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邱继宝的豪迈不同,蔡开坚的霸气里藏着一种内敛;与阮积祥的健谈不同,蔡开坚的话语里透着一种木讷。但中捷公司的创始人蔡文昌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5年前刚交接班时,我认为自己只比蔡开坚差‘一万八千里’。但5年后我才真正发现,原来我和蔡开坚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
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他是如何把一个家庭作坊打造成上市公司的?蔡开坚总结出来的模式是:第一,得益于中国改革开发大浪潮、大形势的推动;第二,得益于世界缝纫机产业动荡、调整商机的触动;第三,得益于中捷人坚定、执着、奉献精神的鼓动。
走进中捷公司,扑面而来的处处是这种“中捷模式”。“中捷”的创业史就是蔡开坚抓住机遇不断扩张与技改的历史:5年内,把公司建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集团化公司,10年内,把公司建成国际同行业的知名企业和国内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围绕建国际知名企业、创国际知名品牌为目标,“努力改善人类服饰文化”。
人才等于财富
中捷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汪明健最近特别高兴。他不仅获得了公司40万元股票的股权,而且就要结束夫妇两地分居了。他说,中捷今年准备斥资为员工建造公寓,计划给他安排一套三居室。说这话时,汪明健喜上眉梢,对公司充满了憧憬与感激。
这是中捷公司人才观的一个缩影。如果说我国缝机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话,那么最终体现的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如何突破人才瓶颈?蔡开坚说:“对人才而言,他最需要的是事业的平台,而‘中捷’则可以以不断发展的事业给予提供;但是,平台不仅是事业的平台,还是人才‘演出’的舞台,而且更是供人才竞赛争雄的擂台。”
蔡开坚还记得,为了使公司走出人才困境,创业之初,他就以四分五厘的高息从民间借贷,保送四名素质较好的高考落榜生到大学学习。对于优秀人才,蔡开坚经常采取“三顾茅庐”、电话邀约等办法,真诚相邀。一些重要的人才招聘会,蔡开坚也亲自带队,奔赴省内外招聘人才。不少人才为他的真诚所打动,千里迢迢来到“中捷”,加入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
迄今为止,中捷公司已经从全国各地聘请专业技术人才数十人,分别将他们放到重要的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潜能。目前,中捷公司的中层以上干部中,有一半是外来人才。在技术型人才方面,“中捷”更是不惜巨资聘请了缝纫机行业内最知名的德国与日本的专家加盟从事研发,获得了30多项国家专利。优秀的人才使“中捷”产品始终与国际一流产品同步,及时赢得市场。
其实早在几年前,中捷公司就制定了“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吸引人才,给予优惠的待遇和宽松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采用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重用人才”的人才战略方针,始终把人才引进、培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如今,“中捷”仅研发中心就有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人员6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外国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1名、博士生3名。该中心已被认定为省级缝纫机研发中心。
品质铸就品牌
对于品质一词,蔡开坚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美好的人,他的身上往往具有多种好的品质,比如慷慨、谦逊、礼貌等等,正因为这些好的品质,才造就了一个完美的人。企业和人一样,只有其本身具备很多种好的品质,才会是一个卓越的企业。”而中捷之所以成为卓越的企业,正是因为他本身有着许多方面的优秀品质。”
在生产方面,中捷积极推动新产品开发,每年以销售额的5.2%,并借助上市募集资金的渠道,先后投入近2亿元用于研发与技改,开发了14大系列260多个品种的工业缝纫机,并逐步发展成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