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亚洲首富李嘉诚 ‘人无我有‘思想挖金 李嘉诚60年成亚洲首富



  他,长期雄踞世界华人首富宝座;他,赤手空拳起家,创造了一个商业神话;他,教子有方,成为美谈;他,年过八旬却依然一心扑在工作上。

  这个被人们敬若神明的人正是有着“香港超人”之称的李嘉诚。

  “人无我有”思想开启挖金机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代圣贤孟子的箴言既是李嘉诚一生的写照,又是他历经艰辛不败不馁的精神支柱。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府城北门街面线巷一座古宅里的书香世家。1940年初,11岁的李嘉诚随家人为了躲避日军侵略,辗转迁徙香港。

  李嘉诚来到香港的第一件事,便是苦功广州话和英语。并且他14岁开始便承担养家重任,年少时期李嘉诚做过茶馆的跑堂、舅舅钟表店的伙计、五金厂的推销员。但是基于对时势的准确判断,李嘉诚果断地选择独立创业。

  1950年夏,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即长江实业有限公司,而1950年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20世纪40年代后期,大批的人们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使香港人口从40年代上半叶日军侵占时代的五六十万已下载激增到1950年的近200万人。这批内地人给香港带来了大量资金、技术和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一切都显示出香港经济起飞的迹象。

  创业初期的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杂志,他注意到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较为优质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李嘉诚立刻进行市场调查,他发现全香港都还没有这种机器。人无我有的意识立刻占据了李嘉诚的大脑,他以最快的速度与外国厂家联系购买。但他发现,这种机器需要订购,且价格昂贵。然而这种机器的潜在效益确实诱人。于是创业之初资金紧张的李嘉诚果断决定自己去钻研、自己制造这个机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李嘉诚终于造出了这种机器。

  “靠这部机器,在最短时间,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李嘉诚日后回忆说。而李嘉诚当时的创业资本仅为5万港元。

  意大利“偷师学艺”成就塑胶花大王

  人们都称李嘉诚为“塑胶花大王”。李嘉诚的成功与他敏锐的洞察力密不可分。作为塑胶厂老板,李嘉诚每日都在寻求着塑胶业的动向信息。而李嘉诚扎实的“英语童子功”再次帮了他。一天,在翻阅英文版《塑胶》时,李嘉诚读到了这样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并即将投入批量生产,推向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即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

  机不可失,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迫不及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戛然却步。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2016亚洲首富李嘉诚 ‘人无我有‘思想挖金 李嘉诚60年成亚洲首富

  最终,李嘉诚满载而归。回到香港,李嘉诚快人一步研制出了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同时,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一千多万港元,纯利一百多万港元。而这一年,李嘉诚刚好30岁,真正的三十而立。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衡量李嘉诚当年的行为,值得商榷。但在那个年代,偷师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李嘉诚创大业的勇气和他随机应变的精明都能给我们启迪。

  地产界举足轻重的“擎天一指”

  塑胶花为李嘉诚掘得第一桶金,这不仅使他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称号,也使他赚的盆满钵满。然而,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之前,他就预见到塑胶花迎合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只能风行一段时间。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香港也出现了几次塑胶花积压的情况。对此,李嘉诚早有心理准备。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开始将主要精力和心血投注于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

  李嘉诚挺进地产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具体做法就是不卖楼花,不贷款,不按揭,只租不售。有效地避开银行挤提和地产危机。所谓卖楼花,就是一反原来地产商整栋售房或据以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预售,得到预付款就动工兴建。

  20世纪60年代后半叶,香港地产有价无市,到处贱价抛售物业。李嘉诚审时度势,趁低吸纳。这一招奠定了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的基石。

  面对地产界的主流新风潮,李嘉诚冷静地分析了银行按揭。他得出结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影响银行。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因此,过多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根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同在的道理,李嘉诚制定了方略: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

  事实上,卖楼花的做法在今天的地产界依然大有其市,卖楼花的始作俑者霍英东今天依然是地产巨头。李嘉诚初入地产行业,羽翼未丰,他输不起也赔不起,因此只租不售的稳健策略在当时也是很符合他一贯性格的。

  1977年之前,李嘉诚只是不太出名的普通成功商人,1977年是他日后成为香港首富的分水岭,1977年之后,李嘉诚成为了一个大名人。在拍卖场上,李嘉诚举手应价,被誉为“擎天一指”,在地产界举足轻重。

  “蛇吞象”控制和记黄埔

  1972年,李嘉诚一手创办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而那些颇具成长性的公司也进入了李嘉诚敏锐的视野范围内。

  其中,李嘉诚以市值6.93亿港元的长实控制市值62亿港元的和记黄埔,被誉为“蛇吞象”的案例也成为香港收购战的头号经典。

  和黄集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和记洋行,二是黄埔船坞。和黄当时是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黄埔船坞则可追溯到1843年。但是和记黄埔在1973年受到股市大灾和世界性石油危机的严重影响,加上和黄主人祈德尊家族经营不善,陷入了财政泥潭。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港元。因此,1975年8月,汇丰银行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汇丰成为和记集团最大股东。1977年9月,和记黄埔合并改组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

  而李嘉诚一直在关注和黄的发展,他认为这是一家极具发展潜力只是目前经营不善的集团公司。另外,他洞悉到汇丰不会长期持有和黄股,因为汇丰银行身为香港金融至尊,不会长期背上“银行操纵企业”的黑锅,因此汇丰出售和黄股权势在必然。

  李嘉诚频频与当时的汇丰大班沈弼接触,二人交情日深。沈弼也十分赞赏李嘉诚精明诚实的作风,对他情有独钟。他认定李嘉诚可以重振和黄。汇丰出售和黄股权,不是单纯地卖出股票套利,而是希望和黄得遇明主,重振昔日雄风。因此,在1979年9月,汇丰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将其手中持有的占22.4%的9000万和黄普通股售予长江实业。当时,对汇丰和黄股垂涎者甚多,但沈弼及汇丰银行根本没有考虑让被人角逐和竞争。汇丰卖给李嘉诚的和黄普通股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并且同意其暂付20%的现金,对李嘉诚优惠至极。接下来,李嘉诚集中火力乘胜追击继续在股市大量吸纳和黄股票。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当时,长江实业实际资产是6.93亿港元,而和记黄埔的市价总值是62亿港元。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成功控制巨型集团和黄,难怪被称为“蛇吞象”。

  兼并和黄,既是长实扩张发展的里程碑,又是英资财团地位开始下降,华资财团迅速崛起的转折点。

  收购成功后,他不会像许多新进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和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招股中小股东利益。在此收购中,也可以看出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如今,81岁高龄的李嘉诚仍然精神奕奕地参加公司大大小小的活动。被誉为“李超人”的他表示:“我依旧没有考虑退休。现在我60%的时间是花在集团公务上,40%的时间在私人基金的工作上,并没有淡出的打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89742.html

更多阅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作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说,人如果不作长远打算,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态变化,很快就会有忧患事情发生。这些年以来,天灾人祸不断,其中有关气候暖化的「圣婴」与「反圣婴」现象,是人类多年来「自作孽」引

言出必行,人无信不立 言出必行 行之必果

言出必行,人无信不立孔子曾经多次谈到诚信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丧失了做人的起码的资格,是不能在社会中立足的。信字,在字形结构上从“人”从“言”,讲的是言谈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信字原本讲的是人在

《论语》章句辩误,之七十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12章)此章的两句话已是中国人的格言。有一种说法,“虑”在孔子时代还只有“打算”、“谋划”的意义,后来才有时也作为“忧”的同义词。所以杨伯峻、李泽厚、傅佩荣都将这里的“虑”字翻译为“考虑

声明:《2016亚洲首富李嘉诚 ‘人无我有‘思想挖金 李嘉诚60年成亚洲首富》为网友掐死妳的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