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黎明到来前被黑暗吞噬”
主持人:昱辉阳光的产品跟老百姓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密切,但它在嘉兴的知名度却很高。一是因为它是浙江省首家在英国上市,后来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二是因为它这两年的发展速度跟它的名字“阳光”一样,可以用光速来形容,短短三年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硅片生产企业。不知今年昱辉又有哪些新的动作?
李仙寿:从2005年开始,我们每年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到今年年底,我们产能将达700兆瓦,销售会超过50个亿元,比去年的20亿元要增长150%。我们基本上是6个月左右建一个新工厂,现在已经着手在建第六个厂了。所以明年我们的产能还会增加一倍,达到1500兆瓦,挑战年销售100亿元的目标。
主持人:目前你们生产点在全国的布局是怎样的?
李仙寿:嘉善是我们硅片的生产基地。我们还分别在河南和四川投资建设了多晶硅厂,特别四川这个厂是国内第一条3000吨级生产线,如果它能投入生产,对我们降低成本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主持人:太阳能光伏产业这几年发展迅速,但这背后是它的原料——硅的短缺导致价格上涨迅猛,这是否也是推动昱辉阳光大规模扩大产能的主要动力?
李仙寿: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原材料短缺一直是个问题。2005年我们去国外买多晶硅是每公斤40美元左右,到现在已经涨到每公斤400美元,比石油、钢材涨得还快,所以有句话叫“拥硅为王”。但随着整个多晶硅产能在未来几年慢慢释放,供需紧张会得到缓解。
主持人:估计这样的时间会持续多长?
李仙寿:估计会持续一两年吧,因为在建的多晶硅厂非常多。我们昱辉有一个特点,就是比其他企业做得快。现在全世界能够同时大规模生产单晶硅、多晶硅的也就我们一家公司。
主持人:硅在自然界是一个很普通的资源,但为什么提炼以后作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原材料会如此短缺?
李仙寿:中国是金属硅产量比较大的国家,这本身不是问题,1公斤金属硅可能只能卖1美元以下的价格。但是为什么1公斤多晶硅能卖400美元呢?这实际上是一个提纯的问题,这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大型的化工系统,技术门槛非常高,不是一般企业有实力去做的。
主持人:昱辉阳光的战略目标是到2011年,年销售额要达到500个亿元。要达到这个目标,肯定需要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量,但光伏产业发展如此快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会不会产生一定的泡沫?
李仙寿: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个市场确实非常巨大,根据我们行业内评估,到2012年左右,太阳能发电成本会非常接近传统发电的成本,这就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把握机会,不要在黎明还没来之前,就被黑暗吞噬。所以在扩张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技术的创新,把成本做得更低一些。我们能够走到今天,关键是从综合技术讲,昱辉已经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了。
另外从经营策略来讲,我们也非常注重垂直一体化。明年我们会建一个360兆瓦产能的电池厂,往下游走。这样到明年6月,我们就能真正实现从多晶料到太阳能电池板的“全线贯通”。
“在最黑暗时期,
勇敢地说出一个特殊故事”
主持人:你原来是从下游的电池组装转到上游的硅片生产,现在又回到下游,这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仙寿:市场总是不断在变化,战略的选择也要根据市场来做。我们2001年就开始做太阳能电池板,算是中国比较早把太阳能电池卖到德国的公司。2004年德国市场规模大起来,那时候我们就发现上游原材料很难买。我就感觉可能要换一种思路,跨两步到上游的上游去,就这样进入了废硅提炼领域。
主持人:在你进入废硅提炼之前,这样的技术已经有人掌握了吗?
李仙寿:没有。这是被逼得没办法,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去尝试。做了以后送去测试,效果还好,慢慢就批量做出来了,客户也知道有这种产品,开始预订。2006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收到的预付款就有4亿元人民币。一方面说明市场确实太紧缺了,另一方面说明我们是比别人先做出来了这个东西。市场供不应求需要我们增加生产能力,但这样规模的投入,光靠预付款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我们就想到去海外融资。
主持人:你们当初的注册资本才150万美元,这么小的公司,怎么敢到英国上市?
李仙寿: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曾经也考虑让风险投资进入,但我们公司实在太小,做的东西短时间内也没有人看得懂,所以谈了好几轮人家也不肯投。这时有两个英国的基金经理建议,要不去伦敦创业板试试。
主持人:在英国路演过程中,你有没有觉得特别难以回答的问题,你又是如何说服保守的欧洲人来购买你的股票?
李仙寿:其实最让我痛苦的是35天路演下来,一二百场会议之后,感觉最终没有人听懂我讲的这个故事,也不相信到年底时我所说的公司有2亿元人民币的盈利,因为到2006年6月底公司才有几千万元人民币的盈利。甚至当我去某银行时,该银行的负责人连坐都没让我坐,只说站着回答问题就可以了,非常尴尬。所以最后能够上市还是非常幸运的。
主持人:而且募集的资金也是非常可观的。
李仙寿:对,募集了5000万美元,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在伦敦上市的公司。
主持人:海外上市除了募集资金以外,是否对昱辉阳光打开海外市场也有很大的作用?
李仙寿:应该说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股票表现特别好,在2006年的时候引起很多关注。1.5美元的发行价格,最高的时候涨到12美元,英国当初买这个股票的人都赚钱了,所以后来我们得到了一个最佳IPO的奖,并且成为伦敦创业板市值前四位的公司之一。我们今年1月又去纽交所上市,也是浙江省第一家。
主持人:当你第二次到英国,拿到最佳IPO的时候是不是挺感慨的,当初来讲故事的时候没人懂你,结果拿了最佳IPO。
李仙寿:对,特别我们还是一个中国公司,也算是为中国人争了气。
主持人:在美国的路演应该和英国完全不一样了吧?我看《亚洲商业评论》给了你一个评价,把你形容为“最黑暗时期最具勇敢精神的亚洲公司”,不知道你怎么看这个评价?
李仙寿:因为公司已经有名气了嘛,相对要好一点。但不好的是整个美国经济出现下滑,也是一个非常黑暗期。今年上半年几乎没有公司能够很成功地在美国上市。我到美国去都能感觉到投资者这种压力,精神是高度紧张。但我们还是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故事,并把它勇敢地说出来,非常自信地做出来。
“企业永远不是个人的,
做大了更不是”
主持人:资本市场的作用在昱辉阳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很多人也提到昱辉阳光技术的创新来自于团队的合作。你的管理、技术人才大都来自顶级跨国公司,这样的人才数量有多少?
李仙寿:我们公司提出来的目标叫职业化,经理层以上的干部逐渐都要实现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个职业经理人必须有跨国公司的工作背景。这样的群体可能有几十位。
主持人:为了上市进行公司架构改制,你不再是浙江昱辉的董事长,而是CEO,对于自己一手创立的企业,你却甘心放权,如何说服自己?
李仙寿:当初我们四个股东作为创始人,多次摊薄后剩下40%的股份。2005年上市前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举措,就是把董事长的位子让一个老外来担任。我们董事会里,股东只占两席,另外都是独立董事。对我个人来说,我愿意放弃掉这个职位,因为我不认为把权力放在自己手里就能把企业做好,做得好的真正原因还是自己的管理能力,企业有正确的方向。
主持人:老外董事长给公司带来的作用是什么?
李仙寿:一方面他是中英联合会的主席,在英国有一定的名望;另一方面他也做投资,熟悉很多投资者,这样投资者对他有信任。他还有很丰富的投资、管理的经验,他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我们有什么问题,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去管理企业。对我个人来说也是突破了自己,完成了一个角色转换,从一个持股的董事长转换成持股的职业经理人,把民营企业的一人独大等陋习洗掉。
主持人:你不是董事长,职业经理人也是一个很庞大的团队,那你在公司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李仙寿:一是管整体战略,方向怎么走,产能做多大。另一方面,我不断招人,天天忙着要面试人。昨天晚上12时我还在平湖面试一个做技术的高管,今天下午还要面试从澳大利亚过来的两个博士。
主持人:你的职业经理人很多都是从跨国公司过来的,你用什么方法留住他们?
李仙寿:氛围吧。我讲,一个企业如果请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可能压力太大;如果一个队伍里全部是职业经理人呢,他们变成很大的一个势力,而且文化、理念都差不多,很容易形成一个管理的氛围。另外在待遇上我们也给股票期权,让他们的收入跟公司休戚相关。
主持人:不知道你第一次创业是什么时候,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业的?
李仙寿:我原来是在电影公司放电影的,1990年下海去建筑公司。1993年电影公司缺人,又回到那里做管理,后来一直在文化系统。到2000年,是机构改革最后一年,因为电影公司是事业编制,文化局是公务员编制,这时候事业编制的人不能在文化局,又退回电影公司我就觉得没意思了,就辞职去办厂了。
主持人:你感觉两次创业,有什么不一样?对新创业者,你有什么忠告?
李仙寿:两次创业都非常辛苦。像我大学毕业去做建筑工人,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做的。
当时感觉在原单位看不到希望,所以一定要出去找点事做做。做了两年建筑工人,我就考取了建筑工程师,也能够帮人家设计图纸了。我不是那种特别安分的人,如果让我明年没事情做了,那我还不如就退休了。
能不能创业,关键的一点是不能犹豫。做任何事都有风险,过于担心风险你就创不了业。人要有这样的想法:大不了最后做工人,只要能养活自己,就不要怕。我也是从零开始,到结婚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有。等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就不会怕什么。
第二,不要怕失败,失败了没关系,只要你没有把你的钱用完,还有机会爬起来。我们在玉环创业的时候发生过一场火灾,一烧而光,几百万的积累啊。但是我也没有灰心,越到后面你会越坚强,无非从头开始。老是失败了退回去,那前面失败的成本太高了。
第三,要把企业做好,我认为还要有一些创新性的思维,一定要突破自己,放弃自己,不要有太多自我的概念。不要总以为这个企业是我的,企业自始至终都不是你的,做大了更不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