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1863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父亲是一个矿山的老板,从小就在一种十分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所以也就养成了一种纨绔子弟的作风,喜欢追求刺激和冒险,挥金如土。这些性格在和普利策的新闻搏杀中充分显示出来。
在读大学期间,赫斯特十分醉心于查尔斯.泰勒主办的《波士顿环球报》和普利策的《世界报》,并把普利策当成了自己将来挑战的对手!因为在校期间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他被哈佛大学除名了。
但是离开校园的他并没有灰心,相反他野心勃勃地积蓄力量准备和新闻巨人普利策展开竞争。
1887年,雄心勃勃的赫斯特开始主办父亲手下的《旧金山审查报》。他精心挑选了著名编辑萨姆.S.张伯伦为主编,并聘请知名小说家安布罗斯.比尔斯来撰写《废话专栏》,同时还雇佣了诸如爱.H.汉密尔顿和阿瑟.麦克等一些知名记者来开展报道。在报纸版面设计上,他创造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后来为别的报纸竞相模仿的版面设计。结果在他的管理下,报纸很快变的有声有色,第一年该报的销量就增加了一倍,达到了3万多份;到1893年,达到了7.2万份。原本亏损的报纸在几年中被赫斯特办成了年平均获利达35万到50万美元的报纸。
过几年的发展,赫斯特感到挑战的时机成熟了,他决定向普利策宣战了!要想挑战普利策的新闻霸主地位,首要的就是需要在纽约拥有一份报纸,这点赫斯特十分清楚!于是他购买了纽约的《晨报》,并进行了全面的改版,还把自己在旧金山的精兵强将全部调往纽约,新闻界看不见的战争一触即发!赫斯特十分明白自己将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他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这些攻击是非常猛烈的:
第一招,赫斯特采取低价销售的方式。他把自己的《新闻报》定价为1美分,以超低价的方式来吸引读者,提高销量。《新闻报》的发行量很快由77000份提升到150000份。而同时普利策的《世界报》每天的销量是20万份,不过价格却是《新闻报》的两倍,普利策已经感到了来自这位年轻人的威胁。
第二招,就是模仿。他让自己的《新闻报》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去吸引工人阶级的眼球,并利用趣味性、刺激性和揭露性的新闻去吸引读者。这些都使得《新闻报》的风格与《世界报》的风格接近,在内容风格差不多的情况下,许多读者就选择购买了价格相对便宜的《新闻报》。
第三招,也是比较阴损的招数,就是挖墙角。这次疯狂的进攻发生在1896年1月,当时两家报纸同在世界大厦办公,结果在赫斯特的高薪诱惑下,某一天《世界报》的全体员工竟然都跑到《新闻报》去上班了。这次兵变几乎使得《世界报》完全瘫痪,面对赫斯特的步步紧逼,普利策只好采取以退为进的方针,采取减少办报成本,减少报纸版面,减少对华尔街的报道,取消书评等方式暂时抵挡住了赫斯特的疯狂进攻。
第四招,全面发动新闻大战。赫斯特在各个领域同普利策展开了新闻大战,首先的就是派出大批的记者,同普利策的新闻记者展开抢夺新闻的战争。这些措施使得普利策逐渐丧失了新闻主动权。二者的全面交火发生在1898年对美西战争的报道上,相互在报纸上连篇累牍的采用造谣、讽刺、歪曲、指责、捏造等手段鼓动对西班牙的敌视情绪,结果使得战争最终爆发。战争结束以后,普利策意识到这种失控报道的负面影响,于是进行全面整顿,暂时与赫斯特休战。
而我们的赫斯特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奠定了自己华尔街报业的地位。19世纪末,美国发生的新闻大战没有输家,对普利策来讲,无非更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对赫斯特来讲,也成功创立了自己的报业帝国。
1863年,赫斯特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他的父亲威廉·乔治是爱尔兰移民,一个成功的拓荒者,靠开采金矿和银矿发了家,他的母亲则是一名教师。赫斯特家境富裕,这养成了他对金钱无所谓的态度和追求冒险、刺激的大胆个性。一种纨绔子弟的作风,在他上大学期间就已完全显露。
1881年,赫斯特在父亲的安排下,来到哈佛大学就读。在这里,他挥霍无度,纵情于跳舞、音乐和啤酒,其行为任性是全校闻名的。但在此同时,由他担任经理的幽默杂志《讽刺文》却又得到全校一致好评。这多少显示了他与一般纨绔子弟的不同之处。
在校期间,对赫斯特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查尔斯·泰勒主办的《波士顿环球报》和普利策的《世界报》。他颇醉心于《环球报》那种耸人听闻的新闻;对普利策《世界报》的办报技巧更是欣赏不已。为此,他还曾到《世界报》当了一段时间见习记者。
当举国庆贺格罗弗·克利夫兰当选总统时,赫斯特竟在他的刊物上大放厥词,校方因此令他暂时退学。仅仅过了几个月,赫斯特又开始在学报上恶意攻击教授,这一次,他终于被学校开除了。
赫斯特离开哈佛时,年仅22岁。他对这一惩罚毫不在意,这时他办报的兴趣已超过了一切,决心自己办报。他先用了一年时间认真学习和研究普利策的办报方式——在赫斯特看来,学习普利策决不是为了成为他的追随者,而是为了日后向他发动大胆进攻。他把普利策当作自己的假想对手,认为只有战胜普利策,才能满足他的成功欲望。
赫斯特的父亲乔治收购了一家地方性报纸《旧金山审查报》。当时这份报纸销量极低。乔治可不在乎发行量,他情愿蚀本,目的是为了从中捞取政治资本。1887年,雄心勃勃的赫斯特得到父亲的许可,开始主理《旧金山审查报》。从这里,他向报界迈出了富有挑战意味的第一步。
一开始,他仍是以普利策为榜样,挑选了名编辑萨姆·S·张伯伦为主编;请知名小说家安布罗斯比尔斯来撰写《废话专栏》。还雇佣了一些名记者,如爱·H·汉密尔顿和阿瑟·麦克等人。
在报纸排版上,他大胆地试验了各种式样,安排对称的标题形式,采用醒目的铅字体,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后来为别的报纸竞相模仿的版面设计。
大胆的改革和众多新闻好手的加人,使这份报纸办得有声有色。第一年就使该报销量增加了一倍,达到3万多份;到1893年,达到7.2万份。比公认的大报《纪事报》还多。原本亏损的报纸在几年中被赫斯特办成了年平均获利达35万到SO万美元的盈利的报纸。
1895年,乔治病逝。赫斯特继承了大量金矿和银矿的股票。为了在报纸发行业上一展身手,他在母亲的支持下,卖掉了部分股票,获得75O万美元巨额现金。从此,他凭借强大的财力作后盾,运用惊人的胆量和才能,开始了在报界纵横驰骋的一生。
赫斯特的目标是向纽约进军,向普利策挑战。
1895年,赫斯特以18万美元收购了纽约《晨报》,这份报纸是普利策的哥哥艾伯特于1882年创办的,后来卖给了辛辛那提《问询报》的出版人约翰·麦克林。赫斯特买下这家报纸时,正是报纸亏损的时候。赫斯特将《晨报》改为《纽约日报》,并调动他的原有的那批精兵强将来到纽约,全力以赴地经营这份报纸。并正式向普利策发起挑战。
他的第一步是将他的《新闻早报》定价为每份1美分。低价的报纸招来大批读者,《早报》的销量很快就达到15万份。精明的赫斯特同时提高了广告费标准,从而补偿了报纸低价的亏损。虽然,普利策的《世界早报》比《新闻早报》高一倍价钱仍能卖到20万份,《世界晚报》的销量更是高达34万份,但普利策已经明显感到了这位加州来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威胁了。
赫斯特下一步的招数更凶猛:他以重金挖走了普利策手下众多干将,漫画家鲍尔斯、剧评家艾伦·达尔等都被赫斯特的高薪所诱而跳槽。
更猛烈更疯狂的进攻是在1896年1月,当时,《旧金山审查报》租用《世界报》的大本营——世界大厦的一部分作为它的东岸办事处。由于两家报纸在一座楼办公,双方工作人员来往密切。终于有一天,一场由赫斯特策划的“兵变”发生了——《旧金山审查报》的工作人员暗中策动,以高薪诱使《世界报》全体人员离开《世界报》。第二天,他们都去《纽约日报》上班了。其中包括普利策的得意干将、星期版编辑默利尔·高德。这个人擅长制造耸人听闻和假科学的纯刺激性报道,并且还首创了彩色印刷的连环画。他聘请漫画家奥特格尔特创作《霍根小巷》连环漫画,主人公是一个穿着黄色肥大衣裤的穷孩子。这个形象很快便深入人心,被称为“黄色幼童”,很吸引人。由于高德的功劳,星期版的报纸一年内突破了45万份大关。这份一年出刊52次的星期刊盈利竟和每年出刊333次的《世界报》母版相差无几。就是这个能干的高德,竟把漫画家和“黄色幼童”一起带到《纽约日报》去了。这对普利策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
普利策发现一夜之间人去楼空,这位报界领袖对赫斯特这种疯狂的做法愤怒已极。他想用同样的高薪劝回高德等人,但令人遗憾、令人更加愤怒的是,他们只回来了一天——赫斯特又用更高的薪金把他们带走了。
这次大规模的进攻几乎使《世界报》完全瘫痪。普利策只好用同样的办法从《太阳报》挖来主编布勒斯本,让他重新组织《世界报》的编辑工作;并连夜召集主管人员开会,共同研究对付赫斯特的办法。
布勒斯本不愧是办报的高手,他使《世界报》重振雄风,再次超过了《纽约日报》。而赫斯特并不气馁,他重施故伎,又以高薪游说布勒斯本,提出由布勒斯本来主编新创刊的晚报,晚报每增加1000份销量,给他加薪1美元。布勒斯本终于也被收买,并全力以赴。结果,他的周薪竟高达上千美元。他原来拿的报界一级高薪也不过每周200美元。
为了打击壮大中的赫斯特,普利策不得不模仿对方的做法,也将《世界报》降价到每份1美分,同时也采用提高广告费的办法来补偿发行收入的减少。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赫斯特的《新闻早报》发行量丝毫未受影响,而《世界报》的销量仅增加了8.8万份。且由于广告费的提高,广告商们纷纷联合起来抵制《世界报》,强迫它降低广告费。许多广告商甚至干脆将广告挪到《新闻早报》去做。同样的方法,取得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普利策百思不得其解。
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普利策开始采取退守的战术,减少办报成本,减少报纸版面,减少对华尔街的报道,取消书评等等。这些紧缩意味着普利策的地位已面临巨大的威胁。
纽约报界人士密切注视着这两个巨人的搏斗,甚至希望他们两败俱伤。不过,结果并不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赫斯特成功了,普利策也并没有失败,这位作风稳健的报业大王经过一番努力,还是站住了脚,并仍保持着他报界领袖的地位。那场大战至今在美国报界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当赫斯特把高德和“黄色幼童”一起挖去后,普利策又雇请了著名画家乔治·卢克斯继续绘《霍根小巷》的漫画。这样一来,纽约就出现了两家报纸同时刊载同一题材连环漫画的怪事。而这两家报纸的广告招贴画上都画着那个身穿黄色肥大衣服、没有牙齿、永远在笑的“黄色幼童”。为了竞争,这两家报纸都争相报道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并开始了靠黄色新闻打开销路的恶习。所谓黄色新闻,就是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渲染暴力和色情,内容不外乎要人丑闻、凶案、名女人及明星们的私生活等等。
美国的黄色新闻泛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究其罪魁祸首,人们都将赫斯特视为始作俑者。
1896年,他曾不惜重金派出三名记者和画家前往巴黎,访问当时正红的女演员安娜,以醒目标题“穿着睡衣的安娜”辟一专栏,并配上女演员肉感的速写,果然大受欢迎。
1896年在纽约河里发现了一具无头无四肢的男尸,被油布裹着;后来在附近又发现同样用油布包裹的其它部分肢体。赫斯特重金悬赏,发动30名记者去侦探此案——说起来有点可笑,但这些记者们从油布的来源着手追寻,找到了出售油布的商店,查出有一对男女曾来此买过油布;于是跟踪调查,终于发现了凶杀的证据,向警方报了案。这一充满暴力而又带色情因素的桃色新闻,被赫斯特的报纸大力渲染,一时,全美国都轰动了
为了招揽读者,赫斯特对一切能加以夸张的消息都不放过。他善于发现那些为其它报社老板视而不见的事件,更善于把那些绿豆大的小事夸张成耸人听闻的消息——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他看来是最次要的东西,重要的是达到轰动效果,从而吸引读者。他一方面以劳工阶层为对象,用最简单的文字,以娱乐、“激情”和所谓“除害运动”来打动读者;一方面自我夸耀,自我宣传,号称有胆量为社会打抱不平,敢于揭发贪污,打击罪恶。他总标榜自己的实干精神。《新闻早报》曾千方百计对法院施加影响,使一家煤气公司得不到在城里开业的许可证。对政府滥用职权的行为,他们也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予以抨击。
这些做法,既是赫斯特办报的策略,又是他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只要能对报纸发行有利,对抬高他的形象有利,采用任何方式他都不在乎。他有足够的胆量和热情去做一切事。
1898年,爆发了美国——西班牙战争,这是“最无痛苦的一场战争”,它仅持续了几个月,美国人牺牲很少,却换来在广阔的古巴国土上插遍美国国旗的骄傲。这是一次不义的战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赫斯特为主的美国报纸制造战争气氛,煽动战争情绪造成的恶果。赫斯特意识到战争这种充满激情的题材对报纸发行必然有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美国人的理想主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感,也利用了正在发展阶段的美国统治集团迫切需要扩张领土、扩大贸易和国外投资的愿望,极力在报纸上渲染西班牙对它占领下的古巴的暴行,以证明对西班牙宣战、匡扶正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为了煽动战争,赫斯特寻找一切可以说明西班牙人在古巴胡作非为的例子。1897年,终于让他抓住了小辫子。这一年,古巴反西班牙革命党人卡马奎被控叛乱罪,将被处以死刑。他16岁的女儿西施尼洛丝勇敢地向西班牙当局请求将她的父亲减刑为终身囚禁。被称为巨兽的魏勒将军同意了少女的请求,将卡马奎监禁在古巴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并允许西施尼洛丝住在岛上一间离她父亲很近的房子里。而西施尼洛丝就利用这个便利,开始了营救父亲的行动。这位以美艳著称的少女将岛上的司令官邀请到她的小屋里,结果司令官差点丧命。西施尼洛丝被控“色诱并企图杀害司令官”,也被判叛乱罪,遭到囚禁。
赫斯特决定抓住这件事来掀起一场反西班牙运动,他派出记者莱普生访问了狱中的西施尼洛丝,并在报道中将西施尼洛丝的被囚说成是抗拒司令官企图强暴。赫斯特把这条新闻当作妇女保护贞操和古巴人反对西班牙人暴行的事件,在报纸上极力渲染。
同时,《新闻早报》还拟了一封请愿信,请各地有影响力的妇女签名,然后向西班牙摄政王后玛利亚·克里斯蒂娜请求赦免。《新闻早报》用12栏篇幅刊出参加签名妇女的姓名。后来,签名范围扩大到英国,增加了约2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王后表示:少女即使犯了罪,也不应该受到侮辱。
赫斯特见西班牙人有可能赦免西施尼洛丝,便火速派他的得力记者卡尔·德克前往哈瓦那去营救西施尼洛丝;并嘱咐他:“一定要在西班牙人赦免她之前完成。”卡尔向狱吏行贿,救出了西施尼洛丝,将她女扮男装潜送纽约。事后,赫斯特得意扬扬地大肆夸耀这一壮举。为了造成更轰动的效果,他还举办了极为隆重的露天欢迎会,让美国人民见见这位古巴女英雄。
在这次欢迎大会上,美国总统麦金莱迫于民众的压力,也前来与西施尼洛丝握手问候。此举使《纽约日报》名声大振,同时也激怒了西班牙政府,美西之间终于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地步。
1898年2月9日,由古巴革命政府成员偷来的西班牙驻美大使杜皮波·德·洛美给西班牙报纸编辑的信,被《新闻早报》拿到手并刊登出来。这封信把美国总统麦金莱说成是“软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这极大地激怒了美国政府。接着,在6天以后,美军“缅因号”舰在夏湾拿港口被炸沉。《新闻早报》又载文指责此事与西班牙有间接关系,并煽动美国人的复仇情绪。
经过一系列煽风点火活动,尤其是以后两件事为导火索,4月18日,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向西班牙宣战的决议。
在这次战争中,赫斯特亲率记者赴前线采访。一天,他们在海上偶然日击西班牙军舰被美军炸沉的情景,并发现有20名西班牙海军人员正逃向海滩。赫斯特立即带领记者们持枪冲向海滩,将这些人拘捕,并迭往美军司令部。这种冒险精神是美国人最欣赏的;再加上报纸的自吹自擂,大肆夸耀,《新闻早报》记者的壮举一时竟轰动全美国。
《纽约日报》在美西战争期间销量直线上升,战争给它带来巨大的利益。其它报纸也尾随其后,参与了战争宣传。就连一开始指责《新闻早报》报道不实的《世界报》在全国一致的呼声下,也卷进去了。
普利策曾十分后悔参与了这种为不义战争营造气氛的运动,在谈到赫斯特欺骗人民和煽动战争的无耻行径时,他又坦率地说:“尽管我认为《新闻早报》有错——我不愿去学它,但报纸总不免言过其实,毕竟它是一份报纸。”他甚至佩服赫斯特制造舆论的本领,说:“这正是我们的报纸需要的一种脑筋。”
《纽约日报》在赫斯特一连串的怪招下,发展得十分迅速。美西战争时期是它最辉煌的年代。但到了战争结束后,销量骤然下跌,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1901年,肯塔基州州长哥贝尔遇刺身亡。《纽约日报》为造成轰动效果,竟将此案的责任推到麦金莱总统身上。这一过火的报道给《纽约日报》带来了噩运——同年9月,麦金莱总统也遇刺身亡。人们在凶手的口袋里竟然发现了一份《纽约日报》,上面赫然登着恶意攻击总统的文章—一人们更有理由确信,正是《纽约日报》这种煽动性的文章间接导致了总统的遇害。
其它报社见此情景,认为机会到了,一齐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掀起一次猛烈抨击《纽约日报》的狂潮。此后,继任的老罗斯福总统也针对《纽约日报》这类不负责的行为进行了痛斥。从此,这份报纸便臭名昭著,美国众多读者纷纷放弃阅读《纽约日报》,致使销售量直线下降,面临倒闭的危险,赫斯特终于受到惩罚了。他不得不将报纸改名为《美国人报》,从此不敢再肆意刊登黄色新闻,对各类事件不负责任的报道也加以收敛,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
赫斯特遭到的打击接踵而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等国已卷入战争,而美国政府则迟迟下不了参战的决心。当时美国朝野上下意见极不统一,有的主张支持英法,也有的主张支持德国,还有的主张中立。政府无法确定自己的立场。当时支持德国人的占少数,而赫斯特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美国的报纸除了《晚邮报》早为德国人收买成为其喉舌,只有赫斯特的《美国人报》支持德国。美国政府在较长时期持中立态度,但到了大战结束的前一年,即1917年,美国宣布加入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赫斯特这时便有了错搭贼船的恐惧,赶忙一改腔调,骂起德国人来。然而,为时已晚,报纸的形象已大大受损。
赫斯特经营报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有更大的政治野心。他加入民主党,利用报纸极力攻击共和党政府。1902年他当选为民主党议员,竞野心勃勃地想去竞选总统,但却没有得到民主党的提名。1905年他竞选纽约市市长,也失败了。后来在1909年,他不惜重金再次参加市长竞选,结果仍旧是失败。一连串的打击使他清醒了许多,原来他在选民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
从赫斯特这人本质上说,充其量不过是个素质低下的文化商人,但他有经营头脑,这一点是别人所不及的。而且他能不择手段,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这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十多年中陆续收购了30多家报纸。在报业界,他可称得上是个大富豪了。
赫斯特一生挥金如土,1922年,他离开纽约,搬回加州,建造了一所豪华如同皇宫的寓所。这座寓所占地24万英亩,里面有农场、花园及一系列别墅式建筑。他还花费5000万美元巨资购买大批珍贵古玩,陈设在这所别墅里。
赫斯特一生最灰暗的日子是1929年华尔街股市那次所谓“黑色星期五”,股市暴跌使得他损失极为惨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的事业实际已在走下坡路,《美国人报》销量直线下滑,到1929年,已亏损100万美元。他手下的报社也只剩17家。此时,为了还请银行的债务,赫斯特不得不又卖掉几种报纸,并将包括《美国人报》在内的大部分报纸都抵押给银行。
报纸被银行接管的时间很长。一直到1937年,他74岁生日时,债务仍未还清。到1947年他84岁高龄的时候,他的报纸终于还清了银行的欠款,被抵押的报纸又都回到他的名下。虽然年事已高,赫斯特却仍旧野心不改,精力旺盛,斗志昂扬地从加州来到纽约,开始亲自重新主理那些报社和杂志。这种惊人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也是他的对手们所不及的。
赫斯特一生做的最后一笔大生意是在1948年收购了一家大型造纸公司,这家公司拥有提供造纸原料的森林,厂房设备都是新型的。这样一来,赫斯特所有报纸的用纸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1951年8月14日,赫斯特这个报业怪杰病逝了,享年88岁。他死时,手上仍有18家报社、9种杂志、8个广播电台以及一家国际通讯社。
赫斯特的一生是风光的。但是,他还是没有能敌过堪称报业大王的普利策——虽然他曾给普利策造成无限痛苦和烦恼。由于普利策作风稳健,从没有像赫斯特那样大起大落,这使他长期在报界保持着巩固的地位。时至今日,新闻界仍无人不知普利策的大名,但知道赫斯特的人却不多了。
1881年,赫斯特在父亲的安排下,来到哈佛大学就读。在这里,他挥霍无度,纵情于跳舞、音乐和啤酒,其行为任性是全校闻名的。但在此同时,由他担任经理的幽默杂志《讽刺文》却又得到全校一致好评。这多少显示了他与一般纨绔子弟的不同之处。
在校期间,对赫斯特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查尔斯·泰勒主办的《波士顿环球报》和普利策的《世界报》。他颇醉心于《环球报》那种耸人听闻的新闻;对普利策《世界报》的办报技巧更是欣赏不已。为此,他还曾到《世界报》当了一段时间见习记者。
当举国庆贺格罗弗·克利夫兰当选总统时,赫斯特竟在他的刊物上大放厥词,校方因此令他暂时退学。仅仅过了几个月,赫斯特又开始在学报上恶意攻击教授,这一次,他终于被学校开除了。
赫斯特离开哈佛时,年仅22岁。他对这一惩罚毫不在意,这时他办报的兴趣已超过了一切,决心自己办报。他先用了一年时间认真学习和研究普利策的办报方式——在赫斯特看来,学习普利策决不是为了成为他的追随者,而是为了日后向他发动大胆进攻。他把普利策当作自己的假想对手,认为只有战胜普利策,才能满足他的成功欲望。
赫斯特的父亲乔治收购了一家地方性报纸《旧金山审查报》。当时这份报纸销量极低。乔治可不在乎发行量,他情愿蚀本,目的是为了从中捞取政治资本。1887年,雄心勃勃的赫斯特得到父亲的许可,开始主理《旧金山审查报》。从这里,他向报界迈出了富有挑战意味的第一步。
一开始,他仍是以普利策为榜样,挑选了名编辑萨姆·S·张伯伦为主编;请知名小说家安布罗斯比尔斯来撰写《废话专栏》。还雇佣了一些名记者,如爱·H·汉密尔顿和阿瑟·麦克等人。
在报纸排版上,他大胆地试验了各种式样,安排对称的标题形式,采用醒目的铅字体,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后来为别的报纸竞相模仿的版面设计。
大胆的改革和众多新闻好手的加人,使这份报纸办得有声有色。第一年就使该报销量增加了一倍,达到3万多份;到1893年,达到7.2万份。比公认的大报《纪事报》还多。原本亏损的报纸在几年中被赫斯特办成了年平均获利达35万到SO万美元的盈利的报纸。
1895年,乔治病逝。赫斯特继承了大量金矿和银矿的股票。为了在报纸发行业上一展身手,他在母亲的支持下,卖掉了部分股票,获得75O万美元巨额现金。从此,他凭借强大的财力作后盾,运用惊人的胆量和才能,开始了在报界纵横驰骋的一生。
赫斯特的目标是向纽约进军,向普利策挑战。
1895年,赫斯特以18万美元收购了纽约《晨报》,这份报纸是普利策的哥哥艾伯特于1882年创办的,后来卖给了辛辛那提《问询报》的出版人约翰·麦克林。赫斯特买下这家报纸时,正是报纸亏损的时候。赫斯特将《晨报》改为《纽约日报》,并调动他的原有的那批精兵强将来到纽约,全力以赴地经营这份报纸。并正式向普利策发起挑战。
他的第一步是将他的《新闻早报》定价为每份1美分。低价的报纸招来大批读者,《早报》的销量很快就达到15万份。精明的赫斯特同时提高了广告费标准,从而补偿了报纸低价的亏损。虽然,普利策的《世界早报》比《新闻早报》高一倍价钱仍能卖到20万份,《世界晚报》的销量更是高达34万份,但普利策已经明显感到了这位加州来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威胁了。
赫斯特下一步的招数更凶猛:他以重金挖走了普利策手下众多干将,漫画家鲍尔斯、剧评家艾伦·达尔等都被赫斯特的高薪所诱而跳槽。
更猛烈更疯狂的进攻是在1896年1月,当时,《旧金山审查报》租用《世界报》的大本营——世界大厦的一部分作为它的东岸办事处。由于两家报纸在一座楼办公,双方工作人员来往密切。终于有一天,一场由赫斯特策划的"兵变"发生了——《旧金山审查报》的工作人员暗中策动,以高薪诱使《世界报》全体人员离开《世界报》。第二天,他们都去《纽约日报》上班了。其中包括普利策的得意干将、星期版编辑默利尔·高德。这个人擅长制造耸人听闻和假科学的纯刺激性报道,并且还首创了彩色印刷的连环画。他聘请漫画家奥特格尔特创作《霍根小巷》连环漫画,主人公是一个穿着黄色肥大衣裤的穷孩子。这个形象很快便深入人心,被称为"黄色幼童",很吸引人。由于高德的功劳,星期版的报纸一年内突破了45万份大关。这份一年出刊52次的星期刊盈利竟和每年出刊333次的《世界报》母版相差无几。就是这个能干的高德,竟把漫画家和"黄色幼童"一起带到《纽约日报》去了。这对普利策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
普利策发现一夜之间人去楼空,这位报界领袖对赫斯特这种疯狂的做法愤怒已极。他想用同样的高薪劝回高德等人,但令人遗憾、令人更加愤怒的是,他们只回来了一天——赫斯特又用更高的薪金把他们带走了。
这次大规模的进攻几乎使《世界报》完全瘫痪。普利策只好用同样的办法从《太阳报》挖来主编布勒斯本,让他重新组织《世界报》的编辑工作;并连夜召集主管人员开会,共同研究对付赫斯特的办法。
布勒斯本不愧是办报的高手,他使《世界报》重振雄风,再次超过了《纽约日报》。而赫斯特并不气馁,他重施故伎,又以高薪游说布勒斯本,提出由布勒斯本来主编新创刊的晚报,晚报每增加1000份销量,给他加薪1美元。布勒斯本终于也被收买,并全力以赴。结果,他的周薪竟高达上千美元。他原来拿的报界一级高薪也不过每周200美元。
为了打击壮大中的赫斯特,普利策不得不模仿对方的做法,也将《世界报》降价到每份1美分,同时也采用提高广告费的办法来补偿发行收入的减少。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赫斯特的《新闻早报》发行量丝毫未受影响,而《世界报》的销量仅增加了8.8万份。且由于广告费的提高,广告商们纷纷联合起来抵制《世界报》,强迫它降低广告费。许多广告商甚至干脆将广告挪到《新闻早报》去做。同样的方法,取得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普利策百思不得其解。
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普利策开始采取退守的战术,减少办报成本,减少报纸版面,减少对华尔街的报道,取消书评等等。这些紧缩意味着普利策的地位已面临巨大的威胁。
纽约报界人士密切注视着这两个巨人的搏斗,甚至希望他们两败俱伤。不过,结果并不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赫斯特成功了,普利策也并没有失败,这位作风稳健的报业大王经过一番努力,还是站住了脚,并仍保持着他报界领袖的地位。那场大战至今在美国报界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当赫斯特把高德和"黄色幼童"一起挖去后,普利策又雇请了著名画家乔治·卢克斯继续绘《霍根小巷》的漫画。这样一来,纽约就出现了两家报纸同时刊载同一题材连环漫画的怪事。而这两家报纸的广告招贴画上都画着那个身穿黄色肥大衣服、没有牙齿、永远在笑的"黄色幼童"。为了竞争,这两家报纸都争相报道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并开始了靠黄色新闻打开销路的恶习。所谓黄色新闻,就是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渲染暴力和色情,内容不外乎要人丑闻、凶案、名女人及明星们的私生活等等。
美国的黄色新闻泛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究其罪魁祸首,人们都将赫斯特视为始作俑者。
1896年,他曾不惜重金派出三名记者和画家前往巴黎,访问当时正红的女演员安娜,以醒目标题"穿着睡衣的安娜"辟一专栏,并配上女演员肉感的速写,果然大受欢迎。
1896年在纽约河里发现了一具无头无四肢的男尸,被油布裹着;后来在附近又发现同样用油布包裹的其它部分肢体。赫斯特重金悬赏,发动30名记者去侦探此案——说起来有点可笑,但这些记者们从油布的来源着手追寻,找到了出售油布的商店,查出有一对男女曾来此买过油布;于是跟踪调查,终于发现了凶杀的证据,向警方报了案。这一充满暴力而又带色情因素的桃色新闻,被赫斯特的报纸大力渲染,一时,全美国都轰动了。
为了招揽读者,赫斯特对一切能加以夸张的消息都不放过。他善于发现那些为其它报社老板视而不见的事件,更善于把那些绿豆大的小事夸张成耸人听闻的消息——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他看来是最次要的东西,重要的是达到轰动效果,从而吸引读者。他一方面以劳工阶层为对象,用最简单的文字,以娱乐、"激情"和所谓"除害运动"来打动读者;一方面自我夸耀,自我宣传,号称有胆量为社会打抱不平,敢于揭发贪污,打击罪恶。他总标榜自己的实干精神。《新闻早报》曾千方百计对法院施加影响,使一家煤气公司得不到在城里开业的许可证。对政府滥用职权的行为,他们也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予以抨击。
这些做法,既是赫斯特办报的策略,又是他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只要能对报纸发行有利,对抬高他的形象有利,采用任何方式他都不在乎。他有足够的胆量和热情去做一切事。
1898年,爆发了美国——西班牙战争,这是"最无痛苦的一场战争",它仅持续了几个月,美国人牺牲很少,却换来在广阔的古巴国土上插遍美国国旗的骄傲。这是一次不义的战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赫斯特为主的美国报纸制造战争气氛,煽动战争情绪造成的恶果。赫斯特意识到战争这种充满激情的题材对报纸发行必然有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美国人的理想主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感,也利用了正在发展阶段的美国统治集团迫切需要扩张领土、扩大贸易和国外投资的愿望,极力在报纸上渲染西班牙对它占领下的古巴的暴行,以证明对西班牙宣战、匡扶正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为了煽动战争,赫斯特寻找一切可以说明西班牙人在古巴胡作非为的例子。1897年,终于让他抓住了小辫子。这一年,古巴反西班牙革命党人卡马奎被控叛乱罪,将被处以死刑。他16岁的女儿西施尼洛丝勇敢地向西班牙当局请求将她的父亲减刑为终身囚禁。被称为巨兽的魏勒将军同意了少女的请求,将卡马奎监禁在古巴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并允许西施尼洛丝住在岛上一间离她父亲很近的房子里。而西施尼洛丝就利用这个便利,开始了营救父亲的行动。这位以美艳著称的少女将岛上的司令官邀请到她的小屋里,结果司令官差点丧命。西施尼洛丝被控"色诱并企图杀害司令官",也被判叛乱罪,遭到囚禁。
同时,《新闻早报》还拟了一封请愿信,请各地有影响力的妇女签名,然后向西班牙摄政王后玛利亚·克里斯蒂娜请求赦免。《新闻早报》用12栏篇幅刊出参加签名妇女的姓名。后来,签名范围扩大到英国,增加了约2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王后表示:少女即使犯了罪,也不应该受到侮辱。
赫斯特见西班牙人有可能赦免西施尼洛丝,便火速派他的得力记者卡尔·德克前往哈瓦那去营救西施尼洛丝;并嘱咐他:"一定要在西班牙人赦免她之前完成。"卡尔向狱吏行贿,救出了西施尼洛丝,将她女扮男装潜送纽约。事后,赫斯特得意扬扬地大肆夸耀这一壮举。为了造成更轰动的效果,他还举办了极为隆重的露天欢迎会,让美国人民见见这位古巴女英雄。
在这次欢迎大会上,美国总统麦金莱迫于民众的压力,也前来与西施尼洛丝握手问候。此举使《纽约日报》名声大振,同时也激怒了西班牙政府,美西之间终于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地步。
1898年2月9日,由古巴革命政府成员偷来的西班牙驻美大使杜皮波·德·洛美给西班牙报纸编辑的信,被《新闻早报》拿到手并刊登出来。这封信把美国总统麦金莱说成是"软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这极大地激怒了美国政府。接着,在6天以后,美军"缅因号"舰在夏湾拿港口被炸沉。《新闻早报》又载文指责此事与西班牙有间接关系,并煽动美国人的复仇情绪。
经过一系列煽风点火活动,尤其是以后两件事为导火索,4月18日,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向西班牙宣战的决议。
在这次战争中,赫斯特亲率记者赴前线采访。一天,他们在海上偶然日击西班牙军舰被美军炸沉的情景,并发现有20名西班牙海军人员正逃向海滩。赫斯特立即带领记者们持枪冲向海滩,将这些人拘捕,并迭往美军司令部。这种冒险精神是美国人最欣赏的;再加上报纸的自吹自擂,大肆夸耀,《新闻早报》记者的壮举一时竟轰动全美国。
《纽约日报》在美西战争期间销量直线上升,战争给它带来巨大的利益。其它报纸也尾随其后,参与了战争宣传。就连一开始指责《新闻早报》报道不实的《世界报》在全国一致的呼声下,也卷进去了。
普利策曾十分后悔参与了这种为不义战争营造气氛的运动,在谈到赫斯特欺骗人民和煽动战争的无耻行径时,他又坦率地说:"尽管我认为《新闻早报》有错——我不愿去学它,但报纸总不免言过其实,毕竟它是一份报纸。"他甚至佩服赫斯特制造舆论的本领,说:"这正是我们的报纸需要的一种脑筋。"
《纽约日报》在赫斯特一连串的怪招下,发展得十分迅速。美西战争时期是它最辉煌的年代。但到了战争结束后,销量骤然下跌,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1901年,肯塔基州州长哥贝尔遇刺身亡。《纽约日报》为造成轰动效果,竟将此案的责任推到麦金莱总统身上。这一过火的报道给《纽约日报》带来了噩运——同年9月,麦金莱总统也遇刺身亡。人们在凶手的口袋里竟然发现了一份《纽约日报》,上面赫然登着恶意攻击总统的文章-一人们更有理由确信,正是《纽约日报》这种煽动性的文章间接导致了总统的遇害。
其它报社见此情景,认为机会到了,一齐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掀起一次猛烈抨击《纽约日报》的狂潮。此后,继任的老罗斯福总统也针对《纽约日报》这类不负责的行为进行了痛斥。从此,这份报纸便臭名昭著,美国众多读者纷纷放弃阅读《纽约日报》,致使销售量直线下降,面临倒闭的危险,赫斯特终于受到惩罚了。他不得不将报纸改名为《美国人报》,从此不敢再肆意刊登黄色新闻,对各类事件不负责任的报道也加以收敛,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
赫斯特遭到的打击接踵而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等国已卷入战争,而美国政府则迟迟下不了参战的决心。当时美国朝野上下意见极不统一,有的主张支持英法,也有的主张支持德国,还有的主张中立。政府无法确定自己的立场。当时支持德国人的占少数,而赫斯特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美国的报纸除了《晚邮报》早为德国人收买成为其喉舌,只有赫斯特的《美国人报》支持德国。美国政府在较长时期持中立态度,但到了大战结束的前一年,即1917年,美国宣布加入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赫斯特这时便有了错搭贼船的恐惧,赶忙一改腔调,骂起德国人来。然而,为时已晚,报纸的形象已大大受损。
赫斯特经营报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有更大的政治野心。他加入民主党,利用报纸极力攻击共和党政府。1902年他当选为民主党议员,竞野心勃勃地想去竞选总统,但却没有得到民主党的提名。1905年他竞选纽约市市长,也失败了。后来在1909年,他不惜重金再次参加市长竞选,结果仍旧是失败。一连串的打击使他清醒了许多,原来他在选民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
从赫斯特这人本质上说,充其量不过是个素质低下的文化商人,但他有经营头脑,这一点是别人所不及的。而且他能不择手段,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这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十多年中陆续收购了30多家报纸。在报业界,他可称得上是个大富豪了。
赫斯特一生挥金如土,1922年,他离开纽约,搬回加州,建造了一所豪华如同皇宫的寓所。这座寓所占地24万英亩,里面有农场、花园及一系列别墅式建筑。他还花费5000万美元巨资购买大批珍贵古玩,陈设在这所别墅里。
赫斯特一生最灰暗的日子是1929年华尔街股市那次所谓"黑色星期五",股市暴跌使得他损失极为惨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的事业实际已在走下坡路,《美国人报》销量直线下滑,到1929年,已亏损100万美元。他手下的报社也只剩17家。此时,为了还请银行的债务,赫斯特不得不又卖掉几种报纸,并将包括《美国人报》在内的大部分报纸都抵押给银行。
报纸被银行接管的时间很长。一直到1937年,他74岁生日时,债务仍未还清。到1947年他84岁高龄的时候,他的报纸终于还清了银行的欠款,被抵押的报纸又都回到他的名下。虽然年事已高,赫斯特却仍旧野心不改,精力旺盛,斗志昂扬地从加州来到纽约,开始亲自重新主理那些报社和杂志。这种惊人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也是他的对手们所不及的。
赫斯特一生做的最后一笔大生意是在1948年收购了一家大型造纸公司,这家公司拥有提供造纸原料的森林,厂房设备都是新型的。这样一来,赫斯特所有报纸的用纸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1951年8月14日,赫斯特这个报业怪杰病逝了,享年88岁。他死时,手上仍有18家报社、9种杂志、8个广播电台以及一家国际通讯社。
赫斯特的一生是风光的。但是,他还是没有能敌过堪称报业大王的普利策——虽然他曾给普利策造成无限痛苦和烦恼。由于普利策作风稳健,从没有像赫斯特那样大起大落,这使他长期在报界保持着巩固的地位。时至今日,新闻界仍无人不知普利策的大名,但知道赫斯特的人却不多了。经验总结评述
赫斯特和普利策的世纪末新闻大战至今是新闻史上的佳话,对巨人的挑战看来是个多么不自量力的行为,但是赫斯特却做到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就是他这种无所畏惧、敢于挑战权威的冒险精神。这点使得他为了打败对手而采取各种手段,采取措施来毫无顾忌。
其次就是他本身具有的实力,挑战巨人不是说说而已的话,而是相互实力的大比拼。首推的当然就是经济实力了,赫斯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巨额的遗产,有了庞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才让赫斯特能够采取低价销售的方式来打开报纸的销量。
再次就是他采用了十分合适的竞争方式。低价销售使得报纸打开了销量;模仿别人使得自己的风格与别人相近,这让许多读者选取价格相对便宜的报纸;高薪掠夺人才既然打击了对手,又使自己变的更加强大;抢夺新闻,掌握新闻主动权使得报纸变的更加灵活和主动,这些措施都有效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赫斯特在其颠峰时期拥有两座矿山,数不清的地产,26家报纸,13家全国性刊物,8家广播电台和许多其他新闻媒体事业。当时赫斯特每天能赚5万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与现在的500万美元。他一生挥金如土,曾花费1000万修建了自己的居所赫氏堡,里面还收藏了数不清的收藏品,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