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两名川美大学生经营视觉工作室,6亲人入股6万元,如经营失败孩子要承担法律责任
九龙坡区杨家坪,刘籽予和谭极极在自己创办的工作室为顾客进行形象设计。记者罗伟摄
前日上午,川美大三女生刘籽予和师兄的公司开业了。家庭条件不错的刘籽予,在体会到就业的压力后,决定自己开间视觉工作室创业。为了筹集资本,她打起了父母等亲人的“主意”,父母和阿姨向她注资4万元,当起了公司的股东,持股分红。师兄谭极极也说服了3位亲人,入股2万元。但这钱可不是白给的,如果公司经营失败,两个孩子得承担法律责任,须限定时间归还亲人的本金。
对话父亲》》
在一群同学的簇拥下,前日上午,川美大三女生刘籽予和师兄合办的籽予视觉公司开张了。别看他们经营的视觉工作室只有30多平方米,但刘籽予说入股的就有8人,其中6名持有公司八成以上股份的“大股东”,都还不是外人,分别是两人的父母和阿姨。
按照公司立下的“股东章程”:6名股东从公司开业当月起,将按入股比例回收投资并逐渐分红。“他们的钱可不是免费午餐,一旦经营失败我们还得负法律责任!”刘籽予说,和很多开公司的大学生相比,两名小老板更多了份压力和责任。
富家女每月生活费400元
“我们上午9点开业,仪式预定为半个小时,6个大‘股东’都得上班不能来参加,但他们很尽职,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来督促我们立马开工揽活。”刘籽予笑着告诉记者。
20岁的刘籽予,是四川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大三的学生,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工作收入不错也稳定,“但从大一起,家里就给我订下了400块每月的生活费标准,所以要想穿时尚点,参加同学们的日常活动,我就得自己赚钱!”刘籽予说,大学三年她都在一个婚庆公司给新娘化妆,虽然辛苦但一个月能为自己挣来2000元的生活补助。
去年夏天,在亲戚的介绍下,刘籽予又去了成都一家顶级的摄影企业做化妆师,“看到电视里对就业难的报道后,我专门去了趟成都的人才市场,提前感受到了那种压力!”从成都回来后,刘籽予便决定在毕业前先创业。
家庭股份制拉父母入股
接下来5个多月时间,刘籽予赶着做一份“市场可行性分析报告”,而这些活都不是白干的,她要用这份厚达46页的报告去拉“投资”。
“父母肯定不会给我“免费午餐”。”刘籽予说,于是她想到用“家庭股份制”的形式募集资金:所有投资人在入股后,均持有一份正式的股份认定书,从公司开始经营的当月起,若出现盈利,便逐月按照其入股的比例,返还股金;本金还清后,进入分红期,各股东同样按比例分红。
尽管是“家庭股份制”,但同样在公证后,注明了若应执行人经营不善而导致股东亏损,其将在一定时间内赚钱弥补股东损失,否则同样会被追究责任。“父母不会白给钱,他们的钱我也不能白用,否则我自己就没有了压力。”
46页投资报告说服亲人
上月22日,刘籽予拿着46页的报告,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刘籽予说,这是自己长这么大,和父母谈话最紧张的一次。
“当我看到女儿从屋里拿出那么厚的资料,给我们谈入股的事,其实在那一刻我们就考虑给她入股了。”妈妈舒芥梅告诉记者,在和女儿长达2个小时的问答和商议后,他们还是提出了一周的考虑时间。
“我知道要父母同意,得再拉一个人入股!”阿姨杨萍在朝天门做服装生意多年,生意头脑早已得到家人认可。阿姨虽然肯定刘籽予的想法和前期所做的功课,但还是提出了考虑的要求。
一周后,父母和阿姨找到刘籽予,在客厅的沙发上,分别拿出了1万元和3万元的入股金。
但要顺利集资到眼前的这4万块钱,3位股东一致提出了商议后的要求:必须找信得过的同学合伙,因为一个人创业不仅风险大更容易耽误功课;必须以书面形式认定几人的股份,并罗列出返本金和分红的章程。
于是,刘籽予联系上了去年毕业的师兄谭极极。谭极极也以“家庭股份制”的模式,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和一位阿姨,募集资金2万元。
为省百元自己做窗帘
说起最后敲定的入股章程,两人与父母经历了一个3天的还价谈判,最终才敲定返还本金的具体模式。“一、首月起,若有盈利,扣除10%的下月营运金后,10%由两名执行人按四六的比例分做工资,其余80%则按照各股东入股比例如数返还……”
两个小老板还给记者拿出了财务表:化妆品购置4200元;房屋租金800元;前期宣传费1100元(注:传单800份、网站制作200元……),这些也需要向股东出示。
记者留意到其中几项开支很奇怪:窗帘:15元;沙发:150元。两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沙发是我们从市场上回收的,自己扯了块时尚的布就给制作出来了;窗帘在朝天门批发市场买的,是自己缝上去的。”就为节约这笔比市场上便宜不到100元的窗帘费,两人手上被扎出了不少针眼。
两笔生意收入6000元
“我们虽说是小老板,但身后还有这么多股东要交代,而这些股东又都是我们的亲人,所以更多了份责任感,这些钱不是白给我们的,必须学会节约每一份开支。”刘籽予说,虽刚开业,但不到一周的准备时间里,他们白天找工作室的设置地点,晚上就在网上等候客户咨询做宣传,还会拉上一帮美女同学们上街发传单。
如今,这个30平方米的工作室,已经通过网络得到了两笔生意:“算下来,我们这个月就可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扣除成本,一定能给爸爸妈妈和阿姨返钱!”
有人指责我们对娃娃太苛刻
作为“股东”,孩子的父母是如何作出这个决定的呢?记者联系上了刘籽予的父亲刘笠。
记者:你们两个家庭都比较宽裕,为何不直接给孩子钱,而选用这种方式?
刘笠:这个想法最初是孩子提出来的。但即便她不提,我们也会这样要求。我认为父母无论是否有钱,孩子都必须独立,靠自己的劳动赚钱创业。父母出资太容易,会使子女缺乏一种压力,最终导致父母的出资都变成了给孩子创业“交学费”,也打击了孩子的信心。
记者:您想到过投资的钱,最终也可能“交学费”吗?
刘笠:我们6个股东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但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也会执行股东章程,限定时间让两个孩子归还本金。
记者:有人指责过你们对孩子太苛刻吗?
刘笠(笑):持这样观点的人很多,还有人说我们对孩子太不顾情面,但为了孩子能够有成功的一天,我们不在乎外界提出的批评。
专家点评》》
这种创业模式是重庆首例
曾华(重庆联英人才有限公司副总裁):这类以“家庭股份制”模式让子女办公司的模式,在重庆应该是第一例,很多家庭都是父母无偿做投资,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股东”。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有条件的家庭,为了让孩子避开就业直接创业,盲目地给娃娃投资开公司,如果子女没有充足的准备和足够的能力,这样诞生的小老板经常是“开奔驰宝马,却加不起油”。
这两个家庭对待子女创业所采取的模式有很浓的西方文化色彩,据我所知,在欧洲国家,子女开公司,若父母投资均是按照这样的持股模式,这说明重庆的家庭,父母意识已经不再盲目地支持孩子,他们更加理性地对待这笔投资。
但无论以哪种方式让在校大学生创业,作为家长都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