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拥有一张吴冠中的画就如获至宝时,他已经默默收藏了100多幅这位画界泰斗的作品,随便卖出一幅就能赚10倍左右。
这位“吴冠中作品的幕后推手”,就是国内著名收藏机构大连宝斋的负责人郭庆祥,在收藏界和书画界声名如雷贯耳。在收藏界驰骋多年的他向《理财周报》传授了自己在艺术品投资的宝贵经验,教你炼就一双鉴定家的火眼金睛。
卖画辉煌史
1/4画作轻松回本
郭庆祥主要通过拍卖和海外征集来购买吴冠中的画作,一百来张画总共花了将近六七千万。
虽然郭庆祥坦言,这几年都没有出手卖画。但他认为藏家卖作品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他需要通过时间和阅历对艺术品不断有新的认识,把原来认识不足的作品淘汰掉,这是很符合实际规律的好现象。
郭庆祥的卖画高峰是在2001年以后,比较成功的有:
1997年用48万买入傅抱石的《二湘图》,2002年在广州嘉德拍卖行以500万卖出。
1998年从李可染基金会购置一幅作品,180万买入,2002年在瀚海拍卖行1000万卖出。
1997年在瀚海拍卖行买入徐悲鸿《立马》,2003年广州嘉德拍卖行以380万左右卖出。
2005年,吴冠中的《鲁迅乡土组画》和《龙须岛社之家》均拍出639.2万港元,成为那次拍卖会的“双冠王”;2006年,《长江万里图》以3795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了中国内地油画最高纪录;2007年,《交河故城》以4070万元的价钱落槌,创造了内地当代艺术家国画拍卖的最新纪录。
据他透露,卖画所得收益相当可观,大约在八千万,所卖出的1/4的画作已经让他当时买吴冠中所有画的钱都轻松回本。
抨击乾隆
质疑齐白石张大千
“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鱼目混珠,入行需谨慎。”对于刚入门的艺术品投资客来说,常常会被行家这样警告。
郭庆祥笑言,这个行业确实“水很深”,要想如鱼得水,熟知收藏界的内幕很重要,这样才能避免各类风险,买到具有真正投资价值的珍品。直爽较真的他抖出了几个值得投资客们警醒的业内误区。
“以乾隆的《石渠宝笈》作为古代的收藏标本太愚蠢”
郭庆祥不留情面地抨击了乾隆。清代皇家宫廷艺术收藏品(主要指《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是近年来海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大热门。每每标上“《石渠宝笈》著录”标签的拍品,在市场上就能够拍到一个出人意料的好价格。
郭庆祥痛斥乾隆靠强势和权力把四流、五流的作品都收到《石渠宝笈》中,甚至把自己的印都盖在作品上,是对艺术品极大的不尊重和破坏。“其实一件好的作品,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破坏他。以他的《石渠宝笈》作为国宝级的储存,古代的收藏标本,我们是不是也太愚蠢了?”
“不买齐白石、张大千的画”
郭庆祥解释,不买张大千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张是个临摹画家,因此在学术地位上打了折扣;第二,据宝斋团队研究,张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造假很疯狂,由他学生代笔的画作很多,包括他的细笔人物画。
他也鄙夷以画虾、桃子扬名在外的齐白石。据他调查研究获知,只要别人肯加钱,齐白石就会在自己的画作上多补一个桃子,多补两个虾。“一个好的艺术家并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创作出作品,而不是在作品上画出钱来。”
他又推及,一度曾有几十万张齐白石的画作在大小拍卖行流通,而你只要算一算,他老人家一生画了多少画,国家收藏了他多少张画,博物馆和艺术馆又保存了他多少张画,就可以知道真相。
“那当然不可能都是真迹。”郭庆祥一语道破天机。
“拿烟斗的画家其实是在作秀”
“我了解下来,他们根本不喜欢抽烟,只是一种表演的工具。这是很丑态很做作的。再有,我们可以注意到,个别艺术家在装老顽童,装纯真,其实你可以发现,他们的画很庸俗。”
造假利润高
鉴定家不可全信
针对上述揭露的事实,他又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鉴定专家们对高仿画是否能看得明白,到底造假者是专家,还是鉴定家是专家。
据了解,国内鉴定人员拿的鉴定费,最高不过1万左右,几百、几千的也都有,而造假者能得到的利润则是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诱惑力远远大过所有的鉴定家。
他更披露,一些国际知名的拍卖行,比如佳士得、苏富比,由于外籍高层对中国的绘画作品完全不懂,一些亚洲部门经理便借机蒙骗他们的高管,谋取个人利益。
“要用怀疑的眼光来看鉴定家。”郭庆祥告诫收藏者们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掌握学术性知识和收藏性知识,多看杂志文章,了解收藏界黑幕。
他最后总结:第一,自己要有研究。第二要看来路。在收藏领域里,如果你搞不清楚一件艺术品的来路,不买就是赢。收藏本身的知识要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