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红色封面的毛主席语录、有些年头的蓑衣、犁耙、穿着绿军装、带着红袖章的服务员……这一切都让我们恍若回了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包括记者在内,许多人都以为这样一家充满知青味的火锅店,应该出自老知青之手,可这里的大队长却是一个30多岁、完全没有当过知青的年轻人。
“正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很少吃苦耐劳,所以才要宣扬这种知青精神。”傅佐奉称,“知青精神”不仅帮助他从第一次事业失败的低谷中走了出来,而且也是他在金融危机中逆势扩张的“利器”。
“成功太早不懂珍惜”
“细品今日千锅全牛万道鲜肴忆苦思甜;静忆当年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上山下乡”,一走进傅佐奉的知青火锅店,就能看到这样一副对联。而并没有经历过知青时代的傅佐奉,一直拿这句话鞭策着自己。
出生在巴南一个农家小院的傅佐奉,从小就不怕吃苦。还在读书的时候,他就曾经背着野菜从巴南走到大渡口去卖,下午五点出发,第二天早上10点才能到目的地,虽然只能赚几块钱,也让他心满意足。后来工作了,每年的大年三十傅佐奉都会主动留在公司值班。
直到1998年,25岁的傅佐奉存够了2000块钱,又在老板和朋友那里借了2万块,在金岛花园开起了人生中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店——“胖子黄鳝火锅店”。
当时的火锅流行“三拖一”,荤菜三块,素菜一块,傅佐奉就搞个“二拖一”,很是火了一阵。2000年左右,傅佐奉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板。他开始不时地呼朋唤友出去玩,看中什么就买什么,成天泡在麻将桌子上……渐渐的,火锅店变得门可罗雀。
“那时还是太年轻了,成功得太早,不晓得珍惜。”傅佐奉笑称,也许是当年对知青精神的领悟还不够深。
反思一年学知青鞭策自己
2002年一整年的时间,傅佐奉都被失败的挫折感笼罩着,把生意全交给了家人,在家里反思了一年。而那时,也正是大量知青回访当年下乡的“第二故乡”的时候,随着媒体的大量报道,从未经历过知青年代的傅佐奉逐渐对那个陌生的年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懂得吃苦、珍惜,就像当年生意失败的我一样,一有点小成就就飘飘然,而比我们大一辈的人却不同,许多人都当过知青,吃苦耐劳的精神比我们强得多。”
2003年,痛定思痛的傅佐奉在一个朋友的劝说下重新走了出来,成立了一家饮食公司。2004年6、7月份的时候,他和奇火锅老板娘谢莉等重庆火锅界的“大腕”一起到北京学习,刚好那个时候北京在流行主题餐饮,准备转型的傅佐奉也准备回到重庆开一个主题餐饮店。傅佐奉当时就在想,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开一家传统的老火锅店。
傅佐奉决定,开一个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火锅店,不仅能够提醒自己不要再重蹈以前的覆辙,并且,借助知青火锅这样一种形式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不忘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当年的知青现在大多已经事业有成,正是最爱邀请老朋友一起“忆往昔”的时候,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绝对有市场。
带着“知青精神”重出江湖
为了能够打造出一个原汁原味的“知青店”,傅佐奉发扬了当年的知青精神,“上山下乡”,到以前知青曾经待过的村里去了解知青生活,收集代表着知青历史的家具,描绘知青生活的照片……还专门请来了两个60多岁的老知青来给他“讲故事”,同时也对店里的装潢进行指点。
2005年4月,傅佐奉的第一家“大队长知青老火锅”,终于在沙坪坝开业了。
“可能真的是怀旧的主题和味道对了食客的胃口,开张过后生意一直很好。”傅佐奉告诉记者,沙坪坝的第一家店开业3个月就收回了成本,这也得益于他和员工们的“知青精神”,店里的文艺宣传队长老童,为了表演出原汁原味的知青舞蹈,大冬天还穿着草鞋跳舞。
也许是吸取了第一次生意失败的教训,傅佐奉管理火锅店不再像以前一样随心所欲,而是开始了标准化管理,甚至连一锅汤底该加多少水,也是用量杯量好的。
开业近4年来,傅佐奉的火锅店越来越旺,现在,光是在主城区内就已经有了8个店,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己的直营店。
而去年的金融危机,给傅佐奉带来的“机”,远远大过于“危”。
“去年房地产市场不好,有很多做建材、装饰的老板都准备投资餐饮,想和我合作。”本来约在下午的专访,也因为一个开发商邀请傅佐奉的“知青火锅”入驻一个商业项目,不得不改在晚上。傅佐奉说,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开发商、建材商找到他想做联营,或者请他进驻自己的项目。
“今年是我的扩张年。”光是在主城区,傅佐奉就准备发展8个联营店。对他而言,有了“知青精神”,金融危机也不足为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