球太阳能科学的权威,施正荣一不小心投奔在一代名师门下。

  回国创业,施正荣遇上了一个难以想象的保姆式政府。这个政府先号召当地的8个国企,一块给施正荣创办的尚德公司投资600万美元,在尚德羽翼渐丰准备到海外上市的时候,又号召国有股全面退出,为风投让路,也大幅提高了施正荣个人的持股比例。

  尚德的产品面市不久,德、美等国先后出台相关法规,全面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太阳能电池市场因此暴增,面市不久的尚德产品技术先进,价格优惠,使其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之一。登陆纽交所的尚德,也成了资本市场追捧的新能源概念股,市盈率高达五六十倍,远远高于在纳市的中国网络股,也因此成就了施正荣的近两百亿身家。

  他是旅居澳大利亚的世界顶级太阳能科技专家。他用四年的时间,成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进行了产业化。企业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已经入籍澳大利亚的他被“错误”地挂上了“中国内地首富”的桂冠。他———就是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博士。

  1963年2月,出生于江苏扬中。

  1983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

  1991年,以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

  1995年,任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技术董事。

  2000年,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CEO。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

转自:京华时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92107.html

更多阅读

施正荣:在保护中开发是很重要的开发原则

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地产与旅游主题论坛于3月20日上午在海南三亚举行,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做了发言。以下为施正荣发言观点撷英:   我们必须要做到有序利用的原则,开发旅游资源不单要估计到当代人的经济发展,更要

施正荣:低碳经济与绿色创新

新浪财经讯 由《创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09年创业家年会于11月22-23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隆重举行。此次创业家年会的主题为“一亿中流:大地商业之路”。新浪财经作为独家门户网站支持对会议进行视频直播。图为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

施正荣:发展光伏新能源产业

施正荣:把发展光伏新能源产业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   光伏新能源产业在很短时间内形成和完善了光伏产业链。   目前,江苏光伏产能在全国占有半壁江山,占全球的20%;浙江、上海、江西、河北、四川、河南、重庆、青海等省市区域板块快速

施正荣:光伏产业依然很冲动

访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   张翼   编者按   光伏产业,扑朔迷离。到目前为止,两种观点仍然在对抗、莫衷一是:有人说新的泡沫正在积聚,尤需警惕;有人说产业尚在回暖通道,何言泡沫?   作为光伏产业领军企业,无锡

施正荣:“将来我想当教授”

 我们提问的话音刚落,施正荣哈哈一笑,放松地靠向沙发椅背,“将来,我更多地还是想做个教授。”   身为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纽约交易所代码:STP,下称尚德)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的施正荣,拥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

声明:《施正荣:曾洗碗当厨师给妻子赚学费》为网友小土豪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