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2006年11月9日,总部位于江苏常熟的加拿大太阳能公司(CanadianSolarInc.,英文简称CSI,国内全资子公司冠名为阿特斯)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交易,募集资金1.15亿美元,成为首家登陆纳市的中国光伏企业(此前的无锡尚德选择的是纽约证交所)。CSI为这一年的“太阳能热”再添一把柴。
又一位“太阳富豪”就此诞生。CSI-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在公司上市后持有50.14%的股份,身家达到2.05亿美元。
在他之前,43岁的施正荣以22亿美元排名2006年美国《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50位,成为中国内地首富;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中电光伏的赵建华博士管理团队也都身家显贵。2006年,“太阳富豪”成为新能源富豪群中最为风光一族。
他们每个人都以“亿”元为单位计算身家,他们是最热的富豪,他们热在眼光。
扬中三杰
新能源富豪中,有三个扬中人格外引人瞩目。
施正荣,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赵建华,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24.7%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南京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拥有8亿元身家。
杨怀进,被称为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之父”,南京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拥有8亿元身家。
“拼死吃河豚”!扬中人的性格中总是带一点儿搏命的勇气。
2000年,已经定居澳大利亚的施正荣变卖所有家产,举家归国创业;1999年,杨怀进背着投影仪和光伏产业报告,周游全国做科普,被人当做“骗子”;2004年,赵建华携妻归乡,从扬中起步,开始实现自己的绿色能源梦想。
说起来,这三个扬中人都曾在澳大利亚学习、工作,而且,赵建华和施正荣还是同门师兄弟。
1985年,赵建华从山东工业大学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澳大利亚,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的研究所,半年之后改读博士。
1988年,施正荣被公派到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同样师从马丁·格林教授,1992年获得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彼时,赵建华已升任研究所的副主任,而施正荣是该所的研究员。
这期间,施正荣结识了在澳攻读经济学的杨怀进。中电光伏董事副总经理、同是扬中人的徐成荣这样评价杨怀进:“没有杨怀进就没有中国的光伏产业,至少中国的光伏产业不会发展这么快。”
随后,杨怀进率先回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贸易。施正荣开始在澳创业,1995年,他参与筹建了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任执行技术董事。赵建华则在实验室里不断刷新着电池光电转换率纪录。
1999年,从德国回来的杨怀进看到了光伏产业的美好前景,力邀施正荣和赵建华回国创业。他说:“我先在国内给你们投石问路。”
那时候,市场是IT的天下,太阳能电池这种冷门、昂贵、不经济的产业并不被人看好。杨怀进带着投影仪,带着250多页的可行性报告四处奔波,给地有关部门做科普,介绍光伏产业,却无人问津。后来,杨怀进找到了他原来的老师徐成荣。
经徐成荣引荐,杨怀进来到了无锡。通过当时无锡市的经贸委主任、后来的无锡尚德董事长李延人,项目终于得到了市主管领导的认可。内地光伏产业第一家企业落户无锡。2000年,施正荣举家回国创业。2001年1月,由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组建的中澳合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施正荣占25%的股份,其中20%是技术入股,5%是现金,并出任总经理。
杨怀进得到了5%的股份。徐成荣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同时,施正荣还找来他在澳大利亚时的同事张凤鸣博士,以及澳大利亚人泰德。
2004年,先后离开尚德的张凤鸣、杨怀进、泰德等人又在徐成荣的召集下,与归国的赵建华夫妇共同在扬中创业,组建了现在的南京中电光伏。
“扬中三杰”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
黄鸣:“万里卖太阳”
1988年10月底的一天,山东德州。一场热闹的婚礼上,来宾们围住一个稀奇玩意儿——太阳能热水器。30岁的黄鸣对大家说,用它洗澡,不用电。这是他自己动手做出来送给新婚夫妇的礼物。
不用电就能出热水?大家都去试。每个人都烫了一下。最后烫的是一位厂长,也姓黄。
黄厂长对黄鸣说,这东西挺好,能不能给他厂里的车间装一套。黄鸣说可以装,但我没有钱。黄厂长说我可以给你钱,但要求开发票。黄鸣说自己开不出发票。黄厂长就说,找人办个执照开个厂就是了。黄鸣就找亲戚帮忙办了执照。
这并非黄鸣的本愿。“我一开始做太阳能是想当研究者,想在这个领域做顶级的专家。”
创业初期的黄鸣有多个角色:设计师、监工、车洗工、爆磨工、装卸工、清理工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太阳能产业的活都干过”,熬夜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大年三十,他还一个人待在车间里。
太阳能的市场推广,无疑是黄鸣面对的一大考验。他打的是科普教育牌。
1997年,皇明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太阳能科普万里行,几十辆科普车同时奔赴全国各地。“我们用长征的精神开始了‘万里卖太阳’的旅程。”
黄鸣是强势的。当然,他有底气:皇明已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工业体系,掌握太阳能的核心技术——“三高”镀膜技术,10年来,累计推广太阳能近1000万平方米,超过欧盟的总和,是北美的两倍。他说:“有核心技术真爽。”
施正荣:国家政策救了无锡尚德
“扬中三杰”之中,施正荣最为风光,财富最多。同时,他遭遇的挫折也最多。
施正荣在澳大利亚的太阳能电池创业并不理想,这是他归国创业的原因之一。而2000年他回来的时候,国内的市场也不好。
尚德成立之初的两年,为了节省成本,以半价向一家从纳斯达克下市的公司购买了二手设备,但还是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几乎做不下去了。多亏董事长李延人上下周旋,让企业生存下来。据说,由于资金紧张,承揽公司清洁业务的清洁公司员工曾向施正荣当面扬言要“搬走设备抵债”。
当时的施正荣在无锡尚德,除了十几项专利外,几乎一无所有。徐成荣介绍说:“施博士真的很不容易,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几个创业元老都相继离开了公司,他一个人还坚持不撤。”
在企业最危险的时候,一项政策救了无锡尚德。2003年,中央提出了西部广泛利用太阳能的计划。这让尚德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了销路。
赵建华:“智本”与“资本”完美结合
“温家宝总理到过我们公司。”中电电气光伏(南京)有限公司的一位员工说这话时,满脸自豪。
2005年10月22日,温家宝总理到中电光伏公司视察。中电光伏声名鹊起。但“罗马城并不是一夜间建成的”。中电光伏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情结:“智本”的民族情结和“资本”的绿色情结。
这与两个人有关。
50岁的赵建华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一位站在世界光伏技术制高点的科学家。2004年,他带着自己的自主技术,携妻回到国内,投身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中电光伏公司总经理。
1979年,赵建华考入了南京工学院。读硕士学位时,他开始了MIS(金属/绝缘体/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的研究。1985年,赵建华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澳大利亚,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丁·格林教授的研究所。马丁·格林教授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研究MIS结构的少数几位科学家之一。就这样,赵建华与太阳能电池结下了不解之缘。
赵建华刚进入研究所时,世界上电池光电转换率保持在20%左右,经过反复探索,他研制的高效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达到20.8%。1989年,他和夫人王爱华博士共同研制的PERC(钝化发射极与背面)电池,创下了光电转换率22.3%的新纪录;1998年,他们研制出的PERL(钝化发射极、背面点扩散)电池,光电转换率达到了23%;1999年,在一块4平方厘米的PERL硅电池上,实现了24.7%的最高纪录,并一直保持至今。
谈到当初回国创业的想法,赵建华坦言:“光伏产业虽然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多年的发展,但是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国内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却一直没有一流的光伏技术,让自己拥有世界纪录的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走进车间,回到祖国,是我和妻子共同的心愿。”
众所周知,实验室技术要转向产业化,需要经过重重关口。作为一个科学家,赵建华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机会就在于遇到具有远见卓识的投资者。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中电电气集团董事长陆廷秀。
2004年5月,由中电电气集团和以赵建华夫妇为首的博士团队共同投资的中电光伏成立。作为“资本”方的中电电气集团决策者将赵建华推向前台,任公司总经理,这样既体现了企业的高科技性质,有利于企业形象和凝聚力的发挥,同时,也让“智本”一方感到了“资本”方的重视与期许。
目前,赵建华原先拥有的光伏核心技术已全部为中电光伏公司所有,赵建华用公司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了自己研发的N型太阳能电池专利。
赵建华的背后有一支出色的博士团队。他说:“未来的研发中,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每提高1%,整个生产成本就会下降79%。再好的管理者也不能如此降低成本。”
“资本”与“智本”的优势嫁接,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光伏产业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