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辍学,17岁学木工,21岁从浙江东阳远赴甘肃,改革开放之初率先下海……从一个毫无背景的小木匠,到在官场、商界长袖善舞、顺水顺风的亿万富豪,张国芳只用了不到30年。35年来,张国芳急剧增长的财富,以及引发兰州官场地震的行贿数字,几近完美地诠释了一个浙商西部淘金的光荣和梦想。
6月5日,在兰州国芳百盛大厦的9楼的办公室,甘肃浙江企业联合会秘书长李原,并不愿向时代周报记者多谈当年的这一官场地震。“张(国芳)会长被确定没有问题,那次事件只是兰州当地官员的一场斗争。”
“行贿门”引发官场地震
张国芳,甘肃国芳工贸集团公司董事长、甘肃省浙商联合会会长,曾以9.5亿身家跻身胡润中国富豪榜第91位。
2004年5月,张国芳突然被中纪委带走协助调查。在向中纪委提供的一个账本中,他详尽记录了向兰州官员行贿的情况。由此而来的“行贿门”,引发了兰州市一场史无前例的官场地震:原兰州市市委书记王军、原市长张玉舜、原副市长杨在溪、原市规划局长殷吉平、原市委书记秘书张强等官员纷纷落马。
张国芳等几个浙商被有关部门请去“协助调查”,这让一些在甘肃投资的浙商顾虑重重。“现在做生意,免不了和官员打交道;而和官员打交道,免不了某些潜规则,除非他不想赚钱”,一个浙商如是解释。
疑虑,随之就是暂停投资,甚至撤资。2003年,浙商在甘肃落实项目投资25亿元;2004-2005年,浙商联合会原计划往甘肃联合引资50亿元。但实际上,当年浙商在甘肃的实际投资,剧减到10亿元。与此同时,与张国芳有关的甘肃各地项目大都停工。这些项目,涉及金额达10亿元以上。
据知情人士透露,迫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压力,当地部分官员给调查组“打招呼”,而甘肃省高层多次到中央汇报相关情况。
最终的结果是,2005年初,张国芳被认定涉嫌虚假注册名为兰州国芳置业有限公司的中外合资企业,骗取税收减免560余万元。随后,张国芳被解除限制,恢复自由。
从小木匠到亿万富豪
西部甘肃,成就了张国芳淘金梦的光荣和梦想。
1954年,张国芳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虎鹿镇锦溪村一名普通教员家庭。12岁辍学,17岁拜师学木工。1975年,在老乡的鼓动下,21岁的小木匠张国芳来到甘肃定西。
在定西的木匠生涯,20多岁的张国芳已经充分展现自己的精明和灵活。除了木活“精细、轻便、式样新颖”,他还会不时给大客户送去从南方带来的大米等礼物,来加强生意关系和合作。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国芳正式下海。一间5平方米的铺面,除了经营眼镜和磁带,里面还摆上两台扎沙发套子的缝纫机。正是这个小店,使张国芳积聚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据张国芳的一名徒弟回忆,“那几年张国芳年收入达到八九万元。”
1984年张国芳承包城关油漆厂,专门为厂里包做沙发,包工不包料、按件计酬。
1986年,张国芳自立门户,打出定西杭州沙发厂的牌子,并请来六七名亲戚帮忙,工人达到50来名。一年后,他就赚到了50万元人民币。
1992年定西地区决定设立南川经济开发区,并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张国芳把积攒的300万元全部投进,两个月时间就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取名定西杭州家具有限公司,以生产西湖床垫成名,成为开发区10家工商企业中唯一的一家私营企业。据1994年在该厂担任厂长的史杰介绍,当时张国芳的厂子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成为定西最大的民营企业。
1994年,张国芳将发展的触角扩展到兰州,办起了兰州国际精品家私城。就在西湖床垫和系列家具走红之时,张国芳已经盯上东方红广场;并于1996年秋向甘肃省有关部门交上“建设兰州东西部合作广场”的报告。
1998年,张国芳在兰州市中心地带的东方红广场东侧建购物广场,将一块公益用地变成了商业用地,而按既定规划,兰州市政府原计划在这里建一座国际博览中心,作为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兰交会)的一个永久性主会场使用。
建设时,张国芳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张国芳免费取得土地使用权,甘肃省与兰州市财政各支付6000万及4000万元建设资金作为国际博览中心5-8层的建设资金;其中政府拥有5-6层产权及7-8层兰交会期间40天的免费使用权;而张国芳拥有1-4层的产权。
张国芳的精明还在于,兰州国际博览中心在建设之初,他曾将部分楼层划分为精品屋预售。建成后,张又以商场经营格局变化为由,收回售出摊位,以缓解资金问题。日后,这个购物中心曾创下日销售额500万元的纪录。张国芳,则被时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的孙英、甘肃省省长宋照肃称赞为,“东部地区参与开发大西北的先行者。”
2003年,尽管已经实现西部淘金梦、一贯低调的张国芳并不希望参加评选,张国芳还是被胡润与“欧洲货币机构投资”纳入首个中国内地富豪榜,张被统计出的财富是9.5亿,排名91位。即使在富豪榜面世后,张对来采访他的记者一概不见,除感谢之外,并希望不要报道。
从一个毫无背景的小木匠,到长袖善舞于官场、商界的亿万富豪,张国芳的奋斗、发迹史,以及各种各样的账本,书写了一个浙商在西部的传奇。
有熟悉张国芳的人称,他就是一个商人,要拿对待商人的眼光看待他,不要加给他光环。有人说张国芳的成功在于他的精明、胆大、超前意识、善于利用各种关系。而张国芳自己曾说:“最深的感觉是,和南方相比,这里钱比较好挣。这里经济相对落后,竞争对手少,只要抓住机遇,肯用心,吃苦耐劳,做什么都能成功。”
光荣与梦想的放大器
甘肃浙商会,成了张国芳西部光荣和梦想的放大器。
2000年,浙江省委书记来西部考察,得知西部浙商有百万之众,于是建议成立甘肃浙江企业联合会,作为东西部经济建设的桥梁。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后,甘肃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正式成立,成为当时第一个浙江之外的浙商企业联合会,张国芳任会长。短短3年时间,联合会的会员就达到12万,理事成员达1000多家。
浙商在甘肃几乎涉足每个行业,尤其在流通商贸、制造业方面力量突出,后又向餐饮、娱乐、房地产、建筑业渗透,在当地声名赫赫。
当年,张国芳提出,在甘浙商要加快转型,走联合化发展之路。他的建议引起了在甘浙商的响应。联合会会先后与兰州市、定西市、平凉市、白银市、武威市等各地政府招商局举行项目对接洽谈会500余次,实地考察800余次。联合会还多次配合兰州市政府赴浙江等地以商招商。
2005年,张国芳从“行贿门”全身而退后,他的一位好友说,张国芳以后的路,将会用布鞋代替皮鞋:布鞋和皮鞋一样走路,但是布鞋没有声音。
4年过去了,在公众和媒体视野中张国芳这个人基本消失。对此,甘肃省浙江企业联合会秘书长李原说,自从张国芳出来后,“现在一心扑在自己的企业发展上。”
然而,就在张国芳与外界“基本消失”的这几年,他和官方、商界的交流并没有减少。
以甘肃浙商联合会会长这个头衔,张国芳穿梭在甘浙两省政府以及全国的浙商之间,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如今,在西北甚至西部浙商中,张国芳成了长袖善舞、甚至叱咤风云的人物。
2005年,甘肃省浙商联合会确立了“四个一百”工程:邀请全国18个省的浙江企业联合组织100家以上企业到甘肃考察投资、实施100种产品转型、引进浙江当地现有的加工型企业到甘肃设办分厂100家、引进浙江企业100家到甘肃投资创业。
2006年8月,由兰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甘肃省浙江企业联合会赞助百万元承办的2006兰州全国浙商论坛在兰州举行,20多个省市的600多名浙商赶赴兰州参会,这是迄今为止浙商在省外最大规模的集会,签下了28亿元的投资项目。张国芳以此被浙江省相关部门评为当年5大“风云浙商”之一。
2008年12月19日,以“世界风、中国心、浙江人”为主题的“富铤”杯全球浙商晚会(广东省浙江商会举办)暨颁奖典礼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张国芳被授予“改革开放30年(30位)杰出浙商”奖。
李原介绍说,仅2008年,浙商在甘肃的总投资达80亿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今年还没有到统计的时候,初步估计也不会少。”
在今年1月份举行的非公经济应对金融危机高峰论坛会议上,张国芳呼吁,要不断增强甘肃浙商的凝聚力、影响力。事实上,在甘肃民营经济领域中,浙商的比重占近一半。目前,甘肃的浙江籍人口约18万,创业的工商经营户达7万余户。在甘肃的浙江企业有3000多家,年销售额百亿元,上交利税3亿多元,解决再就业人数25万人以上。2008年,甘肃浙商联合会理事单位捐款1500万元以上。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会长李宇鸿评价说,浙商最大的贡献有两条:第一条是增强了甘肃非公经济的实力;第二条是安排了大量的劳动力。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国家,这两条都是至关重要的,浙商无疑对我们的强省、富民作出了毋庸置疑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