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花费上亿美元,玩了4年美洲杯帆船赛的风险投资人汪潮涌也开始务农了!
汪潮涌有着足够多的“噱头”——大别山区出生,清华大学深造,华尔街镀金,回国开创风险投资公司先河,创造了搜狐、百度、华谊兄弟等一系列经典投资案例,坐拥亿万资产,并掌管着大量欧洲权贵阶层的投资。
没有荣耀的家族背景,没有注定成功的基因,汪潮涌说他有今天,完全是一种大自然最淳朴的选择,而他也遵从了最自然的法则——优胜劣汰,顺势而动。
做IT的开始养猪了,玩帆船的开始务农了!
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投资机构创始人之一的汪潮涌,目前正在筹备一只5亿美元的基金,将主要用于投资农业领域。“我相信现代农业产业在未来几年将会有高速的成长,这股势头是不可逆的”,汪潮涌对于“势”的判断异于常人地精准,不论是投资百度、搜狐这样的公司,还是投资《谁动了我的奶酪》《穷爸爸、富爸爸》等畅销书,他都能够成为行业投资方向的引领者。
“不是因为丁磊养猪,我才去‘种田’的。”汪潮涌笑着说。对于这股趋势的判断,汪潮涌给出的理由是,“在中国政府提出4万亿刺激内需政策的背景下,农产品有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全国两会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
“成功的投资者,对于行业发展趋势的预判格外重要,看清形势后,就要顺势而为”。汪潮涌露出了职业的微笑,随后补充道,“30年前我就开始了‘人生的投资计划’,但那时显然对于未来的计划都是肤浅的。”这一下,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懵懂中的“顺势”少年
每个人对于事物未来发展的判断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正如作家柳青所言:“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在无意识的阶段,走好这几步也许就能改变人生的方向。
坐在中国大饭店舒适的沙发上,汪潮涌对记者坦言道,今天他所拥有的一切,是在30年前做梦都想不到的。出生在贫困的大别山区中,汪潮涌不是没有梦想,而是不知何为梦想。在他心中,吃饱饭就已是美梦,到集市便似到天堂。
回望汪潮涌过往人生不难看出,其人生第一次的顺势而择,就发生在1978年恢复的高考上。
在汪潮涌13岁的时候,中国开始恢复了高考制度。汪的哥哥姐姐们都考上大学了,父母也希望他能够走出山村。这其中的缘由是,文革时期汪的父母为了让他免遭迫害,把他送给了伯父,并同时把户口迁到了农村。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汪潮涌此时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他很清楚摆在自己面前的两条路,一是继续推着独轮车留在农村务农,二就是上学从而走出农村。
“当时并不懂得什么改变命运啊,那些道理。只是觉得学生就是该去读书的,原来都去‘革命’了,现在该是回归读书这个‘本行’的时候了。”汪潮涌说自己很善于从别人的身上汲取经验。
虽然周旁同龄的孩子们都在田间戏耍,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的视界,因为在汪潮涌眼中看到的是,村里比他大的孩子都在苦苦地读书,目的只有一个,考上大学跳出山村!
具有前瞻性的汪潮涌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聪明的他知道,那些“大孩子”都在做的事情,他以后也必然会去做,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罢了。
“顺势”对于年轻的他来说,“就是去做比你有经验的人正在做的事情,因为这代表了一种趋势”。年少的汪潮涌虽不知这条路前面等待他的是什么,但“知识改变命运”的名言的确在他身上应验了。
汪潮涌顺势而出,走出了大别山区。他与千千万入学的人一样的是,他们都看清了“势”之所在,也都是时代的“幸运儿”,而与他人不同的是,汪潮涌是当时入学的人中个子最矮的,因为他当时只有15岁。四年后,他又成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批MBA班最年轻的学员。
人生之路恒有旦夕祸福,世事难料。“你很难说清你这样做就会怎样,选择那条路又会怎样”,在汪潮涌看来,不是只有看清楚的时候才能做出选择,因为“时不待人”。十分注重时间成本的汪潮涌坦言,当时只是感觉努力上学是条“路”,是一种趋势,仅仅是感觉。
这种感觉显然不是凭空捏造的。“感觉”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讲述出来的选择和判断,之所以说不出来是因为事实并没有清晰到可以作为例证的程度。感觉的形成,一是来源于时间的积淀,但更快的路径,显然是学习和效仿“过来人”的路。
机会是找来,不是等来的
有人说,汪潮涌的成功太幸运了、太顺利了!即使呆呆站在那里,天上也会给他掉馅饼。但是,他们只看到馅饼掉在了汪潮涌的嘴里,却忘记了巴斯德的那句话:“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改变源自1985年,这次改变彻底奠定了汪潮涌的人生基调。
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兼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的朱镕基,为该院争取到了一个去美国留学的名额。经管学院的会议大厅里,大门紧闭,教授们正在讨论应该把这个难得的机会给谁。学生很多,优秀的大有人在,而名额只有一个。
几天后红榜上宣布,汪潮涌成为了这个幸运儿。“出国留学,当时我觉得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用北京话说,天上掉馅饼啊。因为当时以我的背景,又没有海外关系,不可能考虑去考托福找一个海外关系来担保。当时,这唯一的名额,很多人通过各种关系在争取。那么我想,这根本就是遥不可及的一件事情。”甚至直到今天,汪潮涌说起此事时仍然显得很淡定。
他淡定得就像说别人的事情一样,虽即如此,但是我们仍能从语气中感到他心中的那份胸有成竹。这份自信来源于他日常的积累,一切似乎只为了这一次的爆发。
汪潮涌这样分析道,“老师们把唯一的一个名额给我,我想有几个原因吧。一个是我当时在学校还比较活跃,文笔也比较好。当时给清华管理院刊《经济管理研究》写点文章,所以给院里的老师留下一点印象。再一个,我的外语相对来讲比较好,我下了一些工夫。”
外语,加上才气,这两样东西,汪潮涌看似不经意地提起,其实谁都知道这都是他牺牲了休息时间,放弃了娱乐的空闲,从“枕头上”一点点挤出来的。从山区来到清华校园后的汪潮涌没有懈怠,反而用尽全力地去学习,去开拓自己的视野。
当时,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朱镕基,不时地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和政府领导来校作讲座。
“这给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和庞大的社会资源网络。”汪潮涌感激地说。
接触到这些信息后,汪潮涌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美国、华尔街、金融,这些词汇成为他最为关注的东西,金融学也成为了他最为感兴趣的一门学科。除此之外,科学技术、法律、外语等,汪潮涌也没有扔在一边,因为他敏感地感知到这些学科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课外开拓视野,课内认真研习。在课堂上,汪潮涌学的是基于大量数学模型和理性思考的MBA核心理念,但在他逐渐成熟的心中似乎已经懂得,机会很多时候容不得思考,转瞬即逝。
转瞬即逝的不只有机会,还有时间。“实际上我只在清华读了一年书,但是这一年我已经把研究生的所有课程都修完了”,汪潮涌坦言道,在走入清华时,自己只是单纯地想到毕业后去为国内的改革做一份贡献。
但就是为了这一目标,他一直努力着做好一切,结果远比他想象的美好。机会只有把握住了才能称之为机会,把握住机会需要的是实力和魄力。毕竟机会是找来的,而不是等来的。
曲线蓄势聚集势能
为实现一个目标,有的人固守街亭,有的人围魏救赵。数学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毕竟人生不是几何数学。在汪潮涌的眼中,曲线反而是达到目标的最短路径,厚积薄发的一刻定会如潮涌般壮阔。
在华尔街,金融学子们梦想进入的集团当然首推高盛、美林和摩根。但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毛头小子,想直接进这三巨头,谈何容易?22岁的汪潮涌有自知之明,他理智地选择了大通,以曲线来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享受着大通银行不菲的薪水和入职后九个月的系统培训过程中,汪潮涌的心里逐渐产生了明确的想法:将来要把这一切带回中国。
“当时中国大陆的商业银行现代化程度非常低,急需又了解中国市场行情又懂得高端金融投资业先进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正因为如此,中国金融业一旦放开,将会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那时所释放的能量,就会像大坝泄洪时一样,倾泻而出。”汪潮涌希望加入这股洪流,但水势的形成岂是一朝一夕之事?
一个十年的结束同时也是新一个十年的开始。汪潮涌暗自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在中国金融业大门敞开的第一时间,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之前的准备时间,只有十年。
但谁又敢嘲笑汪潮涌的这个十年之梦?此前的十年,他还在大别山区做着放牛娃;十年后的今天,他已经坐在华尔街的转椅上忙得焦头乱额。汪潮涌在今天仍然很少与青年人分享什么理想,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现状永远好于过去的理想。就像他在山区根本没听说过华尔街,甚至连长安街都不曾亲踏过;就像他在农村根本没听说过不动产融资、金融资产证券化,甚至没见过百元大钞一样。
没听过金融资产证券化并不重要,因为“没有”正是创新的开始。在大通曼哈顿银行,汪潮涌从零开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分析、比较,努力思考着更好的房地贷款抵押证券化方法。1989年,汪潮涌所进行的资产抵押债券获得债信评级机构的最高级别,大大降低了债券的利息即隔资成本。后来这一创新概念延伸进美国许多金融资产领域,却在随后缺乏监管的过度创新后,终于酿成了现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但这并不妨碍汪潮涌成为第一批研究并实际操作该业务的第一拨华尔街人士。
1990年,标准普尔评级公司通过猎头公司把汪猎归门下,担任纽约结构融资债券部副主任。1993年,摩根8226;士丹利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汪潮涌由纽约总部派往香港摩根8226;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任高级经理,1995年被提升为亚洲公司副总裁并调任北京代表处,任首席代表。
在摩根工作期间,汪潮涌直接参与和负责了为中国财政部、中国银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实业、北京大唐发电公司、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等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海外融资业务,海外融资总额达60亿美元。其中,包括参与我国财政部10亿美元全球债券的发行工作。
明眼人此时定可看出,汪潮涌用一条曲线到达了十年前给自己预设的目标,他回到了中国,而且带回来的,是一个充满了现代金融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全能人才。他在大通、标准普尔和摩根士丹利分别扮演了技术型投资者、专业型投资者和地域性投资者三个角色。这种多重角色的复合型经验,无疑为其积蓄起了巨大的势能。
风势中找寻最佳角度
喜欢玩帆船的汪潮涌都知道,无风的帆船难以前行。而当狂风骤起,风势袭人之时,谁能调整好风帆的角度,从而达到最快的行驶速度,直接决定了比赛的胜负,人生亦如赛场。
摩根没有成为汪潮涌最终的追求。
走出摩根8226;士丹利,去辛辛苦苦地创办自己的公司,汪潮涌图什么?汪如是回答道,“大船调头慢,大象转身难。在摩根8226;士丹利,我是对董事会负责,而不是直接面向投资人。要对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有着复杂的手续和繁多的流程,这往往会失去很多机会。做自己的公司就不一样了,我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住机会。浪来了,我能拿起冲浪板就走,而不用先去申请打报告。”
1998年,汪潮涌主动求变,递上了一份辞职报告。面对外界对其嬗变的质疑,他选择了沉默。十余年后,追忆此段往事,他更愿意归结为又一次的顺势而变。其实早在1997年10月,中国电信在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募集到42亿美元的股本时,汪潮涌就强烈地预感到当前中国对投资银行业务具有极大的需求。
“当我回到大陆,置身于中国金融投资的第一线时,就发现中国金融业即将高速发展的这股势头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汪潮涌站在海边,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该是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候了。于是一个念头进入他的脑海:该是我创业的时候了。
俗语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汪潮涌知道,不是所有的浪都要冲上去闯一闯的。冲浪高手不仅拥有过人的胆识,娴熟的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成功要素。“顺势,也要有掌控‘势’的能耐。反之的后果是,被大浪吞噬殆尽。”华尔街的历练,使得汪潮涌有了转变的资本。
决定了要创业,可是金融投资可做的事情太多了,如何在这股史上难见的发展时机中,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呢?
此时,汪潮涌在华尔街的经验派上了用场。细细品观高盛、摩根、美林的企业成长史和未来发展定位后,他找到了差异化的“信中利模式”,并把投资目光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市场空白——高成长的民营企业。
汪潮涌从欧美成熟国家企业发展史上看到,中国未来的中小民营企业中,会有一批企业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但这些民营企业能够得到的融资服务和投资服务却明显不足。当年汪潮涌与张朝阳在同一座大厦里办公,每次聊天时,都会听到张朝阳倾诉资金方面的困难。而在国际上一些大的投行对融资不到一亿美元的项目表现得“毫无兴趣”。
张朝阳的苦恼是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家的典型头疼问题。而有着多年海外投资银行从业背景的汪潮涌,其专业素质、国际资本和市场整合能力,都令困惑中的民营企业者如同见了救星,而这正是汪潮涌看重的机会。
基于上面的原则,汪潮涌说:“因此,我们就定位在为中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提供目标在500万到5000万美元的投融资项目服务上。”
为了筹集启动资金,汪潮涌把投资的EBAY、雅虎、INTELL等高科技股票通通卖掉,再加上他在华尔街11年的积累,等到1999年创办信中利时,汪潮涌手中已有2000万美元启动资金。
生于中国本土对国情的了解、现正逐日开放的金融政策、先前在学识和实际操作中积累的经验、对未来市场发展势头判断的准确定位,这一切都证明汪潮涌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调整好风帆的角度,汪潮涌在这一刻全速向前。
满月之时自会“潮涌”
商战上的很多事情,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成败。赢与输,在于谁准备得更加充分。受制于引力的作用,满月之时,也就是潮涌之日,这是定律。
1999年5月,汪潮涌在国内注册成立了信中利公司。信中利当时开展的业务主要有两项:一是发挥投资银行中介作用,为企业提供融资、理财、并购等服务;二是信中利作为投资主体,对其看好的项目进行直接投资。
万事开头难。让汪潮涌始料不及的是,公司还未起步,他就遇到了一场信任危机。由于国内的投融资事业刚刚起步,汪潮涌在当年很多中国企业家不知投资银行和VC为何物时,常常要“厚着脸皮、硬着头皮、磨破嘴皮”,煞费口舌地解释什么是投资银行与银行的区别,什么是收购与兼并。他无数次被定位成了“骗子”“大忽悠”,拒之门外在他看来算是不错的结果,有时甚至有人认定他是骗子,还会报警叫警察来。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现在汪潮涌和企业家的对话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不再是IPO和纳斯达克,而是讨论如何实施MBO(管理层收购)、如何设计ESPO(员工持股计划)、如何引进战略投资人等。信中利和中国的企业家们在一步步走向成熟与规范。
度过了适应期,信中利迎来了金融资本市场进入中国的大潮。
信中利利用手中的资金,直接投资了15家美国硅谷和中国本土的高科技公司,为近20家高科技公司担任财务和融资顾问。他们的投资项目包括了PPLive、百度网络、华谊兄弟、瑞星科技以及“美洲杯”帆船赛的中国之队等。
汪潮涌在初期募集资金总额就超过了2亿美元,虽数额算不上特别巨大,但是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这批募集的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欧洲财富家族。
汪潮涌对此直言不讳,“信中利除了自有资金以外,还管理着欧洲一些财富家族的资金,比如保时捷家族、信达电梯家族、瑞海姆银行和瑞士矿业集团等”。明眼人已能看出,汪潮涌“忽悠”来的,可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这也间接证明了一点,他的理念、对未来“势”的判断,得到了权贵阶层的高度认可。
当记者提出希望举例分享他是如何对“势”做精准判断的时候,汪潮涌坦言这是个不错的问题。然而针对这些投资机构的核心商业机密,汪潮涌委婉地拒绝了记者的请求。
但事实上,我们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宏观、中观、微观,分别会决定what、where、when。就拿此次投资农业来说,宏观政策的关注决定了农业发展的广阔空间,中观层面的资本和期货市场又传达了对于中国大宗农产品的期待,微观层面丁磊和李嘉诚也纷纷开始了对于该板块的关注。三层模型指向了三个维度,没有理由不投啊。”
“像我们做投资公司,真的完全是高智力的活动”,品了口咖啡后,他又继续补充道,在投资界永远没有常胜将军,投资失败的概率也是很高的,“只是败走麦城的故事,旁人好像不感兴趣,不太知道罢了”。
能够经受起失败的打击,对于商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尤为重要。如果当一家投行所投资失败的项目比别人投资过的项目都多的时候,那么他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将是一笔巨大的价值。
汪潮涌不是一个习惯于“试试,先做做看”的投资人,虽然年轻的时候,他也曾无心插柳地顺势成功了一把,但其后他的人生证明,每一次的厚积薄发,都是用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所积淀起来的。
正是由于汪潮涌身上的这种特质,才使得他在每次“风势”到来之前,都能积蓄起足够的资本去凌驾机会,视之为己用。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打好地基,自然顺势而成“潮涌”。