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黄埔一直是复星集团”对标”的公司之一,李嘉诚也为“星光模范生”们引为榜样。李超人从一文不名跻身为华人首富,复星创业者或许会有感同身受的地方,尽管他们的致富过程更快。
英国有句谚语说,“一盎司的幸运胜过一磅的智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记黄埔和香港置地(SGX:H78)的失误,创造了难得的“机会窗口”,李嘉诚没有错过这一盎司的“幸运”,借助于资本运作,果断出手,最终成就了事业规模的量级跃升,后来,以并购进行外延扩张也推动了复星的快速生长。
七十年代早期,位列香港四大洋行之一的和黄,因投资过速,举债过重而陷入财务泥潭,以出让33.65%的股权获得汇丰银行(HSBC)1.5亿港币注资。彼时和黄虽然财务陷入困境,但是持有大批物业,升值潜力良好,且有收益稳定的零售业务,而且,汇丰不可以一直持股和黄,因为根据香港法律,债权银行可接管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但一旦企业经营步入正常轨道,必须出售企业。和黄有成为好资产的潜质,大股东不得不出售资产,为李嘉诚的介入提供了机会。
当时,汇丰高层的打算并非售股套利,而是希望放手后的和黄经营良好,其债权人的利益可以长期得到保证。由于数次商业活动展现的能力以及汇丰董事包玉刚的游说,李嘉诚慢慢得到了认可。不过,李嘉诚主要产业长江实业(00001.HK)的净资产约在7亿港币左右,当时和黄的市值超过60亿港币,“蛇吞象”不仅需要汇丰给出一个好价格,还得有合适的财务安排,和黄才能平安落袋。
1979年9月,长江实业宣布6.39亿港元收购汇丰持有和黄22.4%的普通股,这次收购成为李嘉诚事业的一个重要节点。而这笔交易之所以实现,首先,汇丰每股转让的价格为7.1港元,相比市价有近一半的折让;更重要的是,汇丰允许长江实业分期付现,首期只需缴纳20%的收购资金(1.28亿港币)就能控制和黄。为此,和黄前掌舵者则公开评论,“李嘉诚此举等于用美金2400万做订金,而购得价值10多亿美元的资产。”
事后看,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尽管汇丰售股非常优惠,相比其1975年8月取得和黄股份的价格1港币1股,还是收益丰厚;李嘉诚入主前的1978年财政年度,和黄集团年综合纯利为2.31亿港元,入主后的1983年,纯利润已达11.6亿港元,由于汇丰保留了大量优先股,也分享了经营业绩改善的成果。
不过,就交易本身而言,李嘉诚无疑受益最大,当时香江舆论因此役将李嘉诚冠以“超人”称号,但该笔交易真正的推手是汇丰,不妨理解为是汇丰以优厚条件“投资”了李嘉诚,时至今日,汇丰仍是和黄主要的合作银行。当年的那笔交易,好似李嘉诚以杰出的财技,以小博大,但其背后的利益考量,也只有局中人自己明白。英国《金融时报》有篇文章说到,“那些对李嘉诚不那么欣赏的人士指出,关于李嘉诚的传奇故事通常会避而不谈他的婚姻和汇丰银行1979年决定将和黄出售给他的交易”。
除了善于利用“捡漏”的好机会,李嘉诚驾驭资本的另外一个关键是稳健的财务,使其可灵活择机而动。跟据香港学者郎咸平的研究,长实在收购和黄之前的1978年,负债比率只有0.4,比起当时潜在竞争对手新鸿基地产(00016.HK)0.59、太古(00019.HK)0.64的负债比率低得多。以最近5年为例,和黄的流动资产净额都在数百亿港币之巨,现金及其他速动资产往往达到千亿港币的规模。而李嘉诚能入主香港电灯(00006.HK),就是源于其大股东置地公司犯了与和记黄埔类似的大忌,周期判断失误,战线过长,财务负担过重。
1982年,香港地产巨头置地以高于市价31%的条件,完成香港电灯收购,此间,置地进行了多起大宗投资,包括以47.5亿港币,投得中环地王。1983年,香港地产业进入萧条,置地当年亏损13亿港元,负债超过100亿港元,陷入财务困境,寻求出售港灯,获取现金。李嘉诚决意收购“港灯”,其一,看中了“香港电灯”发电厂旧址的地皮,可用以发展大型住宅物业,与和黄的地产业务具有协同性;其二,则是由于“香港电灯”主要经营电力业务,盈利和收入都较为稳定,可以平滑整个“长江系”的收益。
1985年1月,和黄以较市价低13%的条件,共29.05亿港元收购置地名下34.6%香港电灯股权。按照郎咸平的数据,当时和黄的负债比大约只有0.4,而其同业的潜在竞争对手包括太古、新世界(00017.HK)及怡和洋行在内都超过0.8,在财务能力上,和黄有绝对能力把握机会。
2008年,和记黄埔一年的营收规模3483.7亿港元,盈利高达246.5亿港元,与之相比,复星的规模与盈利能力还有差距,不过,在过去不到20年的时间里,复星充分证明了其把握机会的能力,而随着上市后其财务指标获得根本好转,其产业布局的能力也将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