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下称“中粮”)董事长宁高宁清早起床,照例在楼下的小餐馆买了两个火烧饼,回到家做的早餐就是两份炒饼,自己一份,女儿一份。
不过,在楼下的小餐馆买火烧饼的时候,他仍然有一丝忐忑。在此之前中粮集团大手笔收购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下称“蒙牛”)20%的股份,一时宁高宁成了舆论的焦点。之后没过几天,便有传言说宁高宁“停职学习”,尽管中粮第一时间出面辟谣,“但这段时间记者有时候会在门口等我,我刚起床蓬头垢面的,也怕有人看我。”
宁高宁被外界誉为长袖善舞的资本运作家,以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企业并购和整合闻名天下,走到哪里都是一股将军气势。可是他本人其实想过一种低调的生活,比如简简单单给女儿做一份早餐。“我不太喜欢做这些很高调的东西,但是没办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我必须扮演好。”在接受CBN记者专访时,宁高宁淡淡地说。的确,他必须要扮演好自己经理人的角色,无论是在华润还是在中粮。
2005年初,宁高宁在华润集团总经理的位子上调任中粮董事长,进入中粮之后,对中粮的产业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两个多月前,中粮联合私募股权基金厚朴投资出资61亿港元,入股蒙牛,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
事实上,宁高宁在进行整合的这几年,也在不断校正和调整手法,包括对收购企业人事的安排、管理架构的梳理、企业文化的渗透统合以及财务手段的搭配运用等。宁高宁离开华润之时,面临的就是这些问题,现在依然是。
宁高宁在大学的时候主修财务,也因此在业界以并购整合擅长。不过,资本之外,他脑袋里装的却是风云诡谲的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地图。
宁高宁最近在读柏杨的一系列历史著作,特别对近代史情有独钟。明末清初时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以及文化和经济的构成,在他眼里变得越来越有意思。“我最享受的东西,说实话,就是今天我没事,看一本书。”
在近代史之前看东亚,和近代史之后看东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现象,在中国被忽略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却洛阳纸贵。这段历史对于中国工业的启蒙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宁高宁顺便还讲了一个故事,曾国藩曾经赠给其弟一副对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勉励其在连年征战之后好好地读书,修身养性。这副对联如今被刻在“忠良书院”的“再读亭”上,“忠良书院”是宁高宁来到中粮之后创办的企业大学。“我们的同事,在外面竞争激烈,也比较辛苦,那么回来就读读书。”宁高宁说。
在中粮与蒙牛的收购完成之后,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与CBN记者进行了独家对话。
CBN:关于蒙牛收购案,有人提出价格上的问题,现在回过头来,你怎么看这桩交易?
宁高宁:蒙牛实际上在今年上半年过得非常好,马上就要公布中期业绩了。在中粮入股之前,蒙牛有35亿元的现金存款。所以我和老牛在设计这个方案的时候,费了很大的劲,公司不能要太多现金,否则会变成回报率非常低的一个资产。他们不希望有这么多现金进来,希望能买一些老股,所以说中粮去救蒙牛了,完全是不存在的。蒙牛为了不让大家误解,把财务报表都放到网上去了。实际上中粮和蒙牛在价格上谈了很久,其中几次可能因为差几千元钱就差点要谈崩。
我希望能够通过董事会来管理,包括经营战略、方向甚至团队的组成,因为我觉得蒙牛团队是一个比较好的团队,中粮不应该进来以后把它打乱,我还是很满意这个交易的。
CBN:国内公众了解蒙牛都是通过蒙牛的产品,三聚氰胺这个事件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家也都知道蒙牛是一个民营企业,而很多人,包括商业银行都觉得国有的东西更可信,特别是在安全相关的领域。今后中粮势必要对蒙牛的生产、经营和战略进行管理,这个责任你是没有办法回避的。
宁高宁:一定是这样的,希望能够渗透进去中粮的管理理念,而且现在看来这个责任还比较大。因为你是第一大股东,是一个国企,如果将来有什么问题了,大家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但是反过来说,蒙牛自己经过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也开始改变系统,特别是加强了奶站的管理。我希望能把三聚氰胺这个事,变成一个教训。
CBN:中粮这几年的并购跟整个农业产业都是相关的,未来汇源是否也是一个不错的可买对象?
宁高宁:我在中粮的工作会议上讲过几次了,汇源是不可能买的。这个事情我在公开场合也讲过,因为中粮和可口可乐合资有装瓶厂,双方是有协议的,而汇源和可口可乐基本上是有一个比较直接的竞争关系,中粮不会去买。
CBN:中粮想打造全产业链,从过去只做产业链中间的贸易和加工环节向上下游拓展。不过目前中国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高度不匹配,农产业很落后,下游可能很不富裕,那怎么整合?
宁高宁:我觉得上游自身只能是一种管理式的,就是引导式的整合,你是不可能把上游都买下的。因为上游太大、太散,而且政策也比较复杂,牵扯的人也非常多。中粮自身对上游的整合也尝试了很多,现在看来效果很不错,包括对番茄种植业的整合,对葡萄种植业的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