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昱辉阳光产值不到5000万,去年这个数字是50亿。目前,它是浙江最大的一家太阳能企业。
这多少有点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故事,命运之神让这个中年人在四年时间里创造了奇迹,而在这之前他曾苦苦寻找叩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4年前,李仙寿的昱辉阳光产值不到5000万,而去年这个数字是50亿。目前,他的企业注册资金达2.41亿美元,员工几千个人,是浙江最大的一家太阳能企业。
谁都没想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魔棒竟是不起眼的“废品”:李仙寿正是利用“废硅回收”,一手建立起了自己的太阳能产业王国。
废料里的核心竞争力
早在2005年,李仙寿和三个创业伙伴怀揣着掘金梦想和150万美金从玉环北上,来到嘉善姚庄这个小镇投资。
当时正值全世界的太阳能行业迎来自己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
引爆这个市场的导火线是德国颁布了绿电上网政策。这使太阳能电力从一个概念性产品变成了可被大规模使用的产品。
欧洲人挥舞着支票和订单,争先恐后采购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这除了让太阳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之外,也使得上游的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被爆炒。
“2003年,多晶硅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售价是25美元,但到了2007年,已经涨到了400多美元/公斤,还拿不到货。”浙江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说。
来到姚庄后,李仙寿决定进入产业链上游。而在这个时候,李和他的团队作出了一个让他们领先行业的选择:变废为宝,以硅废料代替多晶硅制造硅片。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英明无比。
“全球每年丢弃的硅废料和废硅片大约为6000吨到8000吨,但当时还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李仙寿说。
这让昱辉阳光的产品成本达到了令同行咂舌的地步。2005年,在多晶硅进口价格暴涨到每公斤七八十美元的时候,昱辉阳光的价格只有40美元/公斤。“当年,我们的毛利润率差不多可以达到40%。”
“危机”中大举投资
商业故事的残酷在于它永远是一个幸存者游戏。
想想通用汽车、花旗银行、摩根兄弟,它们都曾经盛极一时,最终却都难逃金融危机的噩梦。
去年之前,整个太阳能行业几乎都沉浸在疯狂的燥热中。一拥而上的企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着简单的太阳能组件的组装工作。他们从上游采购硅片,然后组装出口,迅速赚取外汇。这其中有很多就是浙江的企业,而原先他们仅仅从事布匹或鞋子的生产。
用最简单的逻辑来判断:如此容易的事情必然不能持久。
金融危机的到来,更是加速了国内太阳能行业的优胜劣汰。长城证券出具的一份报告说,2009年-2010年,全球多晶硅产量可达10.7万吨,而需求则徘徊在5.6万吨左右。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噩耗。目前多晶硅的价格已经从400多美元掉到了100美元/公斤左右。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有近350家光伏企业倒闭歇业,其中大部分是太阳能组件企业。而浙江太阳能协会统计的数据则是,浙江有一半以上太阳能企业停产。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增项目筹集不到资金了。
这个时候,李仙寿足有骄傲的资本。对资本市场着了迷的李仙寿没有停住脚步,继2006年在伦敦交易所创业板市场上市,2008年1月,又登陆纽约纳斯达克,这一次募集的资金是1亿3千万美元。在浙江还没有哪一家企业,能有这样的魄力和勇气。昱辉也因此被《亚洲商业周刊》评为“最黑暗时期最具勇敢精神的亚洲公司”。
上市之后的昱辉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跻身于全球硅片生产商前三名行列。“如果我停产一天,估计全世界很多太阳能企业老总都要跳起来了。”李仙寿说。
一切布局都是围绕成本展开的。
危机四伏的光伏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扩大产能,以规模和成本取胜。
手上握有大笔现金的李仙寿决定自己投产多晶硅项目。昱辉决定在四川瑞能投资26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的项目。这是目前浙商在四川投资的最大的一个项目。
李仙寿说,电池和电池板主要成本就是在硅片,有了四川多晶硅厂,昱辉生产硅片成本将由每片2美元降到1美元,届时发电成本也将降低到每瓦0.2欧元,跟德国高峰时期火力发电成本相当,未来市场潜力无限。
产业帝国雄心勃勃
这个市场曾经一度出现“拥硅为王”的说法,即“谁拥有了多晶硅原料,谁就获得了市场和高额利润”。即使在最疯狂的2007年,全球多晶硅产能达到3.6万吨,需求仍然超出了产能,达到了4.5万吨。
当前,昱辉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并通过多轮资本运作,解决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在向产业上游延伸的同时,昱辉又盯上了下游产品。
由于昱辉控制了光伏产业的核心资源硅片,向下延伸是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松下、三星、LG三巨头控制了全球PDP模组60%以上的市场份额,采取的就是纵向整合的发展模式。
“我们在宜兴收购了一家太阳能电池企业,今年年底,要把这个企业的产能扩大到200兆瓦。”而在收购前,这家企业的产能仅为50兆瓦。在6个月里,李仙寿要来个“脱胎换骨”的手术。
类似这样的收购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我要去看不少的企业,他们都有卖掉的意向。”李仙寿坦言,过不了几年,整个中国从事太阳能生产的企业不会超过20家,更多的都将会被兼并重组,形成具有国际声誉的企业。
显然,昱辉阳光已经把“技术”和“品牌”奉为了开拓疆域的利器。在昱辉阳光的太阳能版图里,一个从涉及金属硅的采集到下游电池组件的生产帝国也正在形成。
延伸
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
“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储藏最丰富的材料之一。自从19世纪科学家们发现了晶体硅的半导体特性后,它几乎改变了一切,甚至人类的思维。20世纪末,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硅”的身影和作用,晶体硅太阳电池是近15年来形成产业化最快的。
中国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起步于1958年,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先后引进了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使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个小厂的几百KW一下子提升到4个厂的4.5MW,这种产能一直持续到2002年,产量则只有2MW左右。2002年后,欧洲市场特别是德国市场的急剧放大和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横空出世及超常规发展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示范效应。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2007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188MW,同比增长293%。中国已经成功超越欧洲、日本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在产业布局上,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态势。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太阳能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