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所在小城的华人圈子里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轰动。一般来说,住在美国中西部一个十几万人口小城里的中国人,大多数是工程师、会计师、研究员或是教授等专业技术人员。每天朝九晚五为大公司打工,晚上回家做家务、管孩子,周末上教堂、朋友聚会等,日子简单而忙碌。
最近,我们的聚会常常讨论的是一位迥然不同的、到小城来投资的中国房地产商。
第一反应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如今不像从前,华人来美国做学生打工讨生活了。在一番风起云涌的感情之后,一丝疑问也不禁涌上心头,为什么到我们这儿来?美国之大,有的是华人聚居地,为什么要投资到我们这个偏僻的白人占大多数的小城?
不久,在一个聚会上我终于见到了这位中国房地产商老孙。老孙50多岁,饱经风霜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老孙曾经在中国南方一个中型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上打拼了十几年。“年头最好的时候,我一年能卖掉500多套房子。”回想当年,他意气风发。
为什么到美国来呢?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很成熟了,钱也不是那么好赚呀。“我觉得中国房地产不好做了,价格高、有泡沫了,普通人都买不起了,我就想离开了。于是到美国来玩,跑了很多地方。直到来这儿看我的侄女。我一看,好山好水,人少又安静,第二天就安排去见房产中介,看了两处就买下一块地。”
原来老孙在冲动之下买下了背山靠湖的60英亩(相当于24万多平方米)玉米地,才花了65万美元。“比国内的地价便宜20倍。”难怪老孙有点激动。土地是买下了,可是要熟悉美国各种错综复杂的法律规章,把这一片玉米地开发成独门独户的别墅,再卖出去,老孙还是有点忐忑。毕竟老孙英语说不来,对美国也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正好老孙的侄女婿是金发碧眼的美国人,经过侄女以情以理的动员,侄女婿辞了工作,专门给老孙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
虽然有些冲动,老孙还是对中美两国的房地产开发作了长足的思考。老孙说,在中国做房地产很累,一年至少有300天在外面吃饭应酬。“现在,有我的侄女婿专门应对美国机构就行啦。他现在人头熟,说不定再过个两年就竞选市长了!”看来老孙用人不疑,生活轻松了好多。
话锋一转,老孙开始抱怨起了美国。原来老孙一年前买了地,进行规划论证,到政府部门申请土地转性,从玉米地变成住宅用地,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我那块地对面的小区竟然组成了一个业主委员会,对我小区的规划甚至是路的宽度都指指点点,这关他们什么事啊?”老孙说起这个满腹牢骚,“他们还问我有没有在美国开发地产的经验。”
虽然做的都是房产生意,但中美两个市场的挑战还是有所不同。老孙坚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发现,本地的房产开发小区的景观做得很不足。一级开发商修了路,把土地平整成一幢一幢别墅的地块,布下水电煤气管道等就开始卖给二级开发商。这时,多半是小型建筑商买下一块或两块地,然后雇用瓦工、水电工等完成房屋建设,再联合房屋中介进行销售。有时候小型建筑商全家都参与地产开发,父亲、儿子盖房子,母亲、女儿考了中介资格再卖房子,肥水不流外人田。当然,利润实现的前提是房屋要能卖得出去。由于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中小房地产商,他们的利润一般在房屋卖价的20%左右。目前本地的售出房屋中间价大约是22万美元。
由于本地的房屋很大一部分是由小型建筑商一家一家建起来的,此外,美国房屋都有自家的草坪和花园,因此小区的中央景观很多就被忽略了。
老孙觉得,他在中国开发房地产设计小区绿化景观的经验可以借鉴到这儿。“在湖边多种几棵树、放个假山,肯定能提高小区质量,而且花不了多少钱。”此外,老孙还比较了中美两国房地产的建筑成本。“美国的人工成本高,占建筑成本的50%多。”
同时,老孙正在筹划从中国进几个集装箱的大理石、花岗石等石材,用来装修他在美国小区的样板房。
从买地到现在一年过去了,小区还没有任何动工的迹象,老孙已经在中国美国之间跑了好几趟,还和孙太太自驾游了美国不少地方,现在又筹备着开一个中国餐馆,解决自家的吃饭问题。因为目前的投资都是用现金,不欠银行的,老孙才有这种难得的悠闲和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