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的一天,在上海黄浦区九江路的街头,发生了一件刺杀案。被刺的人叫刘会平,招来杀身之祸的起因竟然是因为小小的馒头。
说起这馒头,还得从6年前说起。
1998年,安徽农村青年刘会平听在上海做生意的姐姐讲上海生意好做,就怀揣4000元借款,准备到上海开馒头店,谁知,一下火车他就被吓懵了。
刘会平:“看这个架势我就怀疑了,都是这么好的条件,馒头几毛钱一个他们会吃吗?应该吃的都是国外的面包西餐麦当劳这样的应该都是这种感觉,看这房子都这么好人来人往的,穿的衣服都是高档的,跟电视上放的一样.”
在这之前,刘会平凭着在老家学的做包子馒头的手艺,曾辗转在贵阳、南宁等城市开过馒头店,也算见过一些世面,可上海的繁华发达还是把这个仅初中毕业的小伙子给镇住了。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为了找到价廉物美的门面,刘会平跑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最后,在长宁区的遵义路,他租到了一间十平方米的小门面,开起了包子馒头店。然而,这间小店仅开了半个月就被迫关了门。
刘会平:“对这个地方的口味不太了解,只经营了半个月左右时间就亏损了,人家都不喜欢吃所以就亏损了.大概有四五千元钱.”
借来的本钱亏了个一干二净,小伙子第一次在上海开店就惨遭失败。
刘会平:“非常伤心伤心得哭,我就一个人躲在旁边,睡在床上感觉非常难受.”
刘会平:“我就托一个好朋友在一个很有名的生煎店里,请来了一个扬州师傅,他在上海做了好多年,并且手艺非常好.”
找的那位师傅熟悉上海人的口味,做出来的花样也多,没过多久,刘会平的小店生意开始火了起来。
房东:“生意就是好排队排得挺长挺长的.后来别人看到生意这么好他们也来了,看到生意这么好,那里前面又开了一家都开起来了.”
到2000年时,这样的生煎包子馒头店开得越来越多了,加上是油煎食品,出于健康角度考虑,吃生煎的上海人逐渐少了。刘会平却因此知道了上海人的饮食习惯。
刘会平:“都非常讲究的,比如说他的面粉,吃起来口感要好要有弹性,馅料肉要油滑里面要汤水多,青菜还要青脆碧绿.”
此时,靠生煎包子店已经积累了十几万元资本的刘会平又有了新的打算。
不过,这次,他并不急于张罗开店的事,而是天天逛上了城隍庙。那段时间,刘会平尝遍了城隍庙的各式上海特色小吃。
刘会平逛城隍庙是要重振旗鼓开包子馒头店,而且,还想开出自己的特色,这在以饮食讲究著称的上海,可不是刘会平想的那么容易。
上海市民:“我本来就是上海本地人,上海人对早餐应该是很讲究的。”
而且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包子馒头店早已占领了市场。
王记者:“周围汉口路附近有一阵包子热,就是接连三五步五六步之内,都有包子铺。”
可刘会平却观察分析出了他们在经营和制作上各有不足。小摊铺虽价格便宜,卫生却很差;而大的公司为图效率,都是采取机器搅拌制馅,吃起来不够脆。
利用大公司和小摊铺各自的缺点,2000年,刘会平在黄浦区的繁华地段先后开了两家包子馒头店,店名叫刘师傅大包。
刘会平:一个袋子不能装太多最多装5个,把它放好了放正了,特别是热包把它放正了,不要倒掉了汤水不要漏出来了.”
一时间,生意是意想不到的火爆,以口味挑剔讲究自称的上海人竟然排队买起了刘会平的包子。
顾客甲:“它那个口味口感特别好,无论肉包菜包,我有的时候豆沙包还买不上.”
顾客乙:“因为他们的包子味道好,上海人就注重味道嘛,不管价格多贵味道好就好.”
这下,刘会平的包子不仅打败了小摊铺,还在市场上分了大公司的一杯羹。而刘会平做包子的秘诀就在制馅这个环节上。
苦苦思索找不到原因的刘会平,后来竟然从妈妈那儿找到了答案。
刘会平:“有一次我妈妈从乡下带来了腊肉过来给我们吃,我们吃起来就感觉非常好吃,猛然我想起来了,我们这个肉包做不好吃,原因还是在肉质上面.”[Page]
乡下的猪因为吃天然饲料,猪肉的味道也纯正一些。从那以后,刘会平决定,从安徽老家乡下购买猪肉运到上海,他这个决定让身边的人感到不可思议。
刘会平妻子:“投资那么高我们当时心里面都没数,当时我觉得没必要,因为当时已经开的两个店,已经很满足已经可以了,卫生方面都可以都合格的.”
不仅如此,在制作菜馅时他还全部采取人工切碎,这些做法无疑大大提高了成本,可刘会平觉得,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是不可能在上海的包子馒头市场插足的。
刘会平:“一般的有规模的大企业做点心的,不会用手工来剁都是用机器,这恰恰是我们的独到之处。我们这个手工切的青菜口感非常好,非常脆,机器切出来的口感非常糊。”
费这么大成本做出来的包子,只卖7毛钱一个,而1年的时间刘会平却能赚到60万。
刘会平:“其实我们这个馒头以单个来讲,利润非常非常低,就拿这个馒头来讲,它的净利润就一毛钱,但我们算的是它的量,只要我们的东西好量上去了。比如我们这个量每一笼是25个,我们5分钟能够做出这样的两笼,也就是50个50个净利润是5元钱,1分钟就是一元钱。”
赚是赚了,可一个白领朋友的几句话,却给了他不小的打击。
像所有的大都市一样,去那些遍布上海各个角落的一些知名快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
2003年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老板刘会平要将这些品牌连锁店定为自己新的竞争对手了。
通过一翻调查之后,刘会平发现那些大品牌快餐在市场上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市民甲:“它属于高热量高能量的,吃得多了以后,会有一些副作用的,我觉得我个人认为。”
市民乙:“像高脂肪的东西油炸的东西嘛,对女同志的皮肤老化,都有一点影响的吧,因为现在报刊杂志都宣传得比较全面,油炸的东西不能多吃的吧。”
市民丙:“永和豆浆只能偶尔吃吃,经常吃有点贵。”
刘会平要钻这些中外大品牌的空子,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刘师傅大包”改了一个洋气的名字叫“巴比馒头”,并注册了商标,接下来又给店铺改头换面配上了相应的标志性装潢。
这一改不要紧,竟然招来了报社记者的关注。
新闻晚报记者:“我们就觉得这种馒头怎么卖得这么好呢,是不是取了个洋名的原因,上海人崇洋这边有海派的心理嘛,基于这个原因我就去接触了一下。就是从包子店来讲它这个门面的设计也好,它的服务理念也好,应该说在他们那个行业内还是比较醒目。”
顾客甲:“一般人们说土包子,带一些洋气的味道在里面,会让人更容易接受这个品牌。”
顾客乙:“不比肯德基麦当劳差,对吧?”
此时,刘会平感觉自己向知名品牌那样发展连锁经营已成为可能。2004年,他以加盟的形式,迅速在上海发展了14家连锁店。
这一年,事业小有成功的刘会平娶回了一位漂亮的妻子,可就在他商场情场两得意的时候,一场灾难悄悄向他逼近了。
那天,刘会平接到一个同行的邀请说有要事相商,他匆匆赶往约定地点。
刘会平:“他也做馒头我也做馒头,他以前比我们做得好得多。”
同行认为刘会平抢了他们的生意,就在刘会平想跟他解释的时候。
刘会平:“突然他从后面拿了一个剪刀出来,捅了我一剪刀。”
身体上的伤害确实没有吓倒在外闯荡多年的刘会平,可是生意上的伤害却让他伤透了脑筋。
成了总经理的刘会平每天都要接到一些要求加盟的电话。然而,2004年11月的一天,他却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来电。对方声称他被巴比公司给骗了。
加盟者:“网上宣传得很厉害,而且他让我们去看的是刘总那个店,我们都去考察过的,看他那个店生意是好,所以就同意要加盟这个公司。”
刘会平到自己的连锁店一观察,果然发现有一些可疑的人。再上网一查,才知道有人在上演空壳套加盟的真实谎言。
刘会平:“加盟者到他们那儿去加盟,他们让加盟者到我们店里来看。”
原来是有人打着刘会平的巴比品牌骗取加盟费,靠钻市场空子发家的刘会平,这下竟被别人钻了空子。他一气之下,将对方告上了法庭。
同期:“现在开庭,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今天对原告上海巴比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诉被告上海科比食品有限公司,仿冒伪造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纠纷一案,依法进行公开开庭审理。”
2004年11月17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审理这桩经济纠纷案,一审开庭时被告缺席。虽然案子暂时尚未判决,但刘会平说他对审判结果胸有成竹。此案引起了上海各新闻媒体的关注,也使刘会平再度成了上海滩的新闻人物,
与此同时,他的巴比品牌也成了被同行竞相摹仿的对象。各种近似的招牌纷纷分流他的顾客。
刘会平:“后来我们通过商标查询,他们虽然做馒头但他们都没有注册,我们马上把他们这个空挡抓住,把他们的名称注册了商标。”
仿冒风波使刘会平的巴比馒头在上海滩的名气更大了,他的店里也因此多了一些特殊的顾客。一次,一个日本顾客竟然用保温桶来买包子带回日本去吃。这件事启发了刘会平,通过了解,他得知日本市场上这种新鲜包子并多。刘会平又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下一步,他要把店开到日本去,去占领日本市场上的空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