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式:巧拼缝
典型代表:袁宝
第一桶金:人民币200万元
可效仿指数:★★★★★
北京建昊集团董事长袁宝今年只有36岁。袁幼时家境贫寒。袁自述:“兄妹五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有时穷得连衣服都穿不起,就盼着开运动会,那样就有希望获奖。上大学后,不忍心哥哥打工来供学费,便一面读书,一面帮别人推销产品,帮教授抄稿,在校园摆摊卖书,维持基本的生计。工作后,还在节假日期间内写字卖钱,那时候太穷了,不得不想办法来补贴家用。一直到后来的下海,都是为穷所逼。”袁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建设银行。为了脱贫,1992年,袁辞去“好不得容易得来”的在建设银行(601939,股吧)的工作,到北京怀柔注册建昊实业发展公司,创业资金为多方筹得20万元。
袁下海后,在资金不足,又乏门路的情况下,将目光首先瞄向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科研成果。袁认为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那些经过论证和鉴定之后就束之高阁、沉睡不醒的科研成果中,埋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袁采取苦行僧的做法,仿照推销员,先是一家一家地敲企业的门,将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名单和及其所需之技术种类记录在案,再找到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买断相关科研成果,再卖给需要这些成果的企业。
在拼缝的过程中,袁也一直留意着适合自己的项目。他很快相中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现在的名字叫做“小黑麦”,其实是一个基因工程,能够将种子基因进行排序。袁认为此技术远远高过于现在热门的克隆技术。袁相中“小黑麦”技术后,决心将之实现产业化。“产业化这个是文明的称呼,其实,当时就是租地卖种子,就是去当农民。”“小黑麦”成为袁的建昊公司所做第一个实业项目。半年后,“小黑麦”成熟,麦种很快占领全国市场,当年获利200多万元,成为袁的第一桶金。以后袁将这第一桶金善加使用,通过收购和买卖企业,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拼缝,迅速将事业做大。袁32岁时获得世界传媒集团举办的“世界创业者大奖”,为我国获此奖项的第一人。
袁的工作经历和创业经历,使其精于资本运作。袁31岁时就当上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袁目前个人身家据悉高达37亿元人民币,堪称《福布斯》漏网富豪。袁的创业手法在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可供所有创业者借鉴、参考。拼缝不仅可应用于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交流,同样可应用于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流,甚至资本交流。张树新败走瀛海威后,带领自己的一支新团队,游走于投资方与融资方之间,专做资本拼缝。张自承,数月之内,团队的每位成员就又都重新完成了一次资本原始积累。拼缝之大有可为,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张的个人能力众所周知,寻常人难以望其项背。张能做的事未必其他人都能够做。资本拼缝极其复杂。就算是张本人,亦觉得做资本拼缝太累人,在通过做资本拼缝赚到足够的本钱后,也开始谋求脱离拼缝生涯,专力于IT业投资。对于一般人来说,资本拼缝更困难,但资本拼缝做不了,其他的拼缝还是可以尝试的。做拼缝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条件是掌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